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703673
在线人数: 3591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及问题

发表时间:2007-05-08阅读次数:4117

封力华

各位老师,下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在座的各位老师一起来探讨关于小学孩子心理方面发展的一些问题。(出示幻灯片)首先我想问一个问题:

------说到心理你会想到什麽?(出示幻灯片)

------心理学上的心理主要包括:认知(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情感、意志、个性等。

    现在的小学生是指67岁到1112岁的孩子,心理学上称之为童年期或者学龄前期。这时期的孩子在心理的众多方面都有了质的发展:如小学生的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导;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一年级的课堂教具各种各样、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画个简笔画、准备个实物,来点背景音乐,到了中高年级黑板上更多的是字,各种教具相对减少,就是因为中高年级的孩子思维发展了,你讲什麽他能听明白);

已经有了道德情感,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对于两难问题开始有了不同的想法,两难问题---柯尔伯格“两难问题”中的海因茨偷药,海因茨的妻子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药可以救他妻子。但是这种药价格昂贵,海因茨根本买不起,最后海因茨在夜间闯入药店偷走了药,听完这个故事让被试回答一系列问题,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法官该不该判海因茨的罪,为什么等问题来作为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

自我意识有了长足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都日益增强,自制能力也逐渐提高。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阶段是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说,人的许多心理素质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小学是心理素质的奠基阶段。今天着重从学校孩子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两方面注意和意志来讲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              注意

1.案例1经常听老师反映说,班上的某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不是走神就是搞小动作。老师就跟孩子谈心,孩子也很为难,他说:老师,其实我也想专心听讲,每次上课时总在心里对自己说,要集中精神,好好上课,可是总是控制不住,有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有时头脑又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念头占据。

案例2一个四年级的孩子上课思想总是开小差,东张西望,或者惹前后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十分钟的作业可以写上一个小时,总是边写边玩,给他讲道理也不见效。

2.老师们,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什麽是指向?

所谓指向,比如,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信息以多种类、大数量的形态作用与我们,但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做出反应,只是选择部分必要的信息做出反应。还有孩子们听课,他的心理活动不是指向教室里的所有事物,而是有选择的指向教师讲课内容,并对影响他听课的其他事物加以抑制,这就是指向。就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的朝向一定的对象。

所谓集中,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都具有高超的注意集中能力。像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有一次只顾思考某一问题,走路撞上了电线杆,竟也全然不知。还有牛顿错把怀表当鸡蛋等等故事。也就是指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对象的强度或紧张性。借助集中,心理活动课离开一切无关的事情,多余的活动,从而保证当前活动的清晰、深刻和完善。荀子也曾经说过: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3.面对这种情况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老师们刚才谈了一些原因,但是还有一些原因。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

首先我们明确什麽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举了简单例子,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到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这种注意就是无意注意。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有意注意。举个例子,比如说学生某部分知识不理解,然后把注意集中到老师的讲课上这就是有意注意。

在教学中,低年级的孩子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内容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注意;到了中高年级,随着注意的发展,儿童越来越多地依靠有意注意并且有意注意效果明显高于无意注意。比如,教师手里那一把铅笔,让孩子估计数量,无意注意正确率只有22%,而有意注意高达56%

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身体素质的原因,更多的是受了外界的干扰。老师们发现没有,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对一切不理解的新异事物都感兴趣。因此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常常发现忘记原来的活动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比如老师布置回家把今天学过的拼音读几遍,而他们很可能津津有味地看书中的插图,或沉浸在白天玩耍的回忆中。叫他们独自一个上学,他们可能因路上遇到一件很有趣的事忘掉上学。低年级学生一般活泼好动,学习时坐久了就不厌其烦,自我控制能力差。如下午第一堂课,学生特别好闲,个别学生在桌子上睡着了。因此,老师可以把40分钟的课分成二部分,中间加一些调节,将学生的活动有机在游戏进行,学习活动与玩耍相结合,这样才能被低年级儿童所接受。

4.如果班级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老师都是怎样处理的?我向老师推荐几种方法

1注意用脑卫生。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教师要和家长沟通,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孩子的营养调配。平时控制一下孩子的饮食,少吃糖、罐头饮料、方便面等,不食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使粮吃些苹果、梨、葡萄等,多吃蔬菜、海鲜、瘦肉、南瓜、花生等。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每天有9-10小时的睡眠时间----一般7岁儿童平均每日需要11小时,10岁儿童需要10个小时,到了12岁就可以合成人差不多每日需要9-10个小时(各位老师现在睡觉多长时间?各位老师确实挺辛苦的)。不反对孩子看电视,但是晚上看电视不要太晚。中午进行一定的午休。这样才能使大脑有充沛的精力进行学习等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

2教会孩子进行课堂上的自我调控、自我控制能力。如:在心里把老师讲的内容重复一遍;或者准备一个小本子,把老师讲的重点的话记下来,就像中学生一样上课记笔记一样,使注意力不至于太过分散。逐步培养孩子。要排除外来干扰,维持长时间的集中的注意力,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要有计划进行。可以帮助孩子从控制外部行为入手,要求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干一件事情,不要一会做这一会做那,如不要边说话边写作业;看书绘画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乱动、不乱摸。还可以通过让孩子通过专门某项训练,如练琴、书法、绘画来培养自制力。训练时最好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因为这样可以形成心理活动定向,即每当孩子在习惯了的时间和地点坐下,精神便条件反射般的集中起来。

