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一课后,我对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搜集鉴真和玄奘的相关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被鉴真百折不挠地六次东渡、玄奘历尽艰辛18年的西游取经经历和孜孜不倦、殚精竭虑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所折服。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沉浸于鉴真和玄奘的精神世界中,被他们的执着所感动、为他们的毅力所叹服,对鉴真矢志不渝传播唐文化的奋斗精神和玄奘为佛学真谛不辞辛劳的求学精神深感钦佩……,随之而来的就是想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感动告诉学生,与学生共享我的情感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关注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领悟。
终于盼到了上课的日子。我积极地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鉴真和玄奘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起来了。“解读鉴真和玄奘”是本课的重点,是要通过学生间相互质疑、解答,疑难问题由教师点拨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当我宣布开始解读鉴真和玄奘时,学生激情迸发。十几分钟后,一个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如珠玑般被抛出。“鉴真前五次东渡失败而且双目失明、历尽艰险,为什么还要第六次东渡?” “鉴真不避风险,跨海赴日,说明了什么?” “玄奘为什么要不远万里前往天竺取经?”“玄奘历尽艰险18年的取经经历值得我们学习什么?”“玄奘孜孜不倦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了什么样的治学精神?”……探究、争论、相互启发合作成了这节课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们思维敏锐,回答精彩,课堂气氛热烈浓郁,我又兴奋又激动。但是奇怪的是:与他们的精彩回答相左,他们的表情平淡而麻木,只有掌握知识后的满足和淡然,缺乏体验鉴真和玄奘经历后被感动的神情,缺乏被他们的精神所折服的钦佩和感叹。我困惑了,一堂课的教学主旨应是什么?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吗?
课后,学生平淡而麻木的表情不断浮现在我眼前。我不断追问自己:这节课究竟缺失了什么?为什么学生没有被鉴真和玄奘的经历和精神所感动?我反复思考,终于明确:虽然学生获得了知识,同时感觉到了鉴真和玄奘的情感,但他们没有被感染,没有激起他们情感上与鉴真和玄奘的共鸣,他们的个体情感体验是空白的。
反思体会:
一节预计学生将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碰撞和交流的历史课,却因学生平淡、麻木的表情使我陷入了深深地反思,促使我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学生单一的情感世界和匮乏的生活积累。现今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在众多长辈的过度溺爱中长大,因此他们性格中缺乏责任感,只关心自己,较少关心国家和他人;缺少自主意识,在家依赖父母,在校依赖老师,无法对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角色进行定位;缺少坚强的意志,在一点儿学习或生活的挫折面前,即退缩不前,不敢面对现实,甚至个别极端者小小年纪竟走上不归之路;缺少一颗宽容理解和尊重谦让之心,不善于和他人沟通及团结协作,缺乏合作意识;缺少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盲目地追赶时尚,认为凡是流行的就是美丽的。因此,他们的情感世界单一、简单。学生终日埋首于作业,徜徉于题海之中,生活刻板、枯燥、乏味,缺乏对人生的富于深度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怎能品味生命的追求、生活的感动和心灵的执着?“宝剑锋从磨砺处,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生活的艰辛、挫折和磨砺,哪来对生活的深刻感受?他们又如何能够真切体验鉴真、玄奘几十年如一日地坚贞、执着和毅力?如何在情感上与他们产生共鸣?
---教师教学目标的误区。教师在课前虽然也准备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课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偏重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建构,缺乏教师打动人心的讲授和巧妙引导,未能把文字背后的情感和精神再现出来,真情流露,以情动人,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教学活动的性质既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更是一种学生个体的精神生命不断生成、成长和完善的过程。这种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它包含着人的欲望、情感、意志、理想,既是人发展的内驱力,又是人发展的有意识的目标。完整的、理想的教学既应让学生通过受教育学到知识、掌握本领,还应满足学生精神层面、人格层面的发展和需要。长久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忽略或意识到而无法贯彻到教学中的。受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知识就是力量”仍然是教师所有教学行为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知识,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一切行为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人格需要和情感发展,这就会造成学生心理、人格方面的很多问题,这是教育教学应负的责任。“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就可能变为危害社会的力量。” 这是我们教育的惨痛教训和深刻悲哀。电影明星赵薇的“日本军旗事件”和清华学子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令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应该将什么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教育的理想或者说它的根本价值应体现在:为每个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作好准备。知识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价值,但是如果获得了知识而人格是不完善的,精神世界是不正常的,也不会有幸福可言。幸福一定是建立在一个身心健康同时又有丰富的知识的基础上的,这样的人才可能具备一个幸福的未来。我们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应努力去培养身心健康同时又拥有丰富知识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寻找幸福的未来,构建和谐的社会。
历史教育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来促使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历史以其丰富多彩的事件和人物,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历程。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引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相通,开启学生的情感世界,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和对生命的理解,从而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其实,一节历史课的好坏,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了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使学生在流连人类历史文化长廊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体验和感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应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教育应是一种关怀,而非扭曲;应是一种广博,而非促狭;应是一种智慧,而非只有功利。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给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具有受用终生的人文精神。这样的课才是真正影响学生人生的好课,因此教学鉴真、玄奘的历史知识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鉴真、玄奘百折不挠的毅力、坚贞不屈的执着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的感知,而应让他们的毅力、执着和精神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成为自身的人格特质,成为照亮其人生前行的灯烛。这样才能永葆历史课堂的生命力!
“教育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缺乏情感体验的融入,任何学习将无法在人的心灵中、在人生中留下震撼!让我们不断努力,创造性、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在精神上更好地引领学生、滋养学生,使学生的心灵荡漾在人性的光辉中,思想畅游于智慧的历史长河中,热爱生活,品味人生,奋发向上,建构和谐、健康、进取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