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人:青岛嘉峪关学校 刘佳
设计理念
运用先聆听的方法,对整首歌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之后,再进行分步骤学唱。歌曲的节奏是本课的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各种方法如读歌词、拍节奏及在长音出加节奏等方法,使学生在不同形式中进行同一目的的联系。最后加旋律,完整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快快长》是一首节奏明快,表现欢快、清新、充满朝气的歌曲。歌曲采用了带有欢快跳跃的节奏型如符点节奏及4度、6度的旋律跳动,给学生带来一种非常愉悦的心情来学唱歌曲。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整体水平较好。四年级学生已能演奏几首口风琴的小歌曲。学生聪明、活跃、好动,个别学生习惯不好,上课随便。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力一般,视唱能力尚须提高。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用听、唱、动、奏的综合唱游教学模式,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在不断反复听的过程中,老师采用:谈话式、启发式、对比式、商量式,启动学生的思维,一层层地由浅入深的把孩子们一步步的导入音乐中去,全面调动学生参与音乐,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学会演唱歌曲《快快长》
2、能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演唱歌曲。
3、在歌声中表现种树时的愉快心情,表达自己快快成长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歌曲主要节奏的把握;反复记号的应用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一、组织教学
师生在歌声中问好
二、导入新课
(一)学生聆听歌曲《快快长》,听赏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
(二)复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和节奏的特点,及所表达的情绪。
(三)进行小测试
1、先听赏一段速度稍慢、节奏舒缓的旋律,感受其情绪特点。并用拍节奏的方法对这段旋律进行回应。
2、再听赏一段速度中速稍快、节奏紧凑的旋律,感受不同情绪特点。
(1) 听旋律感受其音乐特点
(2) 听旋律拍击节奏
(3) 跟着琴声哼唱旋律
(4) 按节奏读歌词
三、学唱歌曲
学生找出前面接触的两段旋律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
(一) 听伴奏,分别用拍节奏和读歌词的方法把整首歌曲进行回应。
(二) 学生跟着伴奏用du音来完整的熟悉旋律
(三) 听伴奏朗读歌词
(四) 歌曲演唱
1、 教师范唱
2、 学生演唱
四、德育渗透
出示沙漠的图片,学生看图片谈感受,进行德育教育,达到一个情感的提升,用这样的情绪再来演唱歌曲。
五、归纳总结
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励他们要做一名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
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对歌曲有一整体印象,并对歌曲节奏和速度进行听辨,为后面对两种不同风格旋律的对比作铺垫。
通过游戏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一段里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对歌曲主要节奏的把握进行解决,为后面学习歌曲做好准备。
通过多种不同方法对歌曲进行整体的节奏、旋律、熟悉歌词的练习。
(一)通过节奏的练习对歌曲有一整体把握。
(二)运用du音对歌曲的旋律进行学唱,并表现出活泼、跳跃的情绪。
(三)通过读歌词的方式,熟悉歌曲的节奏。
(四)通过老师的演唱激发学生学唱的欲望,为学生的正确演唱作出榜样。
在第三大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表现种树时的愉快心情,表达自己快快成长的愿望。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
进一步挖掘歌曲中的“人文情感”,提升学生的美好理想及感情。 |
教学反思
1、 学与学生心理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研究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一年级学生刚由幼儿园跨入学校,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好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老师必须抓住其特点,让孩子在唱唱玩玩中,毫无负担地学习音乐,才能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长以及发展都具有稳定性和渐进性的特点,我们只有研究这些变化,及时地纠正教学方式、教学的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 活用教具、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生动、鲜明的教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注意。同时运用语言,进行生动的讲述,形象的描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 材施教、学有特色
“学有特色”是人的本质要求,人与人不论是从先天的角度还是从后天的角度来看,都是有差异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所以“因材施教”致使“学有特色”成了国内教育家的共识,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因人施教,本文中的几个同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听唱单音,老师不但没有责备他们,反而让大家学他们一样,在同中求异收到好的效果。如果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对一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的教师来说都是很悲哀的事。作为教育者,思考的是如何启发和带动其他同学的创造热情。“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人者、有以德行人者”,因而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规则,毋宁展个性。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中首当其冲最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