3教会孩子做些放松式的训练。教孩子在课间,舒适的坐在椅子上,向身体的各个部分传递休息的信息。如:先从左脚开始,使脚步肌肉紧绷然后松弛,同时暗示它休息。接着,再到腿脖子、小腿、膝盖、大腿,一直到躯干休息。然后从躯干开始到颈部、头部、脸部。孩子及过多次练习,掌握这种方法时就能在短短几分钟内,达到轻松,平静的状态,使疲劳的大脑得到休息,提高阶段的注意力。

4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儿童一向对游戏最感兴趣,夜玩得最致志,所以说游戏也能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孩子非常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给孩子将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儿童有节制的看动画片,对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有益的。教给孩子做一些在心理学中用来锻炼注意力的小游戏,如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表内,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同时计时。可以让孩子在沙子中把玻璃球拣出来,让孩子帮绕跳绳用的线,数班级的作业本等。

5学会给孩子戴高帽子,即表扬、鼓励孩子,从积极的方面去评价孩子,努力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当孩子在某一时刻在专心学习时候,就要立刻给他表扬,给他贴上爱学习、非常专心的标签,这样当他面临学习任务时,他自然就会以它自身标签的形态---爱学习非常专心来表现自己。

6学会暗示的方法。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有个性,敏感的如果大声训斥他,有可能伤害到他的自尊心,这是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如可以边讲话便故意走到他身边或者用手捧捧他的桌面。

7和孩子一道学习,如何孩子一起背书、默写生字,比赛看谁先背下来或默,写下来,一起做智力题等,创造平等和谐的环境,促使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绝不可大声喧哗或者看有趣的故事书

8教师要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使用直观教具时出世的时间要恰当,切忌过早,下半节课用的教具不要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同时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经验的教师在换了新装或者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课间休息时意志,不易让学生做激烈的或者竞赛性的游戏活动,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意志

1.案例:有些孩子并不笨,接受东西很快,但从小就是兴趣转移很快,今天想学电脑、明天想学钢琴。后天又改变主意。意志力非常不坚强。

2.大家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门首先要明确意志的概念。意志很好理解,比如说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于是克服遇到的外部困难和内心矛盾,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其实这个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我们来看看小学孩子意志的特点:小学生意志的目的性,表现在他们已能逐渐确立长远的行动目标,而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从自制力和独立性看,小学生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的果断性、坚持性还是比较差的,他们往往在"果断"中显出盲动.在坚持中表现出对教师或家长帮助的依赖

3.作为教师应当怎样呢?

1加强孩子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培养了坚强的毅力,尤其是那些只有坚持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游戏、爬山、登楼等,对锻炼孩子的意志力非常有效。当然要求也不能过高,运动水平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

2鼓励孩子一心一意地做某件事。孩子的兴趣常常会很快转移,因而不少孩子今天学钢琴、明天学电脑、后天再学绘画,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学好。心理学家指出,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对培养毅力往往起负面影响。不妨鼓励孩子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他比较感兴趣的事,在获得成功之前决不放弃。由于目标明确,孩子自己会要求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即使遇到挫折也会不打退堂鼓,实际上孩子坚持一件事本身,即是对自己意志力的培养和考验。

3.遇到困难多做鼓励。对那些还没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孩子,在接受意志力考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是很正常的。此时,来自家长、老师乃至小伙伴的鼓励至关重要,一旦在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下,鼓起勇气渡过了难关,意志力即像打铁似地得以了有效的锻炼。对于孩子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或者给与物质作为奖励。

4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设置适度的困难处境。要孩子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最好是一些较为艰苦的劳动。学生刚入学时不会做值日,都不愿做值日,老师可以手把手地教他们,并且多多地鼓励他们。渐渐地,孩子学会了做值日,而且喜欢上了做值日;开展手工劳体活动,在动手做的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和坚持到底的决心,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了成就感,就会继续做下去。
   
5.教师要作出表率。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就是从教师那里模仿来的。比如,教师要求孩子一周写一篇作文,那末,教师就要及时督促检查,不要一阵风,时冷时热、时管时不管。

6.孩子爱听故事教师可讲一些古人的或者现代科学家们勤奋好学的故事,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如果用孩子身边的同伴作为激励,则更有说服力。

三对于孩子集中的问题作一下探讨。

 

一懒散型的孩子

案例1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做什么都懒洋洋的,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要么不写,要么写得一蹋糊涂,考起试来总比别的孩子差。跟他说了就是没效果。这些孩子在家长眼里是不愿好好学习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不愿好好学习的学生。对于这些孩子,有没有一块吸引他们兴趣的磁铁呢?

案例2田田今年7岁了,正在上小学一年级,身体各方面的发育与同龄儿童一样也就是说他的生理发育正常。可是,后来老师发现田田无论做什么事,动作总是比别的孩子慢。写字课上,同学们早就写完了,他还在东一笔西一笔地描,写一个字玩一下笔,催一催才又写一个字。测试的时候,一张卷子大多数同学仅用半节课就写完了,而他却花了两节课试卷上仍有几处空白,而且卷面乱涂乱画,答题错漏百出。同老师还发现田田不爱出声,也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交往,就爱坐在座位上自得其乐地玩笔盒,而且自己的东西从来不主动收拾好、丢三落四的,同学在背后笑他是傻子,可是经过智力测试,他的智力却是正常的。当孩子出现田田这种情况时,您该怎么办呢?

