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401817
在线人数: 6033

活动——品德教学中灵动的音符

发表时间:2006-06-20阅读次数:2493

近两年来, 大德育观下的品德教学的实践活动  ,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重温教学大纲:此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但是此课程更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学科,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化,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自身人格内在塑造和思想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大德育观下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不在仅仅是教学生认知、实践的过程,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心灵与品格的塑造。

定位:

    为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我校尝试将品德教学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活动中感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启迪和熏陶,这样就避免了直接的教诲和说教,所以:活动就成了我们品德教学中灵动的音符。

l           做法

(一)找准“切入点”,与活动结合大胆调整教材

大纲中定义品德学科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我校的品生老师注重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老师在学期初拿到所教年级的教材后都会根据总目标梳理教材,做好活动的计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指导活动。

教师首先将单元的内容重新审视、打破、重组,甚至大胆舍弃那些不适合本地区的内容,适当的增加一些孩子感兴趣和熟知的内容,让教材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山美版)共五个单元18课,重新梳理教材后,我们大胆将教材分为三个大单元:

行为习惯:1、《我和爸爸妈妈》7、《献上一朵小白花》9、《爸爸妈妈不在家》、13、《我当值日生》14、《找镜子、照镜子》15《让流动红旗到我班》

乐于探究:4、《电脑进我家》、8、《种下一粒种子》10、《我有一双小巧手》、11、《探索眼镜的秘密》12、《影子寻找》

热爱生活2、《我的小卧室》3、《让家更美》5、《寻找春天》6、《放风筝》、16《小小运动会》17、《献给节日的礼物》18《欢度“六、一”》

接着教师针对学校的活动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如:三月份刚刚开学,少先队每学期开学初都会开展“星级班级”的评选活动,品生15课《让流动红旗到我班》结合学校的活动可以提前设入,在课上老师将“让流动红旗到我班,我能做什么?”、“怎样才能活的流动红旗”的两个活动板块改为“争得五星级班牌,我能做什么?”、“怎样才能争得五星级牌”,这样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学生不再是空谈,他们真正成为了活动的参与者,而老师只要做好知道这就可以。再如:每年的45号清明节这天,学校定期会组织全校队员扫墓,我们的品生老师抓住这一教育时机,及时和大队部联系,将7、《献上一朵小白花》的课堂搬到烈士墓前。在教授这一课时,老师除了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的故事,学做小白花外,在扫墓的这天,让一年级的小同学代表学校向烈士们敬献花圈。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活动,我们的老师此时无需再多言,教学目标已经在活动中得到落实,而孩子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爱国之情、敬爱烈士之情已油然而生。

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就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上述例子中,我们重新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能更好的利用学校少先队开展的活动,使品生的课堂教学能有机的和少先队活动整合,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真正做到了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做人。

(二)找准“结合点”,在“活动”中育人

课堂教学是品生课的基本形式,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正常渠道,这一点我们清楚的知道。但教材中有的教学内容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达成目标的,这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活动进行适度的延伸。

课堂教学与“活动”:举几个在教学中的例子:例一:钟老师在教授《我和爸爸妈妈》一课时,将品德活动拓展到家里,布置了和父母聊天、说心里话得的作业,还开展了“我让父母笑一笑的”的活动,通过活动,孩子了解到父母为他们付出的了太多的爱,而父母需要的回报就是孩子们健康的成长。例二:沈老师在教授《在学校工作的人们》一课时,为了深入了解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辛苦,师生共同设计了采访的表格,学生采访的对象很多,如:校长、教导主任、护导教师、任课教师、总务处老师、食堂师傅、传达室人员、学生通过采访的活动深切的感受到:学校的教师和服务人员的辛勤劳动,接着沈老师抓住教育时机及时开展“感恩卡”的填写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写写心里话,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课后,老师让孩子们把感恩卡及时送到了老师、师傅的手中。例三:三年级下册13课《远离危险》,主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自救自护的能力。学生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别说自救的能力,就是自护的能力也很淡。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板块:调查周围存在的安全隐患?搜集有关自救自护的常识。这两个板块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第三板块,教师和学校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利用班队会课邀请了红十字会的丁大夫到校给同学们作了专题讲座——“三角巾”的包扎。学生通过讲座学会了两种“三角巾”的包扎方法,初步掌握了自救自护的基本常识。例四:我校试着将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机制也引进品德课中。如陈老师在上《健康的人快乐多》一课时,教师设置了健康章、合理饮食章、积极锻炼章。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如何才算合理饮食进行讨论、评议,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合理饮食,提出摘取“合理饮食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观察后,教师总结家长和学生的反馈,将“健康章”颁给学生。其他没得章的学生则可后续观察,以后每个月定期查漏补缺,考核一次并颁章。

