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394672
在线人数: 3754

第八章 学校领导心理(重点章节解析)

发表时间:2006-10-25阅读次数:5199

这章包括学校领导心理概述、学校领导者的权力、权威和影响力、学校领导行为及领导原理原则、学校领导个体心理与测评、学校领导集体心理的协调。我们选择其中的重要内容讨论。

 

一、领导、领导者的权力和权威
(一)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领导效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和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其所期望的目标的行为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领导者一个因素决定的,而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领导效能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如345页的公式所示:领导效能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复合函数。这个观念十分重要,因为后面谈到的领导权变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观念基础上的。
(二)领导者的权力与权威
1.权力与权威
  权力是人们认定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指挥、影响、控制与服从的能力。简单地说,权力是改变他人的行为的能力,使他人或群体做出他们本来不会做出的行为的能力。
与职位联系在一起的权力就是职权。
权力和威信结合起来就是权威。
2.韦伯的权力权威类型
韦伯将权力和权威分成三种类型:
(1)精神感召的权力和权威
注意,这里有一个错字,感召不是威召。这是领导者本身的魅力和特有的风范,它能吸引大批的追随者。所谓个人崇拜指的就是这种现象。
(2)传统的权力与权威
源自封建社会的世袭的职位权力。几千年的习惯使人们服从有一定职位的人。
(3)法理的权力与权威
这是法律、法规所确认的,被授予一定职权的人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力,人们如果不服从,则被视为违规甚至违法。
3.佛兰奇与雷文的五种权力类型的划分 
(1)奖赏权即领导者具有对下属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权力;

(2)强制权即对不服从指令或违纪、违规者进行惩罚的权力;
(3)法定权即由法律、法规授予的指导权、控制权和监督权等;
(4)参照权即由领导者良好的人格品质的榜样作用而获得成员的仿效的权力;
(5)专家权即由领导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而获得的权力。
这五种权力中的前三种决定于领导者的职务、地位,后两种决定于领导者个人的性格和能力。
二、领导行为理论
(一)领导行为四分图
20世纪40年代,俄亥俄州大学的研究者在分析中,确定了领导行为的两个独立的维度,即关心人和关心组织。每一个领导者在这两方面都有自己的表现。于是,他们以关心人从低到高为纵坐标,以关心组织从低到高为横坐标,在两轴的中心点交叉,这样构成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就是低关心人,高关心组织;高关心人,高关心组织;高关心人,低关心组织和低关心人,低关心组织。这个模式被称为四分图。同时,他们又设计了领导行为描述问卷,让被评定的领导者回答。根据回答划定他是属于哪一种行为类型。 
(二)管理方格理论

1964年,布莱克和莫顿提出以员工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两个领导行为维度,然后,将每一个维度分成9个等级,分别用纵坐标和横坐标来表示,构成一个包括81个方格的图。将任何一位领导者的行为特点在这两个坐标上找到相应的点,相交处就是他的位置,也就是他的领导行为类型。
 在方格图中有5种典型,即1.1为无能型;9.1为任务型;9.9为战斗集体型;1.9为乡村俱乐部型;5.5为中间型。
(三)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也叫情境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领导的效能不仅仅是由领导者一个因素决定的,除领导者自身的行为特点外,还有被领导者和校内外的环境等也是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
    
影响领导效能因素不只是领导者的行为,还有情境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和领导者的行为一起决定了领导效能。这样,就不存在一种到处都适用的领导方式,正如同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因此,必须考虑领导者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领导的行为若想有效,就必须随着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领导者的有效行为就要随着自身的条件、被领导者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综合考虑这三种因素,寻求它们之间的最佳结合,以提高领导效能的理论就是所谓的权变理论。权变理论有多种,我们的教材中提到三种。 
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学者卡曼,后来有赫西和布兰查德共同创立的。
   
这一理论指出,有效领导者所采取的领导方式和被领导者的成熟度有关,强调领导者行为和被领导者的特点要匹配。关于领导行为适用的是领导四分图,关于被领导者的特点主要考虑的是成熟度,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三维模式。如图所示。
     
所谓被领导者的成熟或不成熟不是指生理上的成熟,而是指心理上和人格上的成熟。指标是阿吉里斯提出的,行为的主动性、独立性、复杂性、兴趣浓厚性、时间观念的复杂性、地位的从属与优越和自我意识等7个指标。具体地说,不成熟者和成熟者表现在这7个行为特点,就是不成熟者被动成熟者主动;以下依次为依赖-独立;少量行为-多种行为;兴趣狭窄-兴趣广泛;目光短浅-远见卓识;服从地位-平等或优越地位;缺乏自我意识-自我意识。 
    
根据这7个指标把人分成不成熟、初步成熟、比较成熟和很成熟四类。这个理论认为,对不成熟的被领导者采取命令式的领导行为最有效;对初步成熟者应采用说服式,对比较成熟者采用参与式,对很成熟者参与授权式。
 
    
这个理论在学校领导者管理教师上很有应用价值,因为在教师队伍中总是同时存在不同成熟度的教师,有新教师,专业化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等,他们在职业成熟度上有很大的差别。用一种方式来管理和指导所有的教师显然是不适当的。

2.费德勒的权变模式
  费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他认为任何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据此,他把人格测验和环境分类结合起来创建了领导权变模式。
   