以下几点建议您不妨试一试。

1.让孩子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多夸奖鼓励少打骂讽剌。教师看到孩子动作太慢,心里着急,就责备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孩子因害怕责备而快起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殊不知,这样做也许暂时有效,但极易使孩子做事缺乏信心而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愈责备,孩子逆反心理愈强,愈难管教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老师要有耐心,平时细心观察孩子的行动,一旦发现他做得快的时候就及时地给予鼓励,激起他的自信心,并让他重新快速地做一遍,体会成功的喜悦,强化他的自信心。一旦孩子有了自信心,他就会慢慢远离慢动作。一些教师手拿着作业或者考试的卷子把她跟班级的其他小孩对比,甚至猛烈批评,孩子受到打击,毫无脑力劳动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严重时还会使孩子产生没有出路的想法,于是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就会发生。

2.唤起孩子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把游戏和有目的脑力劳动结合起来,这项工作在孩子刚刚开始识字或算术时就可以进行了。今天,通过图片展示使孩子学会了几个字;明天又通过动手操作教具使孩子学会两数相加,并时常鼓励他从书上寻找答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知识产生兴趣,就不会认为脑力劳动是一件烦人的、累人的、枯燥无味的事情,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3.让孩子多跟同龄的孩子接触。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对的都是大人,孩子没有玩伴,而大人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孩子只好独自看电视或玩电脑打发时间。久而久之,极易养成孩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因此,教师应多利用学校环境,多创造让孩子与同伴一起玩的机会,如让孩子一起做游戏、做手工活动,举行智力游戏等。孩子在玩耍中不仅找到了乐趣,而且还学会合作,这对于培养孩子开朗、乐观、团结、协作、上进的性格非常有益。

4.培养孩子专心做每一件事的习惯。孩子的动作慢多半与不专心有关。象田田那样写一个字玩一下的行为就是极典型的不专心的表现。要改掉这一坏习惯,必须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如学习时不能边说话边写字。每做一件事,教师要求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孩子提前完成就给予鼓励,如不能完成就让孩子再做一遍,使孩子知道做事要专心要有时间性。这样做多了,孩子就会出现条件反射,从而树立起他的时间观念,养成专心做事的习惯。

6.营造竞争机会,培养孩子快就能致胜的意识。如在体育课上或者课外组织活动时多组织体育竞赛并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竞技比赛,如赛跑、跳绳、限定时间捡物体等,开始时应选择他最感兴趣的事做,让他初尝胜利的喜悦,激发他的竞争意识。接着再进行其他的赛事,等到他动作熟练了,再让他与同伴比赛,这样一来可以树立他的自信心,二来也可以训练他的速度。

 

二攻击性的孩子

案例1 小龙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由于爸爸是老来得子,对他特别宠爱,但当他做错事时,却是用鞭子抽,吊起来打,小龙对爸爸,从不敢反抗,但对妈妈稍不如意,扬手就打。就是欺软怕硬。在学校里,小龙喜欢与低年级的同学在一起玩,经常没有原因的踢、打低年级同学,而对于本年级同学,除了打打头、拍拍肩,冲动时拳打脚踢外,还经常通过言语来讽剌、挖苦、漫骂,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

有攻击性的孩子大多有以上的表现特征,多动、性急、倔犟、情绪易激动、自控力差……

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1. 注意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千万不要是吗?这有什么了不起,去来泼冷水或者恰逢心情不好,只是很冷淡的看他一眼。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如果教师还奚落他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孩子的自尊心这样经常受打击就可能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缺乏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容易激动,就有可能产生攻击性问题行为。因此,当孩子取得成绩时,教师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一方面,不姑息、不放任,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即使是屡次犯了错误的孩子,也应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微小进步给予充分肯定。

2.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研究表明,同情心缺乏的学生易发生攻击行为。专家指出: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如果能够推测和体会到被攻击对象的痛苦和感受,进一步产生自我谴责感,那么就不会再想攻击他人了。因此,可以让被攻击的孩子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孩子,讲述自己的感受,让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体会与感受被攻击者的痛苦,激发他的同情心。

3.不以怒制怒。教师最好不要跟着发火,以恫吓来强行压制孩子的情绪。这样往往导致孩子的叛逆。

4 消退法。孩子打架欺负同学大多是为了自我显示,目的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对此教师可以暂时不加理会,使他们的攻击行为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受不到强化。同时,教师亦可表扬孩子其它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如,同学把自己的书碰到地上,孩子说没关系等等。这样,实际上就是间接的批评攻击性行为。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与孩子以谈心的方式婉转的告诉他,这种行为的错误与幼稚。

5.隔离法

对于一些攻击性行为较严重的孩子,作为家长可把他安置到一个面积较小,但通风条件较好的单独的房子里,使他得不到任何强化信息的环境,并对他说:你好好想一想,你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让孩子明白他是因攻击性行为而被隔离的。

使用此法应注意:

1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

不宜当着外人的面。

不宜经常采用。

案例2老师常常发现,有的孩子在学校里经常讲粗话,影响十分不好。家长也责令其改,但效果不大。

1.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教师要经常渗透些讲文明、有礼貌的故事教育孩子,让孩子接受文明礼貌用语。如见了老师或长辈问声您好;与同学或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无意做了影响他人的事说声对不起;别人向自己道歉时说声没关系;回到家时说声我回来啦等等,让孩子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潜意识里能够抵制脏话粗话。

2.坚持要求讲粗口话的孩子检讨 。当孩子讲粗口话后,教师要严肃的批评、教育他。批评时可以向孩子提出:为什么要讲粗口话?不用讲粗口话的方式还击行不行?讲粗口话能解决什么问题?被骂者会产生什么态度和采取什么手段报复?等等。让孩子知道和认识讲粗口话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加深矛盾而影响团结,从而促使孩子主动向被骂者道歉认错(如果双方有错都应教育他们互相道歉认错),达到团结的目的。这样,坚持数次,孩子也会改掉讲粗口话的不良习惯。