少先队与活动: 回顾每册教材学生的行为习惯都被品生教师放在了首位,学生的好习惯也不是靠几节品生课就能养成的。再说现在的品生教师很少有专职的,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品生教学中。因此,我们利用一切教育的时机把品生课延伸到少先队活动中。如:我校制定了100条好习惯,学校每一周落实一条督促学生养成。我们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国旗下演讲这一有利的教育时机由品生、品社教师轮换着为学生们用好故事的形式进行解读好习惯。如:在针对学生见到老师、客人、同学不问好的情况,我们给学生讲了《弥勒先生,早上好》的故事;在针对学生不会感恩的情况,我们给学生讲了《写给母亲的感恩条》,还有我校的学生较多,课间时间短,学生往往上完厕所不及时的冲厕,我们又讲了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在瑞士遇到的一件事。好习惯的解读只是我们老师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将好故事贴到一楼大厅的“好故事滋润我成长”专栏中,学生们可以利用下课的时间,中午休息的时间,下午放学的时间进行品读、欣赏,在读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将自己对所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以跟贴的形式贴在专栏。乘胜追击我们紧接着开展全校论坛如:“做好人的标准是人么?”你会发现孩子的跟贴是那么的真实:做好人的标准就是:不给人添麻烦;上完厕所及时冲厕;每天给别人一个微笑......一张张跟贴记录了学生真实的感受,家长们从孩子言行举止的变化中体悟到了学校养成教育的魅力。在家长的上千的调查问卷中,10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了不同的进步,关爱、孝敬、善良、懂事、体贴、热情……是家长、老师们对孩子得评集和认可。看着孩子们在好习惯的伴随下成长,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很幸福,再也不用天天说无数个“不准”。而品生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培养孩子有良好的习惯吗?

我们也从不忽视“重大节庆日”的教育时机,引导全体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实践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塑造人格的魅力。如:结合《欢度六一》我校开展了“和老师一起玩父母童年的游戏”、“书生琅琅、歌声琅琅、笑声琅琅”庆“六一”文艺会演,结合《寻找春天》开展了“做个山里娃——户外实践”、结合《我最爱读的书》开展“吟诵古诗词,传承民族情”的古诗词诵读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玩起了父母童年的游戏跳房、滚铁环、打三圈……;和老师共同到山上寻宝——捡山鸡蛋;“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孩子们已经琅琅上口……老师组织孩子们就活动体验进行交流,对活动资料进行整理、评比,已达成学习的目标。

(三)找准“着眼点”,在“环境”中育人

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效果,充满人文、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走进校园浓郁的育人文化深深的吸引着每位区实验的孩子,区实验的学子们将从这里插上知识的翅膀。《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伴孩子左右,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走进二楼在这里你可以尽情领略海洋的风采,获取探索海洋奥秘的知识;中国独有的京剧、皮影、剪纸、风筝,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让你时刻记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诺贝尔获得者激励着区实验的每位学子蒸蒸日上,“杰琪丽”艺术廊里充满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我们深信 知识改变命运,道德铸造人品,作为学校我们把品生学科融入到德育、少先队活动中,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养成“感恩、博学、坚毅、勤奋、 自控、独立、合作、智慧、公正”的品格就是我们市南区实验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