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0869573
当前在线 6642

课程改革就是突破问题对我们的限制

发表时间:2018-12-17阅读次数:8492

课程改革就是突破问题对我们的限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四耕

 

美国课程专家塔巴(H.Taba)认为,行动研究是学校课程变革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师通过研究解决他们在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确,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直面问题、突破问题对我们的限制的过程,也是问题导向的课程理论与实际情境不断循环对话的过程。

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热情比较高,但是碎片化、大杂烩的课程改革普遍存在。在与中小学“亲密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课程变革的五个问题:

1、不贴地。没有课程情境的分析,空降式课程开发,不基于学校实际,没有在地文化意识,不关注孩子们的学习需求,为了课程而课程。

2、无目标。不少学校的课程建设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脑中没有育人意识,眼中没有育人目标,育人目标与课程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对接。

3、碎片化。杂乱无序的“课程碎片”以及随意混搭的“课程拼盘”,很难以发挥整体育人效果。

4、大杂烩。学校虽然开发很多课程,但对课程无合理分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结构性比较弱。

5、弱关联。课程各要素之间弱关联,没有必然联系,逻辑性不强,浅尝辄止。

当然,现实还有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课程的碎片化、大杂烩问题?我们采取“课程群”的思路与方法来促进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什么是课程群?课程群是以特定的素养结构为目标,由若干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连接、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课程集群。一般地说,课程群可划分为知识型课程群、方法型课程群、问题型课程群。其中,知识型课程群多由学科知识课程组合构成,而方法课程群、问题型课程群则更多地表现为跨学科主题课程的组合。

课程群是一种思维,是一种工具,是一种面向碎片化课程的思维方法和操作工具。随着“核心素养”的倡导,课程改革越来越要求考虑学生素养发展的完整性。课程群构建已成为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计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小学如何构建课程群?笔者以为,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聚焦目标。

聚焦核心素养,聚焦育人目标,聚焦课程目标,是课程群建设的首要原则。课程群建设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

我们可以用“课程矩阵”来确定课程与目标之间的交互效应, 运用交互效应矩阵理论的运算方法,分析课程与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以确定课程对目标支持程度的信息, 获得建构课程群、优化课程体系的依据。一般地说,我们可以将课程对目标的支持程度分成四个等级:4表示该课程对某项目标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 即培养目标的实现对其具有直接的依赖作用。3表示该课程对某项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即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这些课程。2表示该课程对某项目标具有一般的支持作用, 即该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实现也起某种作用, 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也起重要作用。1表示该课程与某项目标无关, 或以很小的概率对培养目标的实现起支持作用。

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结构以及如何培育是构建课程群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优先发展对某项目标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的课程,其次关注对某项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的课程,最后才扫视对某项目标具有一般的支持作用的课程,而与某项目标无关的课程则无需过多在意,要突破学校某位教师会什么而开设什么课程的思维局限。

 

 其次,建构链条。

也就是确定课程群內各门课程的相关性,课程之间纵向衔接与横向联系,以及自成体系。

 从技术角度看,我们同样可以用“课程矩阵”来分析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互效应,确定学习一门课程对学习其他课程的影响作用,由此给出课程之间的关系,计算出课程的关联指数,获得课程间的依赖指数。依赖指数可以分为无、低、中、高四个等级,依赖程度高的课程一般应靠后安排(即“后续课程”),而依赖程度低的课程既有可能是应该提前开设的基础课程,也有可能是相对孤立的、可灵活开设的课程(即“前继课程”)

 “前继课程”与“后续课程”的链接构成“课程链”,也就是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引入“课程链”的概念和方法,将“前继课程”的实施效果放在整个课程群中去衡量,以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好地保证课程体系的整体效果。

很明显,反映课程关系的支持指数与依赖指数是两个重要参数,为课程群的组合、课程体系的建构、特别是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再次,组合搭配。

课程群是通过对相关课程进行再设计,以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逻辑联系为结合点,使它们相互照应,互补渗透,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系统。课程群建设是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的重组,要对课程间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脱节的内容进行弥补,进而把具有相关性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集群”进行系统学习。

因此,课程群是具有关联关系的课程之组合与搭配。在涉及课程序列的安排上,关键是要找到“课程时序”上的衔接点,即根据学时的配比度与开课时序,各门课程在整体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来安排课程。通过标明课程之间内在关系、课程开设先后顺序、课程时量等逻辑关系来描述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经过这样的组合搭配,有助于揭示课程之间的重复、脱节、断线和时序安排上的不合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