3.以身作则,净化语言环境 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成人(尤其是家长)形成的,因此家长在家庭中要注意自己的文明语言,尽量做到不讲粗口话,无论对什么人(包括自己的家人)都要态度和气,注意自己的形象,给孩子起表率作用。当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语言的干净。

4.多数情况下,孩子讲粗口话时是对自己受到伤害后一种渲泄反应,正确引导孩子宣泄怒气的方法。比如,鼓励孩子把自己生气的感受写在日记上,或者大吼一声使发怒的情绪得以缓解;当孩子在极度忿怒之时可以轻轻抚慰他,或让他坐下来,倒杯水缓和一下他的情绪。如果实在无法平息,暂进隔离他,如单独留他一个人在房间里,提供一个冷静的环境平抚情绪。待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可让他洗个脸,喝杯茶,然后才和他慢慢谈心;还可以转移注意力或发泄精力,如平时引导他多参加能坐下来、需动脑筋、时间较长的活动,养成孩子坐得住,有耐性和克制自己的习惯。如绘画、练书法、下棋等;或者让他参加体育活动,如打球、跑步等,把怒气泄到运动上;或者听听音乐、唱唱歌;等等。

 

三自我中心化倾向严重的孩子

案例1经常有些孩子很任性,在家什么事都要顺着他,家人的教育都不听。如果有什么事不合他意,就闹个没完。在学校和同学相处也不好,常因一些小事与同学互不谦让,发生矛盾。面对情况,该怎么办好呢?”

案例2有些孩子做事特别霸道,无论什么人跟他在一起都要顺着他。比如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大家正看得高兴,他突然间想看动画片,那就会非要转台或开VCD,其他人就别想看了;有时候带他去朋友家玩,经常是玩得正高兴时他就大喊大叫要回家,闹得大家都扫兴;在学校里,他高兴做什么就要做什么,从来不考虑别人,做什么事都要以他为中心,任性而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该如何教育好他呢?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从小受到父母和长辈的过分溺爱,骄惯放纵。现代的家庭,父母以及长辈容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处处迁就孩子,容易使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得不到只要一哭一闹也能得到。于是就容易产生过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独尊的心态,时时处处要别人迁就,常常提出无理要求。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改变孩子的自我中心化行为。

1.家长首先应改变以前盲目溺爱,一味骄惯孩子的做法。就该对孩子的具体要求分清是否合理,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过份的要求应予以指出、拒绝,并对孩子耐心地讲明道理,指出他的不对之处,提出批评。当然要孩子一下子接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期间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对于孩子的哭闹,家长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是不要再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盲目迁就;二是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大发雷庭,给孩子一个冷处理过程,让他意识到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及时的提醒和讨论,帮助孩子增强有价值的观念。预防孩子自私的直接办法是使儿童感到有价值。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儿童也一样。如果孩子得到同伴和教师的接受,那他的感觉是很良好的,因为他感到他能在别人心里占有一定位置,他很伟大,所以当孩子有自我中心化严重倾向的行为时,教师可表示不接受他,同时告诫其同伴也会弃去他,孩子为了自身价值得到承认,会减少其这种行为。这样多次,孩子的利他接受能力增强了,他自然地去关心别人,也就没有自私发展的可能了。当孩子刚表现出自我中心化严重时,立即的强烈责备反而不好,应给予提醒和讨论。讨论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讨论内容是使孩子了解他这样做的后果——这样做的孩子不受欢迎。孩子为了不落到没有朋友玩,没有好声誉的结果,会意识到以后这种行为的注意和改正。

3.及时鼓励、表扬

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且孩子的意志力相对较薄弱,耐心不够。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的习惯时,应常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的话语,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进步,使他们一直有信心去改正错缺之处

4.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们已经能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好坏,有了好恶情感;同时,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加,控制能力不断增强,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家长可让孩子思考一些道理:乱发脾气有什么坏的影响,别人会怎样看待你,如果去到哪里别人都不欢迎你会有什么感受?等等,让孩子意识到要自我控制、克服不良行为。

5.让孩子融入到小伙伴中去。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中感受集体主义精神,淡化自我中心意识。孩子孤独容易乖僻、任性、自我,而在与同伴们玩时,因为大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任性、自我不受大家欢迎,所以使孩子认识到要与人交流,就不能过于自我中心。同时,孩子在与同伴们玩耍、游戏、交往中,尝试到合作,友谊的乐趣,又能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

6.疏导孩子的虚荣心理。孩子在生活中许多任性的事情都是虚荣心作怪,在与小朋友们攀比中经常对父母提出一些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今天那个小朋友有了个新样式的米奇书包,明天另外一个孩子穿了一件粉色的连衣裙,达不到目的时虚荣心受损,就容易乱发脾气。家长既要指出生活上不讲检朴,随意浪费、乱赶时髦、相互攀比是一种错误,又要以身作则,以求实的精神和作风给孩子作榜样。教师可以告诉孩子,她的粉色连衣裙时很好看,但是你的衣服也很好看啊,并且告诉孩子只要是穿的整齐干净老师就喜欢。

7.疏导逆反心理。儿童因为受逆反心理作用,容易产生对立情绪,走向极端故意和教师唱对台戏,其实逆反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孩子的自尊心的成人感增强,希望自己的独立意向得到尊重。教师应当教育孩子待人处事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启发孩子学会心理移位,设想如果自己处于别人的位置上会怎样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而疏导逆反心理。

