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795356
在线人数: 33391

“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07-07-10阅读次数:264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华东师大课程研究中心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指出: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地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意味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胡江倩在《论有效教学标准及实施策略》一文中指出: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2.有效率:教学效率应是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比值。教学投入是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的投入,教学产出是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身心素质的进步、成熟,个性的成长,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实践中有效教学也可表述成是教学所得与教学所耗的比值。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阮红芳在《有效教学论析》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实际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衡量质量效益的根本尺度,不再以知识数量的获取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能简单的将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结果,即使教师教得再苦再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累,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林进材《有效教学:理论与策略》一文中指出:教学是极为复杂的活动,涉及多种因素的影响,仅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或其他某个单一的维度考察有效教学都难免有失偏颇。因此合理的有效教学框架的建构必须采取整体的视角,将教师特质、过程—结果、课堂生态学、教师知识、教师思考等范式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成果综合起来。

综上文献所述,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我们应该将教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基于这一点,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课堂改革入手,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具有高度的情境相关性,要求教师依据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具体情境中作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有效教学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使有效教学的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的过程。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身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升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