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840631
在线人数: 20329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第一、二单元质检分析

发表时间:2005-10-23阅读次数:1773

 

本次测查全区28所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参与,由中心统一命题,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理念,题目内容以“智慧挑战   欢乐无限为主题贯穿始终,贴近生活,题型灵活。既考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次测查我们本着认真、严肃的态度,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多数学校也能按照区统一规定的评分标准来较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此次测查的公正性。

    下面让我们就这次测查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作一简单的全区分析,希望老师们能根据我们分析的情况结合自己本校的实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

六年级数学质检情况汇总

20051020

全区

平均

优秀率

达标率

平均分

概 念

计 算

解决问题

按要求做

39.43%

89.67%

78.77

81.61%

84.03%

77.05%

70.27%

7.65%

质量简要分析:

收获:

通过这次测查可以较清楚的看到: 1、学生对概念、计算等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基本能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掌握了计算技巧的运用。说明老师们在教学中重视方法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2、多数学生较好的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能找准单位“1”准确地借助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例如应用题的13小题正确率很高。

发现问题

通过这次质量检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于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逐一进行调整。

1、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是计算的灵活性仍有待提高,学生计算结果失误较多,究其原因学生的计算基本功不过关,不能恰当的选择算法进行计算[例如 ÷( )出错较多]。这就要求老师们从基本的计算入手,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2、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欠缺,例如:计算结果不化简(填空题第5题)、不写计算过程、审题不认真以至于不能理解题目的具体要求(例如列式计算的第1题,应用题的第2小题)等都从这次测查中暴露出来。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老师们的注意,应当从平日练习入手,严格要求学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学习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3、本次测查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从反馈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加强。例如填空题的第10小题、选择题的第5题、应用题的第67小题,这一些题目比较灵活,贴近生活,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填空题的第10小题,学生不理解“行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与“1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二者数量关系之间的区别。因此出现了错误;应用题的第7小题是本次测查出现错误最多的地方,题型较灵活,学生找不对单位“1”,没有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学生思维不够灵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太单一,思维陷入定势,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因此教师们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创设生活中的情景进入课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改进措施

建议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还应根据课改精神,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情境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例如遇到问题学会用画线段的形式帮助理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平日练习增加一些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强化思维训练、提供理解、决策的问题,注意加强学生对题目含义的深层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