封力华

各位老师,下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在座的各位老师一起来探讨关于小学孩子心理方面发展的一些问题。(出示幻灯片)首先我想问一个问题:

------说到心理你会想到什麽?(出示幻灯片)

------心理学上的心理主要包括:认知(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情感、意志、个性等。

    现在的小学生是指67岁到1112岁的孩子,心理学上称之为童年期或者学龄前期。这时期的孩子在心理的众多方面都有了质的发展:如小学生的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导;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一年级的课堂教具各种各样、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画个简笔画、准备个实物,来点背景音乐,到了中高年级黑板上更多的是字,各种教具相对减少,就是因为中高年级的孩子思维发展了,你讲什麽他能听明白);

已经有了道德情感,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对于两难问题开始有了不同的想法,两难问题---柯尔伯格“两难问题”中的海因茨偷药,海因茨的妻子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药可以救他妻子。但是这种药价格昂贵,海因茨根本买不起,最后海因茨在夜间闯入药店偷走了药,听完这个故事让被试回答一系列问题,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法官该不该判海因茨的罪,为什么等问题来作为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

自我意识有了长足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都日益增强,自制能力也逐渐提高。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阶段是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说,人的许多心理素质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小学是心理素质的奠基阶段。今天着重从学校孩子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两方面注意和意志来讲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              注意

1.案例1经常听老师反映说,班上的某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不是走神就是搞小动作。老师就跟孩子谈心,孩子也很为难,他说:老师,其实我也想专心听讲,每次上课时总在心里对自己说,要集中精神,好好上课,可是总是控制不住,有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有时头脑又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念头占据。

案例2一个四年级的孩子上课思想总是开小差,东张西望,或者惹前后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十分钟的作业可以写上一个小时,总是边写边玩,给他讲道理也不见效。

2.老师们,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什麽是指向?

所谓指向,比如,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信息以多种类、大数量的形态作用与我们,但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做出反应,只是选择部分必要的信息做出反应。还有孩子们听课,他的心理活动不是指向教室里的所有事物,而是有选择的指向教师讲课内容,并对影响他听课的其他事物加以抑制,这就是指向。就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的朝向一定的对象。

所谓集中,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都具有高超的注意集中能力。像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有一次只顾思考某一问题,走路撞上了电线杆,竟也全然不知。还有牛顿错把怀表当鸡蛋等等故事。也就是指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对象的强度或紧张性。借助集中,心理活动课离开一切无关的事情,多余的活动,从而保证当前活动的清晰、深刻和完善。荀子也曾经说过: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3.面对这种情况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老师们刚才谈了一些原因,但是还有一些原因。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

首先我们明确什麽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举了简单例子,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到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这种注意就是无意注意。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有意注意。举个例子,比如说学生某部分知识不理解,然后把注意集中到老师的讲课上这就是有意注意。

在教学中,低年级的孩子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内容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注意;到了中高年级,随着注意的发展,儿童越来越多地依靠有意注意并且有意注意效果明显高于无意注意。比如,教师手里那一把铅笔,让孩子估计数量,无意注意正确率只有22%,而有意注意高达56%

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身体素质的原因,更多的是受了外界的干扰。老师们发现没有,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对一切不理解的新异事物都感兴趣。因此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常常发现忘记原来的活动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比如老师布置回家把今天学过的拼音读几遍,而他们很可能津津有味地看书中的插图,或沉浸在白天玩耍的回忆中。叫他们独自一个上学,他们可能因路上遇到一件很有趣的事忘掉上学。低年级学生一般活泼好动,学习时坐久了就不厌其烦,自我控制能力差。如下午第一堂课,学生特别好闲,个别学生在桌子上睡着了。因此,老师可以把40分钟的课分成二部分,中间加一些调节,将学生的活动有机在游戏进行,学习活动与玩耍相结合,这样才能被低年级儿童所接受。

4.如果班级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老师都是怎样处理的?我向老师推荐几种方法

1注意用脑卫生。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教师要和家长沟通,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孩子的营养调配。平时控制一下孩子的饮食,少吃糖、罐头饮料、方便面等,不食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使粮吃些苹果、梨、葡萄等,多吃蔬菜、海鲜、瘦肉、南瓜、花生等。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每天有9-10小时的睡眠时间----一般7岁儿童平均每日需要11小时,10岁儿童需要10个小时,到了12岁就可以合成人差不多每日需要9-10个小时(各位老师现在睡觉多长时间?各位老师确实挺辛苦的)。不反对孩子看电视,但是晚上看电视不要太晚。中午进行一定的午休。这样才能使大脑有充沛的精力进行学习等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

2教会孩子进行课堂上的自我调控、自我控制能力。如:在心里把老师讲的内容重复一遍;或者准备一个小本子,把老师讲的重点的话记下来,就像中学生一样上课记笔记一样,使注意力不至于太过分散。逐步培养孩子。要排除外来干扰,维持长时间的集中的注意力,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要有计划进行。可以帮助孩子从控制外部行为入手,要求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干一件事情,不要一会做这一会做那,如不要边说话边写作业;看书绘画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乱动、不乱摸。还可以通过让孩子通过专门某项训练,如练琴、书法、绘画来培养自制力。训练时最好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因为这样可以形成心理活动定向,即每当孩子在习惯了的时间和地点坐下,精神便条件反射般的集中起来。

