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669543
在线人数: 22258

听张明红教授《对早期阅读的解读》有感

发表时间:2009-02-23阅读次数:5327

 

早期阅读是指婴幼儿凭借色彩、图色、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及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它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随机读写行为符合早期阅读的特征,日常生活是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指导的最好时期。

张明红教授向我们介绍说:早期阅读中读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而是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内容的过程。早期阅读的意义不在于,而在于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不仅丰富和扩展婴幼儿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使他能够在书中再认出他已经熟悉的事物,也能够使他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的东西,而且可以丰富应有的词汇,提高对于语言理解能力的现实思维的能力,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密切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有利于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针对早期阅读的指导,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指导方法:

1.提倡整合的阅读活动。

托儿所、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提倡整合的阅读活动是将书面语言学习与其他方面的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考虑从三种角度签合:一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整合;二是语言和其他学习内容的整合;三是静态学习与动态的学习方式的整合。

2.教师直接介入阅读过程。

婴幼儿的早期阅读不同于已初具文字阅读能力的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成人往往要直接介入阅读过程,成人的言语讲解是儿童理解读物内容的关键因素,儿童年龄越小,亲子共读的特征就越明显。教师和婴幼儿一起阅读,创造了教师带领婴幼儿阅读、指导婴幼儿阅读的条件。可以和婴幼儿平行阅读即共读一本书,也可以人手一册图书来阅读。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将要求婴幼儿掌握的书面语言信息贯穿到阅读的过程中去,教师可以采用点画讲解、点读文字等方式帮助婴幼儿明确阅读内容,并正确掌握书面语言的信息。

3.围绕阅读重点开展相关活动。

每一次阅读内容均有一定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当组织婴幼儿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可以灵活采用讨论、表演、游戏等形式,着重帮助婴幼儿深入地掌握学习内容和正确的学习方式。只要能够引导婴幼儿深入掌握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对所学的书面语言的印象,各种活动方式都可以在这一环节的组织过程中使用。

我通过日常工作观察发现,幼儿到了大班,由于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能力的增强,以及好奇心的驱使和个性的发展,早期阅读教育应随之由浅层理解转向深层理解、具象表达转向抽象概括、图片观察转向文字理解的新阶段。我在工作中总结了以下策略:

1.渗透性策略。将儿童的生活是阅读这一理念融合于阅读环境的创设中,如在大厅里设置开放式的亲子阅读区,供幼儿和家长在来园、离园时阅读共享:在楼梯拐角处设置个性化阅读区,让幼儿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既可以将阅读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幼儿的脑海里,又可以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2.多样性策略。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提供各种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图书。多样性包括题材的多样性、文体的多样性、版式的多样性等。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

3.互动性策略。激发大班幼儿与阅读环境进行互动式对话,以此拓展幼儿的阅读经验。如鼓励幼儿参与阅读材料的收集,把家中藏书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鼓励幼儿将自己的阅读心得用绘画或者图文方式表现出来,并张贴于不同的阅读环境中,以供同伴欣赏;鼓励幼儿参与生活阅读环境的创设,等等。

4.集体阅读活动的指导策略。

(1)角色体验法。引导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外显行为进一步理解故事,将静态的画面理解与动态的体验表达相结合。如当幼儿阅读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后,教师便鼓励幼儿用各种方式表现母鸡萝丝散步时狐狸想尽办法吃它的有趣情节。幼儿用哑剧、快板、童话剧、歌舞剧等形式表现了对作品的理解。

(2)转折想象法。幼儿通过对图画故事书中转折的画面作细致的观察并大胆推测、解读画面中的空白情节点,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用爱送你回家》这个故事中先是小海豹在大海中发现一个木箱,后来小海豹又发现了躺在雪地上奄奄一息的长颈鹿。这里就有一个情节转折点,即海上漂来的箱子里有什么,生活在非洲的长颈鹿怎么会来到北极的。教师可以借助图书以及多媒体设备,翻开木箱的盖子,让幼儿去倾听长颈鹿的自述。幼儿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海上漂来的木箱里躺着被猎人抓来的长颈鹿。这样通过对转折情节画面的细致观察和大胆推理,解决了阅读理解中的瓶颈问题。

(3)质疑讨论法。在阅读教学中,摒弃过去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传统模式,引发幼儿大胆地向教师和同伴发问。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理解故事,提高思维能力。如故事《我做哥哥了》,教师在幼儿自主阅读后并不急着提问,而是引导幼儿思考:看了故事,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这时,幼儿的问题特别多,但大多是较为浅显的问题,如野田为什么带弟弟妹妹去爬树”“野田为什么不喜欢弟弟妹妹等,这些问题可以留给幼儿共同讨论。教师则根据幼儿的解答再引发新的较为深层的问题,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

(4)联想猜测法。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突破传统的思维惯势,大胆想象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如《狐狸打猎人》是一本较为典型的图画故事书。教师可以用故事的题目引发幼儿思考:听了这个故事的题目有什么想法”“猎人有枪,狐狸到底用什么方法打了猎人等,这些问题引发幼儿大胆猜测故事的发展情节,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兴趣。

在幼儿的早期阅读中,适宜的、灵活的指导策略十分重要。通过学习,张明红教授的理论可以及时的指导我的工作实践,它不但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为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必需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幼儿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