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校为本的研究,是将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校本研究是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新走向。尤其是目前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如何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解决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则需要打开新的思路。
一、什么是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科研命题。以前,我们根据研究主体的不同把教科研分为两类:专业性教育研究与群众性教育科研。群众性教育科研往往是从当地、本校的实际出发,侧重应用性研究和引人性实验,其成果具有特殊性、典型性、应用性,而缺乏原创性和普遍推广价值,从这方面讲,群众性教育科研与今天提出的“校本教育科研”是同质的,或者说校本研究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对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具体化、明确化,是群众性教育科研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校本研究是以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基本研究范围,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成果直接运用与教育教学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活动。
二、校本研究实现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校本研究是对传统教育研究范式的改造,突出“校本”特征,不刻意要求对研究过程的严密设计,摆脱了传统教育研究过分强调严谨的文献分析和统计测量的羁绊,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不需要经过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就可以亲自操作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校本研究的开展还是有一定程序的。
1.发现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校本研究的起点,首先要对学术教育教学实践,包括学校管理、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等进行问题诊断,分析已有的实践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按新课改要求的教育观念、教师素质与教育教学方式有哪些差距,与其他学校、其他班级、其他教师相比有那些不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找出学校发展、教师个体发展以及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是开展研究的前提。
2.确定研究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特别是新课改的实施,对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方式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困惑。“问题就是课题”,广义的讲,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问题,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筛选出一定的问题进而确立为课题进行研究。因此,在发现问题后,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筛选出真正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主要问题,同时又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具有研究能力和条件的问题,确立为课题,然后通过一定的申报立项形式确定下来。
3.设计研究方案:研究课题确立后,要先部分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方案的设计包括总体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步骤及计划时间的制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等。研究方案形成之后,在实施过程中还可根据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修改。
4.实施研究方案:这是研究行动的过程,是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验的过程,是收集资料的过程。这里讲的收集资料不是指片面的收集文献资料,而是指围绕研究对象收集实验资料,这是研究的具体落实。没有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课题研究就会落空。主要通过实验、观察、测量、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研究对象各方面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以区分材料所包含的真实事实与虚假事实、主要事实与次要事实,典型事实与个别事实,必然事实与偶然事实,孤立事实与联系事实,由此得出关于研究对象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5.形成研究成果:前边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过程,为拟定研究报告、论文或体会打下了基础,通过成果撰写,进一步理清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同时,再把这些方法或策略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新的观点,这就为下一轮的研究提供了问题。
从上边这个程序可以看出,校本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课题设计——行动——反思和总结——再到发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在这一循环、反思、实验过程中,我们解决了问题,得到了提高,形成了成果。
校本研究需要多种教育科研方法的灵活、综合运用,如观察、访谈、调查、总结、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预测等,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及研究进展变化适时的调整、确立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法、个案研究法等。校本行动研究方法最为普遍,有人把行动研究法具体为“叙事研究法”。所谓“叙事研究”,就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实验研究)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最终很好的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解决或没有很好的解决,我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即调整计划),最后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这一叙事的过程实际就是整个校本研究的过程。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最终构成研究报告即成果。这种研究报告区别于传统教育科研“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而是“记叙文”式、“手记”式的报告。
教育叙事讲述的是我自己的故事、真实的故事、过去自己完成的教育事件,而非他人的故事,文献的综述、对教育未来事件的展望和推测。这正是校本研究的独特价值。
三、校本研究的成果及评价
区别于传统的教育研究,校本研究的成果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研究报告、科研论文、也可以是教育体会、经验总结、个案分析、指导性文件,甚至文艺课、教学案例等,只要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益,我们就可以淡化形式,承认其校本研究成果的存在。
由于校本研究及成果的独特个性,对校本研究成果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1.评价的主体:校本研究的直接目的是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因此,评价校本研究的最终主体应是校长、教师和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在制度上确认校内评价的地位和作用。当然,并不否定校外、上级评价的重要性。校本研究的成果可能在上级获奖,但我们不能否认、小看它,学校的观念要改变。
2.评价的标准:这里主要指的是校外评价标准的问题。由于校本研究的出发点是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其研究的样本受到限制,研究的成果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也即它的研究成果往往是自行应验,再加上校本研究成果形式的多样性,用传统的“信度、效度”等评价标准来评价校本研究成果就会带来许多问题。如果放到大规模的论文评比中可能评不上项。因此对校本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应重新研究,如不要求它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其效度完全可以以成果能否解决特定的实践问题为标准。
3.评价的方式:对校本研究的评价,不仅是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研究过程的评价。考察研究选题本身的价值、研究者(教师)对研究选题的分析与把握、研究课题的方案设计、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可行,选择和运用的方法是否适当有效、收集的资料是否全面,真实、可靠等等。对校本研究过程的评价,能够促进校本研究工作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