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896686
在线人数: 10403

研究笔记:“四环”写作教学法初探

发表时间:2007-10-29阅读次数:1727

研究笔记

“四环”写作教学法初探

青岛第五十九中  蒋晨梅

 

作文教学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而究其原因是学生感觉无话可写。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学生缺乏生活。生活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学校,家庭,补习班,三点一线单调而乏味。生活起居由家长一手操办,同时规划好的还有他们的生活道路以至未来……学生唯一的生活实质就是学习,而玩早已失去了游戏的意义。网络、电视给予学生的是缺乏营养的精神“肯德基”。缺乏生活就是缺乏素材以及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写出有意义有深度的文章岂不是强人所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填充教育下的学生谁又是“巧妇”?因此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是当务之急。

现状并非完全悲观,学生不爱写作文,但并非闭目塞听,更不是缺乏头脑。校园里侃侃而谈的人比比皆是。学生们热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智慧的火花也不时闪现。我想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缺乏的生活素材,补充他们因快餐文化而流失的营养,激发他们参与评论的热情。当学生有了生活的底蕴,有了自我的见解,那么写作的欲望就会呼之欲出。

针对以上情况我拟订了简单可操作的四环教学法并在作文课上予以实施。

环节一:收集素材

环节二:自由发言

环节三:交流讨论

环节四:个人写作

通常教师会在作文课上现场布置作文题,即便教师准备了一些材料,但在短时间内学生往往启而不发。作文课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负担,难以形成愉悦的学习氛围,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文教学的前提应使学生养成收集素材的习惯,鲜活而典型的事例就如一把金钥匙可以在瞬间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灵感。例如: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成功来自           ”让学生将这个半命题填好,并以此为观点收集两个事例。有一位学生的作业是这样的:

观点:“成功来自机智”

事例一:唐朝有一个商人,他买下了一块地。这块地本来是很好的一块地,不过有一个臭水坑,因此他以廉价买下。不过如果雇几个工人来填臭水坑,还不如买下一块新地便宜。于是他在左右为难之时,他想到了一计。他在坑上方,挂上了一个篮子,旁边写道:“进一石者,重赏百文。”人们看到以后,争着向篮子里扔石头。由于篮子太高,根本扔不进去,于是这些石头落入坑中。几天后,坑已被填满,这个商人就以高价卖出了这块地。

事例二:英国有一个著名作家,他出名前身无分文。有一天,他去找一位新闻社广告部长说:“请您把这则广告登在各大新闻上。”广告部长惊诧的看了他一眼,然后看了看广告,痛快地答应了。此后,这本书竟然疯狂倾销。这则广告是这样的:“我是一个未婚的百万富翁,我想找一个像这本书里女主人公一样的女生结婚。”一些女生为了成为百万富翁之妻读这本书,而一些男生为了防患于未然就阅读这本书了。

这份作业让我眼前一亮,欣赏机智的人必然也是机智之人,而机智又好学的人怎会视作文头痛呢?两个典型事例鲜明而有力的支持了观点,阅者无不心悦诚服。

如果说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那么自由发言,交流讨论这两个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集思广益,让学生的思想火花相互碰撞产生更多的灵感与智慧。刘亦婷这个哈佛女孩是中国学生的榜样,她的四年哈佛求学之路都经历了些什么呢?她的成功来自那里?我将从网上下载的刘亦婷哈佛生活资料读给学生听,然后请学生起来谈体会,学生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1:我觉得刘亦婷的生活虽然很忙,但她再忙也珍惜与同学一起吃晚饭的交流时间,所以我认为同学们应该多多交流,以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开拓视野,所以说成功来自交流。

2:我认为她的成功靠勤奋。她又要学习又要打工。几乎每天的睡眠只有五个小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她一帆风顺的成功,更要看到成功背后的刻苦和勤奋。

3:我认为她的成功来自坚持,也可以说是坚忍(坚韧)。如果让同学们尝试她的时间表,同学们可能只能坚持一天,第二天就不一定能起来了。所以对于成功坚持很重要。

4:我认为成功来自勇敢。只有勇敢者才能追求,像刘亦婷参加外出野营,每天要背着五十斤的行李走二十里路,还要克服各种困难,说明这个女孩很勇敢。

5:我认为是自信。她初到美国时的电脑水平和同学差了57年,但她非常自信,所以她能成功。

6:我认为是追求,有了追求她才能克服困难。

7:我认为是乐观,在野外露营时他们也曾遭遇困难,无功而返,她却非常乐观,并以自己的乐观感染了伙伴,克服了心理的沮丧情绪,战胜了困难。

8:我认为成功亦需要对时间合理科学的安排。

众生:还有尝试,经验------

综上所述:成功来自乐观、勤奋、追求、坚持、勇敢、探索、对时间的合理安排、科学的人生规划等。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榜样的优秀品质一点点的被挖掘出来,毋需教师多言,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舞台全让学生挤满了。

有了素材,有了感想,接下来就不吐不快了。写作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学生们急于将激发出来的感受形成文字。写作之后他们争着将作品拿给我看,也许在结构安排,语言表达上还存在问题,但文章中充满着一种活力,一种生气。那不是如挤牙膏般被挤出来的文字,那是一泻千里,汪洋澎湃的思想之河。

当学生不再视写作为一种负担,教师的写作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培养学生收集素材的习惯,在自由发言讨论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后记: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更新,不断学习的过程。在给学生布置摘抄积累作业的时候,不停的动脑筋,捕捉灵感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在批改时,又感受到来自学生的思维火花的撞击。有的学生自发的为摘抄做点评,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点点感悟记录了心灵的成长;有的学生创造性的分专题进行摘抄,细腻的呈现不同风格的眼睛,各种形态的雨……身为教师我感受到一种喜悦,一种来自学生自发,自主学习,渐渐的对作业感兴趣的喜悦。我的职责是不断的将学生优秀作业读给全班同学听,将每个人的优点向全班推广,并期待着下一个喜悦。

初三一开学就布置了一篇写人的作文,却因为工作的忙碌和自身的懒惰,拖了一个多月才批改。读着一篇篇精彩,细腻的文章,我竟然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是什么使学生“一夜之间”功力大长,学生们学会了用心灵去触摸人物,用真挚的情感去塑造人物。无论是生活在身边的亲人,还是仅一面之缘的陌生人,甚至是不曾谋面的历史人物、只参悟过其文字的作者……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跃然纸上,或可亲,或可敬,或可爱,或可叹,无不打动着我的心。也许是积累是一场春雨让学生的文才如破土的竹笋萌发了创作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