3教会孩子做些放松式的训练。教孩子在课间,舒适的坐在椅子上,向身体的各个部分传递休息的信息。如:先从左脚开始,使脚步肌肉紧绷然后松弛,同时暗示它休息。接着,再到腿脖子、小腿、膝盖、大腿,一直到躯干休息。然后从躯干开始到颈部、头部、脸部。孩子及过多次练习,掌握这种方法时就能在短短几分钟内,达到轻松,平静的状态,使疲劳的大脑得到休息,提高阶段的注意力。

4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儿童一向对游戏最感兴趣,夜玩得最致志,所以说游戏也能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孩子非常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给孩子将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儿童有节制的看动画片,对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有益的。教给孩子做一些在心理学中用来锻炼注意力的小游戏,如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表内,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同时计时。可以让孩子在沙子中把玻璃球拣出来,让孩子帮绕跳绳用的线,数班级的作业本等。

5学会给孩子戴高帽子,即表扬、鼓励孩子,从积极的方面去评价孩子,努力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当孩子在某一时刻在专心学习时候,就要立刻给他表扬,给他贴上爱学习、非常专心的标签,这样当他面临学习任务时,他自然就会以它自身标签的形态---爱学习非常专心来表现自己。

6学会暗示的方法。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有个性,敏感的如果大声训斥他,有可能伤害到他的自尊心,这是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如可以边讲话便故意走到他身边或者用手捧捧他的桌面。

7和孩子一道学习,如何孩子一起背书、默写生字,比赛看谁先背下来或默,写下来,一起做智力题等,创造平等和谐的环境,促使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绝不可大声喧哗或者看有趣的故事书

8教师要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使用直观教具时出世的时间要恰当,切忌过早,下半节课用的教具不要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同时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经验的教师在换了新装或者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课间休息时意志,不易让学生做激烈的或者竞赛性的游戏活动,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意志

1.案例:有些孩子并不笨,接受东西很快,但从小就是兴趣转移很快,今天想学电脑、明天想学钢琴。后天又改变主意。意志力非常不坚强。

2.大家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门首先要明确意志的概念。意志很好理解,比如说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于是克服遇到的外部困难和内心矛盾,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其实这个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我们来看看小学孩子意志的特点:小学生意志的目的性,表现在他们已能逐渐确立长远的行动目标,而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从自制力和独立性看,小学生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的果断性、坚持性还是比较差的,他们往往在"果断"中显出盲动.在坚持中表现出对教师或家长帮助的依赖

3.作为教师应当怎样呢?

1加强孩子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培养了坚强的毅力,尤其是那些只有坚持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游戏、爬山、登楼等,对锻炼孩子的意志力非常有效。当然要求也不能过高,运动水平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

2鼓励孩子一心一意地做某件事。孩子的兴趣常常会很快转移,因而不少孩子今天学钢琴、明天学电脑、后天再学绘画,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学好。心理学家指出,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对培养毅力往往起负面影响。不妨鼓励孩子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他比较感兴趣的事,在获得成功之前决不放弃。由于目标明确,孩子自己会要求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即使遇到挫折也会不打退堂鼓,实际上孩子坚持一件事本身,即是对自己意志力的培养和考验。

3.遇到困难多做鼓励。对那些还没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孩子,在接受意志力考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是很正常的。此时,来自家长、老师乃至小伙伴的鼓励至关重要,一旦在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下,鼓起勇气渡过了难关,意志力即像打铁似地得以了有效的锻炼。对于孩子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或者给与物质作为奖励。

4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设置适度的困难处境。要孩子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最好是一些较为艰苦的劳动。学生刚入学时不会做值日,都不愿做值日,老师可以手把手地教他们,并且多多地鼓励他们。渐渐地,孩子学会了做值日,而且喜欢上了做值日;开展手工劳体活动,在动手做的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和坚持到底的决心,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了成就感,就会继续做下去。
   
5.教师要作出表率。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就是从教师那里模仿来的。比如,教师要求孩子一周写一篇作文,那末,教师就要及时督促检查,不要一阵风,时冷时热、时管时不管。

6.孩子爱听故事教师可讲一些古人的或者现代科学家们勤奋好学的故事,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如果用孩子身边的同伴作为激励,则更有说服力。

三对于孩子集中的问题作一下探讨。

 

一懒散型的孩子

案例1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做什么都懒洋洋的,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要么不写,要么写得一蹋糊涂,考起试来总比别的孩子差。跟他说了就是没效果。这些孩子在家长眼里是不愿好好学习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不愿好好学习的学生。对于这些孩子,有没有一块吸引他们兴趣的磁铁呢?

案例2田田今年7岁了,正在上小学一年级,身体各方面的发育与同龄儿童一样也就是说他的生理发育正常。可是,后来老师发现田田无论做什么事,动作总是比别的孩子慢。写字课上,同学们早就写完了,他还在东一笔西一笔地描,写一个字玩一下笔,催一催才又写一个字。测试的时候,一张卷子大多数同学仅用半节课就写完了,而他却花了两节课试卷上仍有几处空白,而且卷面乱涂乱画,答题错漏百出。同老师还发现田田不爱出声,也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交往,就爱坐在座位上自得其乐地玩笔盒,而且自己的东西从来不主动收拾好、丢三落四的,同学在背后笑他是傻子,可是经过智力测试,他的智力却是正常的。当孩子出现田田这种情况时,您该怎么办呢?

