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902172
在线人数: 15889

《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07-10-11阅读次数:1446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本文在准确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基础上,紧紧抓住小学古诗词的特点,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进行古诗词教学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古诗词的最佳教学方法。

关键词:古诗文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一、古诗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重要地位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他们的人文和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充分重视古诗教学,探索古诗教学的新思路,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在古诗苑中有灵性的成长责无旁贷。

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凑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我国古诗教学的发展与分析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教师们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灌之。因此多年来的古诗教学的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理解,缺乏与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学生们似乎只是盛水的容器,苦苦地背诵。新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美妙,没有情感,何谈滋养?优秀文化遗产又如何继承和发展?

吟诵古诗,汲取中华民族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必须从课堂起步,从阅读教学入手,必须站在大语文的角度,高屋建瓴,探索出一条新路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革新的原因

(一)、随着时代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更新。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状况,偏重学生智力因素的作用,强调教学的严肃性、科学性、思想性,学生则通过教师的传授、自己的模仿获得现成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策略和方法因此也比较陈旧古板,这阻碍了教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现代心理学各个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产生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因而,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了优越性。在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环境情感因素的激发和创造;教学力求在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能力。因而产生了情境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等等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新课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培养创新、合作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增强责任感。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师应常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过程,从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产生深入思考,引发创新的欲望。新课程更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给他们深刻的体验。另外教师角色要转变,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三、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1合作学习的涵义及其优越性:
   
合作——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确定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斯莱文定义合作学习为:所有共同学习方法都包含这样一种思想——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这种理论的核心很明了: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对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2)互助,力使小组成功;(3)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在于:
1
)、在合作学习中,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过程是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应该尊重的。
2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的效果,活动使课堂充满磁性。
3
)、走向主人,让学生在先,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问,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
4
)、在合作学习中,能掌握和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与人和睦相处,正常交往。
2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运用程序
在新课程条件下,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成效高低,其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并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
   
因此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策略运用有着一般的操作程序:自读入手、进入情境——自学质疑、初步解疑——小组讨论、多向交流——扩展阅读、迁移延伸——评价学习、自我反馈。但这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变通。在这些环节中,体现合作性比较强的是在小组讨论、多向交流这一程序中,一般教师事先给班级分好几个小组,一般一个小组四、五人左右,正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固定讨论一个问题,也可让学生随机抽取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解答问题,等每个小组一一解答完毕后,期于小组可有针对性的提出疑问,然后再讨论或者让学生课后去解答它们。

 

我认为合作学习是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且在小学课堂中也是最常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运用的注意点
1
)、新课程实施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便以为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便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边缘,甚至退出当观众。
2
)、活动的安排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即针对课文特点、教学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无论选择什么方法,采用什么手段,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满足表面的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
3
)、活动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各项活动都要考虑到能让学生普遍接受,特别要照顾到后进学生有参与活动、显示自己的机会,通过活动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有利的发展。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处处关注着人的存在、人的发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参考文献

[1] 江平 朱松生. 小学语文教学论[M].  上海:上海三联教材文库.  2001

[2 ] 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 戴宝云.  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4 ] 周一贯.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0

[5 ] 陈向春.  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  长春:长春大学学报.   2005. (8)

[6 ] 李兆群.  诗歌教学论[A]. 叶圣陶. 语文教学二十韵[C]. 武陵:武陵学刊. 1998. (1)

[7] 李兆群. 诗歌教学论[A]. 爱伦·坡. 诗的原理[C]. 武陵: 武陵学刊. 1998. (1)

[8]    浅谈新课程条件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 9]      学语文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http://www.pep.com.cn

[10]黄德新  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