根据这一模式,一方面要确定环境的类型,一方面要测定领导者的类型。然后加以匹配。 
   
为了给环境分类,费德勒确定了三种环境因素,即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即领导者是否受到下级的喜爱、尊敬和信任,是否能吸引并使下级愿意追随他。
(2)任务结构,即工作群体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明确,有无含糊不清之处,其规划和程序化程度如何。
(3)领导职位权力,即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对聘用、解聘、纪律、晋级和增加工资的影响程度的大小。
    
根据这三种情境因素的组合将领导环境分为8种,如教材371页的8-3-6图所示。
    
根据对1200个群体进行的观察,收集了将领导方式同对领导有利或不利条件的8种情况联系起来的数据,得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为了领导有效所应采取的领导方式。图中编号为1、2、3的类型是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最有利的环境7、8种是三个条件都不具备的最不利的环境,中间的4、5、6是中等有利条件。与领导行为取向的最佳匹配是最有利的和最不利的条件下,任务取向行为最有效,也就是说对1、2、3和6、7、8采取任务取向的领导方式最佳。而在条件一般的组织中关系取向最佳,也就是在4、5中采取关系取向的领导方式。
   
当情境确定了以后,就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领导者,例如,需要一个任务取向的领导者或关系取向的领导者。这又如何确定呢?
    
费德勒以一种你是最难共事的同事LPC)的问卷调查来反映和测定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如370页上的8-3-1表所示。
    
要求被试对自己心目中的最难共事的一个同事进行评价。例如,第一行,从愉快到不愉快有8个数字,这是愉快的等级,你认为他经常愉快到什么程度,就选那个数字。比如,我认为他经常是很愉快的,那就选或8。我们看到有的题是从8到1,有的是从1到8,不一样。这是因为有正题和反题,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然后将所有的得分相加。如果得分高于73分则为 LPC 高分者,是关系取向行为者,如果得分低于64分为 LPC 低分者,是任务取向的人。其原理是如果一个领导者对其最不喜欢的同事仍能给予好的评价,就被认为是对人宽容、体谅、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关心人的领导者。如果对其最不喜欢的同事给予低评价,则被认为是惯于命令和控制,不关心人而更多的是关心任务的领导者。得分在73分和64分之间的为中间型。
    
这样我们就可以选择与某一个特定环境相匹配的,也就是最合适的领导者了。
3.道路-目标理论
    
道路目标理论又称目标导向理论,是由伊万斯首先提倡,后经豪斯加以发展。
  这个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只有在帮助下级实现他们的目标时才会被下级接受,被下级认可。因此领导者的职责是排除导向目标的障碍,使下级顺利地达到群体目标或组织目标。
豪斯通过研究发现:高工作和高关系组合的领导并不总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因为还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工作任务模糊不清,职工无所是从,则需要高工作的领导者帮助他们明确工作的路径,也就是道路、方法,以便达到目标。这时就是高工作为好。而当工作任务目标比较明确,或是常规性的工作,大家都明白该怎么做时,则高关系的领导者可以更多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效果更好。也就是说,要根据环境来决定采用怎样的领导方式。
这个理论认为,领导者应付不同环境有四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即
(1)指令性方式。领导发布指令,明确告诉下级做什么,怎样做?决策时没有下级参与。
(2)支持性方式。领导者对下级友善关心,平等待人,从各方面予以支持。
(3)参与性方式。领导者与下级分享信息,决策时征求采纳下级的建议,并让下级参与。
(4)成就定向式。领导者给下级提出挑战性的目标,并相信他们能达到目标,加强成就激励。
  环境权变因素,包括任务结构是否明确;正式的权力系统;工作群体等。
    
部属,或下级权变因素包括:控制点(所谓控制点就是喜欢服从外部权威的是外控制,相信自己,喜欢自己做主的是内控制点);经验的多少;知觉能力。
     
首先考虑下级因素,根据这个理论,如果下级知觉能力强,经验丰富,有自控性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则应选择支持性的领导方式。如果情况相反,也就是说,下级知觉能力差,缺少经验,缺乏自控性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则应采取指令性的领导方式。第二,考虑环境因素,如果任务经常变化则应采取指令性方式,常规工作情况下采取支持性的方式。 
    
另外,研究还表明,基层人员比较喜欢支持性的领导方式,而中层或专业人员比较喜欢指令性的领导方式。

三、领导风格理论
    
所谓领导风格,指的是领导者个人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1937年,勒温等人通过研究,提出了专制、民主和放任三种不同的领导风格。
这三种领导方式和引起成员行为上的不同特点如下:
(1)专制式:只注意工作目标、任务和效率,不关心成员。结果是被领导者和领导者之间心理距离很大,存在戒心和对立情绪;成员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机械行为倾向。
(2)民主式:领导者关心并满足成员的需要,鼓励成员工作。结果是上下级之间社会距离很近,人际关心民主、平等、融洽;成员有较强的工作动机,责任心、参与感、工作效率高。
(3)放任式:领导者对成员的需要和工作都不关心,没有规章,没有要求,不指导,也不评价。结果是工作效率低下,人际关系冷漠。
    
在勒温研究后,利克特在1961年,把专制式分成两种,把民主式也分成两种,同时,他认为放任式其实就是不领导,所以不应算在内,被取消,于是形成了一个四种方式的系统。请看388页,8-4-2表。这四种方式是极端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民主协商型和民主参与型。划分的依据和类型特征请看表。一般说来,民主参与型最好,民主协商型次之,仁慈专制型较差,极端专制型最差。但是在非常时期,紧急决策时采用极端专制型,仁慈专制型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