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902172
当前在线 15889

新形式下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意义与路径特征

发表时间:2017-03-09阅读次数:2157

记录人:刘楠(青岛市实验小学)

开幕式:主旨报告1——新形式下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意义与路径特征

地点:成都金堂恒大酒店会议中心一楼国宴厅

组织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专家:王湛

内容:

一、认清我国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

所谓历史方位,就是从何处来,在何处,往何处去,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同时,也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现代化的准备期和过渡期。

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总体一致,适度超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展的主要任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普及率。

世纪之交:1、“两基”的实现;2、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普通高中和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实现了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普及,我国的教育规模全球第一,教育普及水平居于世界中上水平。(5年来义务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普及: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14年完成92.6%2015年目标93.0%;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占80%;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009年小学5.76平方米,初中7.67平方米2014年小学6.85平方米,初中11.99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国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县(市/区)数1124个;19个重点大城市学生就近入学比例:公办小学97.9%,公办初中95.4%;农村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比例:小学2009691元,20142102元,增长2.04倍;初中20091121元,20142915元,增长1.60倍)

2015年: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学前三年毛入学率75%。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教育大国,从总体上说,实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学有所教”的目标。

各类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09年提高25个百分点;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较2009年提高8个百分点;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较2009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过去的五年应该是我国教育事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同时,《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过去的五年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迈向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渡时期。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制订新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蓝图,规划经过十五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率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当前中国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是进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中国经济实现发展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是中国经济、科技“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的过程。

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的素质居全球前列,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水平达到世界一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和水平在全球领先,经济才能够成功转型,科技才能全方位走向世界前沿,从而成为“并行者”和“领跑者”。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转变成功的关键是人才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后小康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

“学有所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学有优教”就是后小康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成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

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提高教育质量的路径特征

20139月,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教育工作者要为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贡献。

路径特征:1、特征之一:基于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基本理念,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必将争创一流与促进均衡两翼齐飞。2、特征之二:基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必将坚持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3、特征之三: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必将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4、特征之四: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到来,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必将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引擎作用。5、特征之五:基于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现实态势,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必将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难题,攻克难点。6、特征之六:基于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必将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重要保障。

·要高度关注农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重视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城镇化进程中新生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处境不利的群体,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把补短板作为工作的重点。

·要通过优化师资、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补短板的途径和方法。

·要高举争创一流的旗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率先达到一流水平。

·要加大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力度,大面积、全方位提高教育质量。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根”,是“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立德树人,必须从“根”上树起,必须铸造有深厚人文精神的文化之魂,培育和坚定受教育者的文化自信。

问题1教育重智轻德。

问题2青少年理想信念淡薄。

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把培育弘扬人文精神,培育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贯彻在课程、教材、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

·努力培养“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高度文化自信的一代新人。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一,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教育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创新驱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亿万新型建设者。

·更新教育观念是基础: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是关键:倡导探究式、研究式、启发式、互动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激发学习者释放潜能,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优化教育内容增强学习效果:精选培育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需的教育内容铸造核心素养;提供多样、可选择的内容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创设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和任务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信息化推动着经济社会的革命性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远大而深远。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创新发展与教育的深切合作,教育资源的数量难以计数地增长,资源质量也将超越常规提升。(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趋势报告-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图一2013924亿元,增长31%20141220亿元,增长31.9%20151610亿元,增长32%20162125亿元,增长32%20172805亿元,增长33.5%。数据来源:教育行业研究。图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34.5%,电子商务行业占33.3%,互联网教育行业占32%,农林牧渔占30.8%。数据来源:中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互联网教育市场增长率位居全行业第三,预计到2017年,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2800亿)

优质资源的覆盖面的扩大将更为便捷,通过共享机制的建立促进教育均衡,推动教与学的方式变革,促进研究型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趋势报告-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互联网学习对网民的渗透率&用户年龄分布: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重:33%不使用互联网教育产品学习,67%4.48亿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教育产品学习。互联网学习用户的年龄分布:7-1732%18-3560%36-682%68岁以上1%。数据来源:百度教育大数据。67%的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8090后”是绝对核心用户。)

我国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改革一样,进入了深水区,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攻坚克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教育领域里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也列入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改革的工作日程,出台了改革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举一例:基础教育班额问题。2015年义务教育班数学生数:中学合计47.7人,城市47.2人,县镇49.2人,农村44.7人;小学合计37.7人,城市46.2人,县镇43.7人,农村27.7人。

我国基础教育班额过大。形成过大班额的原因总体上还是我国学龄人口多,教育资源不足。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情况不尽相同,形成大班额现象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中小学标准班额:小学45人(农村远期目标40人)、初中50人(农村远期目标45人);大班额:56人以上;超大班额:66人及以上。

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56人以上大班额(48.9万个)所占比例六分之一。

从城乡上看:城区18.2%,镇区19.7%,乡村5.0%

从学段上看:初中数量18万个,占12.1%;小学31万个,占19.9%

当前大班额问题突出的有两类地区和学校。一是流入人口较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城。各个学段普遍班额过大。二是发展水平不均衡地区的一些优质学校,群众择校意愿强烈,造成部分学校爆满,班额过大。

班额反映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反映学生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情况和教师的工作量。班额越大,每个学生获得教育的机会、接受教师的指导就会越少;班额过大,不利于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开展研究性学习、互动式学习的难度加大,老师指导学生探究、与学生互动的难度加大;班额过大另一个重要的负面影响是会引发并加大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我国的中小学的班额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参与PISA2012年测试的64个国家(地区)的学校数据进行分析,各个国家平均班额为28.2人。班级平均人数20-25人的国家最多,有24个。从另外两个国际测试的有关数据中也反映出国际上中小学班额的平均数在25人左右。TIMSS2011 50个国家/地区八年级科学班级平均人数,小于201个,2025人之间19个,253013个,303510个,35405个,40452个。

我国中小学班额同世界平均水平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反映的是人均拥有教育资源的差距,是学生获得教育关照度的差距。从总体上看,缩小班额、使班额趋于适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列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日程。从我国的教育人口众多、城乡、地域发展不均衡等具体国情出发,中小学班额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逐步缩小班额,使班额趋于适宜是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攻克的难点。在规划教育现代化时,我们应该积极而稳妥地对缩小中小学班额进行规划,要有制定逐步缩小班额的时间点和工作路径,要有切实的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把缩小班额作为优化教育资源、推动增加教育投入的新的着力点,并将成为扩大就业的新的增长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治理现代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各项教育事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教育治理现代化,首先要依法治教。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应该先行。依法治教不仅是教育治理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教育立法和执法要向教育内涵建设延伸,为提高质量护航。

教育治理现代化,要“实现教育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工作是制订标准。要健全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强化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办学条件标准等关键性标准的权威性和引领作用,依据科学进行监测和评估,开展督导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