以下几点建议您不妨试一试。

1.让孩子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多夸奖鼓励少打骂讽剌。教师看到孩子动作太慢,心里着急,就责备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孩子因害怕责备而快起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殊不知,这样做也许暂时有效,但极易使孩子做事缺乏信心而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愈责备,孩子逆反心理愈强,愈难管教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老师要有耐心,平时细心观察孩子的行动,一旦发现他做得快的时候就及时地给予鼓励,激起他的自信心,并让他重新快速地做一遍,体会成功的喜悦,强化他的自信心。一旦孩子有了自信心,他就会慢慢远离慢动作。一些教师手拿着作业或者考试的卷子把她跟班级的其他小孩对比,甚至猛烈批评,孩子受到打击,毫无脑力劳动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严重时还会使孩子产生没有出路的想法,于是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就会发生。

2.唤起孩子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把游戏和有目的脑力劳动结合起来,这项工作在孩子刚刚开始识字或算术时就可以进行了。今天,通过图片展示使孩子学会了几个字;明天又通过动手操作教具使孩子学会两数相加,并时常鼓励他从书上寻找答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知识产生兴趣,就不会认为脑力劳动是一件烦人的、累人的、枯燥无味的事情,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3.让孩子多跟同龄的孩子接触。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对的都是大人,孩子没有玩伴,而大人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孩子只好独自看电视或玩电脑打发时间。久而久之,极易养成孩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因此,教师应多利用学校环境,多创造让孩子与同伴一起玩的机会,如让孩子一起做游戏、做手工活动,举行智力游戏等。孩子在玩耍中不仅找到了乐趣,而且还学会合作,这对于培养孩子开朗、乐观、团结、协作、上进的性格非常有益。

4.培养孩子专心做每一件事的习惯。孩子的动作慢多半与不专心有关。象田田那样写一个字玩一下的行为就是极典型的不专心的表现。要改掉这一坏习惯,必须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如学习时不能边说话边写字。每做一件事,教师要求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孩子提前完成就给予鼓励,如不能完成就让孩子再做一遍,使孩子知道做事要专心要有时间性。这样做多了,孩子就会出现条件反射,从而树立起他的时间观念,养成专心做事的习惯。

6.营造竞争机会,培养孩子快就能致胜的意识。如在体育课上或者课外组织活动时多组织体育竞赛并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竞技比赛,如赛跑、跳绳、限定时间捡物体等,开始时应选择他最感兴趣的事做,让他初尝胜利的喜悦,激发他的竞争意识。接着再进行其他的赛事,等到他动作熟练了,再让他与同伴比赛,这样一来可以树立他的自信心,二来也可以训练他的速度。

 

二攻击性的孩子

案例1 小龙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由于爸爸是老来得子,对他特别宠爱,但当他做错事时,却是用鞭子抽,吊起来打,小龙对爸爸,从不敢反抗,但对妈妈稍不如意,扬手就打。就是欺软怕硬。在学校里,小龙喜欢与低年级的同学在一起玩,经常没有原因的踢、打低年级同学,而对于本年级同学,除了打打头、拍拍肩,冲动时拳打脚踢外,还经常通过言语来讽剌、挖苦、漫骂,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

有攻击性的孩子大多有以上的表现特征,多动、性急、倔犟、情绪易激动、自控力差……

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1. 注意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千万不要是吗?这有什么了不起,去来泼冷水或者恰逢心情不好,只是很冷淡的看他一眼。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如果教师还奚落他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孩子的自尊心这样经常受打击就可能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缺乏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容易激动,就有可能产生攻击性问题行为。因此,当孩子取得成绩时,教师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一方面,不姑息、不放任,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即使是屡次犯了错误的孩子,也应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微小进步给予充分肯定。

2.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研究表明,同情心缺乏的学生易发生攻击行为。专家指出: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如果能够推测和体会到被攻击对象的痛苦和感受,进一步产生自我谴责感,那么就不会再想攻击他人了。因此,可以让被攻击的孩子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孩子,讲述自己的感受,让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体会与感受被攻击者的痛苦,激发他的同情心。

3.不以怒制怒。教师最好不要跟着发火,以恫吓来强行压制孩子的情绪。这样往往导致孩子的叛逆。

4 消退法。孩子打架欺负同学大多是为了自我显示,目的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对此教师可以暂时不加理会,使他们的攻击行为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受不到强化。同时,教师亦可表扬孩子其它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如,同学把自己的书碰到地上,孩子说没关系等等。这样,实际上就是间接的批评攻击性行为。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与孩子以谈心的方式婉转的告诉他,这种行为的错误与幼稚。

5.隔离法

对于一些攻击性行为较严重的孩子,作为家长可把他安置到一个面积较小,但通风条件较好的单独的房子里,使他得不到任何强化信息的环境,并对他说:你好好想一想,你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让孩子明白他是因攻击性行为而被隔离的。

使用此法应注意:

1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

不宜当着外人的面。

不宜经常采用。

案例2老师常常发现,有的孩子在学校里经常讲粗话,影响十分不好。家长也责令其改,但效果不大。

1.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教师要经常渗透些讲文明、有礼貌的故事教育孩子,让孩子接受文明礼貌用语。如见了老师或长辈问声您好;与同学或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无意做了影响他人的事说声对不起;别人向自己道歉时说声没关系;回到家时说声我回来啦等等,让孩子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潜意识里能够抵制脏话粗话。

2.坚持要求讲粗口话的孩子检讨 。当孩子讲粗口话后,教师要严肃的批评、教育他。批评时可以向孩子提出:为什么要讲粗口话?不用讲粗口话的方式还击行不行?讲粗口话能解决什么问题?被骂者会产生什么态度和采取什么手段报复?等等。让孩子知道和认识讲粗口话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加深矛盾而影响团结,从而促使孩子主动向被骂者道歉认错(如果双方有错都应教育他们互相道歉认错),达到团结的目的。这样,坚持数次,孩子也会改掉讲粗口话的不良习惯。

