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798676
在线人数: 1644

现代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三大出路

发表时间:2007-09-13阅读次数:1567

 本文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成果,探讨了现代教师培训的三大出路:加强校本研修,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推行网络培训,让技术促进教师培训方式的变革;倡导自我发展,让教师做好终身学习的主人。

在强调教育内涵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培训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从培养数量充足、学历合格的教师走向培养质量达标、能力胜任的教师。然而与教育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还有诸多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培训目标重知识、轻技能,培训内容重理念、轻实务,培训方式重讲授、轻互动,培训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等。这些都是当前教师培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将着重探讨现代教师培训的三大出路。

一、加强校本研修,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体系中,有国家级培训、省市级培训、区县级培训,但是校本培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教师教育中大力倡导的校本研修是对校本培训的一种拓展,强调教师基于学校工作情境和工作实际实现研究、培训、自我修炼的一体化。校本研修是对学校功能的重新发现,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认识,已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研修是其他培训不可替代的,这本质上是由教师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教师的工作具有情景性、实践性和自主性,这要求教师培训要把学校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实践基地和专业生活场所,充分挖掘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对教师发展的价值,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实际问题、提升教育经验、形成教育智慧、养成专业情意,最终形成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探究的学校文化特别是教学研究文化,把学校建设成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校本研修的关键在于学校本身是否具备一定的教师教育资源,以及学校能否有效地组织、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师教育力量。换言之,一方面,学校要有效利用本校教师的内差来组织校本研修(比如教师之间的带教、互帮等);另一方面,学校要将外部的资源为我所用,整合校内外的教师教育资源来为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校本研修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应该因校而异,并且要加强制度建设与过程管理。就制度建设而言,学校应该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扬长补短,制定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对校本研修的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实施、评价、保障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在校本研修的管理上,要借鉴知识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注意资源的积累和生成。一方面,各学校要加强过程性学习档案的积累,以此作为教师成长的记录,学历经历的凭据,以及反思的载体;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教师研修成果的检查,督促教师梳理自己的学习心得,最好形成供教师共享的显性学习成果,比如课例、案例、论文等等。当然,教师研修的成果更多地是隐性的,比如研究习惯的养成,反思、学习意识与能力的提升等等,这些才是教师终身受益的财富

二、推行网络培训,让技术促进教师培训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革命带来了人类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教师培训必须意识到网络时代下教师学习方式的变化,必须敏锐地思考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培训中的新问题。目前,网络教师培训的方式主要有在线网络课程学习、远程教研、在线研讨、培训博客等等。网络培训的利弊并存。一方面网络培训借助于技术的力量,显现出许多优势,比如:可以不限时空、方便快捷;有海量的培训资源;有比较充分的互动和及时的反馈;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有利于生成培训资源和构建网上学习共同体;保证教师学习机会的平等……。这些优势可以促进培训方式的变革、培训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网络培训又很难监控,容易形式化和虚化,有时候会导致信息沉迷、网络依赖和视觉疲劳,需要学习者有很强的学习意愿和自律能力。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新生事物,网络培训已经势不可挡,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网络培训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开发实用的网络课程、做好网络培训的管理等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还必须指出的是,网络培训不能替代现场培训。因为教师培训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培训者之间),需要受到真实培训情境下各种鲜活教育资源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本质上来说,教师培训是对教师的一种教育活动,而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思想性的人际交往活动,而不能仅限于人机交往。另外,由于教师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职业,教师培训的情境与内容与教师的工作实践越逼近,培训的效果越好。因此,当前教师培训也要求加强实践观摩等现场培训形式,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示范性培训,从而增进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现场感知与体验,增强培训与教师实际工作的联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网络培训呈现的虚拟世界、实施的远程教育毕竟将培训中有关人与人全方位的相互作用、影响打了一些折扣,教师在网络培训中的现场感知与体验也是欠缺的。

  此外,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足以支撑其自觉利用网络资源来努力学习的情况下,网络培训怎样保证和监督教师真正经历了学习的过程,这在技术和制度上都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总之,网络培训应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网络培训的效果关键还是在于使用网络的人。

三、倡导自我发展,让教师做好终身学习的主人

  无论学校组织了何等丰富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无论网络提供了多么海量的学习资源,如果教师没有自我发展的意识,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培训的效果会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应主动学习,必须重视自我发展。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认识之一,就是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学会教学。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一就是力争在上好每一堂课的过程中加强自我反思、学习和改进。因此教师自我发展应大力提倡做中学行动学习。在课堂教学实战中,教师能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生成在书本上无从找到的教学智慧,这些东西都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都是需要教师个体来细细体验、默默领会的,是别人难以教会的,属于教师个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范畴。

  当然,教师自我发展除了学习实践性知识外,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学习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和研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概念已广为人知。发展性知识和研究性知识又是指什么呢?所谓发展性知识不是指教师应该具备的专门知识,而是指对教师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基本知识,甚至包括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应该追求的道德素养(在这里知识的概念属于广义知识论的范畴),这些知识会影响教师发展的高度和教师的品味。所谓研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当前,会不会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是否形成了一种重视研究的职业工作习惯已成为区分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敏感性指标。此外,现代教师培训制度的设计也应该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方便,比如建立培训课程的自主选择机制,实现人性化的教师培训管理等等。这也是教师培训研究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如何学习各种知识呢?换言之,教师学习的具体而现实的途径到底有哪些?根据笔者在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小学教师的有效学习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分别是有意义接受性学习、实践参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所谓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是指有主动思维参与的学习(区别于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比如从读书、听报告、参加学术会议中主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所谓实践参与性学习就是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境学习做中学,比如听课、评课、上公开课,这些活动都对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比较有效的。所谓研究性学习主要指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值得研究的课题,并在实践中实施课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比如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等。中小学老师课题是要真正地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新行动、实施新方法来检验研究假设,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理性认识,而绝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章上。综上所述,教师学习的现实途径可以概括为八种,那就是读书、听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听课、评课、上公开课、做课题、写论文。这八种学习活动虽然不是对教师学习的理论演绎,可能逻辑上不太周全,却是基于现实中教师学习方式的一种总结,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当然,要保证教师的有效学习,除了教师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外,还需要学校创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如提供学习资源、创造发展机会、搭建锻炼平台等等。

  总的看来,校本研修、网络培训、自我发展尽管不是可以并列的三种培训模式,但是这三个命题本身蕴涵着对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新的认识,是当前教师培训实践催生的三个命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校本研修、推行网络培训、倡导自我发展应该成为现代教师培训的出路,可能值得广大教师培训工作者和学校校长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