3.以身作则,净化语言环境 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成人(尤其是家长)形成的,因此家长在家庭中要注意自己的文明语言,尽量做到不讲粗口话,无论对什么人(包括自己的家人)都要态度和气,注意自己的形象,给孩子起表率作用。当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语言的干净。

4.多数情况下,孩子讲粗口话时是对自己受到伤害后一种渲泄反应,正确引导孩子宣泄怒气的方法。比如,鼓励孩子把自己生气的感受写在日记上,或者大吼一声使发怒的情绪得以缓解;当孩子在极度忿怒之时可以轻轻抚慰他,或让他坐下来,倒杯水缓和一下他的情绪。如果实在无法平息,暂进隔离他,如单独留他一个人在房间里,提供一个冷静的环境平抚情绪。待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可让他洗个脸,喝杯茶,然后才和他慢慢谈心;还可以转移注意力或发泄精力,如平时引导他多参加能坐下来、需动脑筋、时间较长的活动,养成孩子坐得住,有耐性和克制自己的习惯。如绘画、练书法、下棋等;或者让他参加体育活动,如打球、跑步等,把怒气泄到运动上;或者听听音乐、唱唱歌;等等。

 

三自我中心化倾向严重的孩子

案例1经常有些孩子很任性,在家什么事都要顺着他,家人的教育都不听。如果有什么事不合他意,就闹个没完。在学校和同学相处也不好,常因一些小事与同学互不谦让,发生矛盾。面对情况,该怎么办好呢?”

案例2有些孩子做事特别霸道,无论什么人跟他在一起都要顺着他。比如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大家正看得高兴,他突然间想看动画片,那就会非要转台或开VCD,其他人就别想看了;有时候带他去朋友家玩,经常是玩得正高兴时他就大喊大叫要回家,闹得大家都扫兴;在学校里,他高兴做什么就要做什么,从来不考虑别人,做什么事都要以他为中心,任性而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该如何教育好他呢?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从小受到父母和长辈的过分溺爱,骄惯放纵。现代的家庭,父母以及长辈容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处处迁就孩子,容易使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得不到只要一哭一闹也能得到。于是就容易产生过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独尊的心态,时时处处要别人迁就,常常提出无理要求。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改变孩子的自我中心化行为。

1.家长首先应改变以前盲目溺爱,一味骄惯孩子的做法。就该对孩子的具体要求分清是否合理,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过份的要求应予以指出、拒绝,并对孩子耐心地讲明道理,指出他的不对之处,提出批评。当然要孩子一下子接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期间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对于孩子的哭闹,家长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是不要再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盲目迁就;二是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大发雷庭,给孩子一个冷处理过程,让他意识到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及时的提醒和讨论,帮助孩子增强有价值的观念。预防孩子自私的直接办法是使儿童感到有价值。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儿童也一样。如果孩子得到同伴和教师的接受,那他的感觉是很良好的,因为他感到他能在别人心里占有一定位置,他很伟大,所以当孩子有自我中心化严重倾向的行为时,教师可表示不接受他,同时告诫其同伴也会弃去他,孩子为了自身价值得到承认,会减少其这种行为。这样多次,孩子的利他接受能力增强了,他自然地去关心别人,也就没有自私发展的可能了。当孩子刚表现出自我中心化严重时,立即的强烈责备反而不好,应给予提醒和讨论。讨论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讨论内容是使孩子了解他这样做的后果——这样做的孩子不受欢迎。孩子为了不落到没有朋友玩,没有好声誉的结果,会意识到以后这种行为的注意和改正。

3.及时鼓励、表扬

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且孩子的意志力相对较薄弱,耐心不够。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的习惯时,应常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的话语,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进步,使他们一直有信心去改正错缺之处

4.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们已经能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好坏,有了好恶情感;同时,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加,控制能力不断增强,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家长可让孩子思考一些道理:乱发脾气有什么坏的影响,别人会怎样看待你,如果去到哪里别人都不欢迎你会有什么感受?等等,让孩子意识到要自我控制、克服不良行为。

5.让孩子融入到小伙伴中去。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中感受集体主义精神,淡化自我中心意识。孩子孤独容易乖僻、任性、自我,而在与同伴们玩时,因为大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任性、自我不受大家欢迎,所以使孩子认识到要与人交流,就不能过于自我中心。同时,孩子在与同伴们玩耍、游戏、交往中,尝试到合作,友谊的乐趣,又能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

6.疏导孩子的虚荣心理。孩子在生活中许多任性的事情都是虚荣心作怪,在与小朋友们攀比中经常对父母提出一些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今天那个小朋友有了个新样式的米奇书包,明天另外一个孩子穿了一件粉色的连衣裙,达不到目的时虚荣心受损,就容易乱发脾气。家长既要指出生活上不讲检朴,随意浪费、乱赶时髦、相互攀比是一种错误,又要以身作则,以求实的精神和作风给孩子作榜样。教师可以告诉孩子,她的粉色连衣裙时很好看,但是你的衣服也很好看啊,并且告诉孩子只要是穿的整齐干净老师就喜欢。

7.疏导逆反心理。儿童因为受逆反心理作用,容易产生对立情绪,走向极端故意和教师唱对台戏,其实逆反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孩子的自尊心的成人感增强,希望自己的独立意向得到尊重。教师应当教育孩子待人处事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启发孩子学会心理移位,设想如果自己处于别人的位置上会怎样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而疏导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