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797947
在线人数: 915

校本研修活动中的行为跟进(下):行为跟进的操作要点

发表时间:2007-09-13阅读次数:1528

校本研修最重要的方面是行动和学习两者间的联系:通过对过去行动的反思,我们对外部世界,对我们自己,都可以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通过对学习的反思,我们可以建构将来的行动。虽然建构性反思过程让大家感觉有收获,很多建构性的建议和想法也得到大家的一直首肯,实施起来似乎也很容易,即便如此,也需要有后续工作——“行为跟进”——来保证它们的实施,即让它们真正发生。
  行为跟进阶段有4个要素。①确定行为责任人;②维持研修小组的热情;③将想法变为行动;④评估与交流。

1.确定行为责任人

  研修活动中的建构性反思让参与者感觉有收获,有兴奋的感觉,我们要抓住此时人们还沉浸在问题中的感觉,实施行为跟进,将想法变为行为。确定责任人是实施行为跟进的第一个步骤。这个责任人是从研修小组中产生的,他承担着将小组研修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行为的责任。在一个研修小组中,对于行为责任人是哪些人,是一定要确定下来的,绝不能含糊。当然,行为跟进的具体行动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最好的办法是毛遂自荐。

  实例:抽签上课
  由于白鹤地处边远,教师鲜有机会外出观摩学习,所以学校定了一个规矩:每位外出观课的教师都肩负一个责任——必须将观的课传达给学校内其他教师。观课归来,学校安排专门时间,让外出教师复现观摩课,其他教师观课,之后开教研会议讨论:他(她)有什么值得我们学。教师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形成集体的共识,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隔天由另一位教师再现
谁来再现呢?刚开始时教师都面露难色,有怯意。教导主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抽签上课。这样的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迫使全体老师投入;二是让每个教师都有展示的机会。几次一来,老师们不知不觉地在看别人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自己的行为也产生了改变,再有这样的复现展示机会,大家再也不退让,而是自告奋勇。

  作为行为责任人,他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①他本身就是一线的教师,参与了整个研修过程,对于行为跟进的问题、相关的程序以及潜在的机会,都是非常了解的;②他具有向现状发起挑战的能力,对进一步的行动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③他能够积极参与小组研修,善于与人合作,并不想支配别人或者被别人支配;④他有强烈的行动愿望。
  除此之外,当行为责任人确定之后,研修小组就要迅速实施行为跟进计划,这在后面会有详细的论述,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研修活动的组织者在确定了行为责任人之后,要迅速地开一个跟进工作计划会议,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帮助行动者一起工作,并确定明确的分工。同时,组织者也应为行动者联络尽可能多的专业支持。

2.维持小组热情

  一个研修小组,在经历了开始、发展、建构之后,要继续行动,维持大家的兴奋和热情并不容易。自然,我们不必为参与者热情的减退而感到惊讶,因为这是正常的。很多关于团队学习的研究都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团队行动的动力是会有所变化的。
  为了使研修活动的参与者有热情继续行为跟进,研修活动的组织者可能需要带领整个小组渡过临界状态,重燃教师的研修热情。在我们的经验中,可能有这样三个策略是比较有效的:①需要明确或者重新聚焦目标;②协调来自各方的障碍;③投入关键的资源等等都是很有效的策略。

3.将想法变成行动

  将想法变为行动是行为跟进中核心的一步,它可能意味着,如果需要的话要阐释和明确下一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包括接受来自外部人员的建议,争取更多的专业支持,制定一个详细的工作计划来保持动力等等。
  ①确定有限目标
  在确定具体的行为跟进时,研修小组成员需要和行为责任人一起反复推敲出一个限制更加严格的目标,换言之是一个有限的目标,以便能够在给定的时间内实现。
  ②争取外来的专业支持
  为了保证行为跟进的质量,有时我们需要将研修小组外部的一些人员吸引进来,作为我们的支持专家和同盟。
  专家教师和来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是校本研修活动的重要专业支持。很多研究表明,一个团队的有效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内部的发展,而且与它们和其它社团及支持者的联系有关。由于不同的实践团体集中在自己的领域内深化专业技术知识,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边界(boundary),而不同实践之间的相互影响迫使小组成员重新审视自己的假设和实践,这样跨越边界就产生了一种更深入的学习。因此,在行为跟进中确定其它关键人物的参与是重要的。
  ③制定行动计划
  在确定具体的行为责任人之后,制定跟进计划明确责任是很重要的。行动计划为实现所要达到的突破性目标指明了路径,为完成所采取的跟进行动提供了时间表,为每个具体行动的落实明确了责任,并且它还是一种追踪和监控进程的方法,它的存在避免了时间的拖延。
  越快越好
  及时,是行为跟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建构性反思的成果如果不及时付诸于行动,这个成果就会淡化,甚至消失,所以及时很重要,行动计划制定得越快越好。
  提出行动计划
  初始的行动计划草案源于研修小组建构性反思所获得的经验、观点,随着行为跟进的实施它将不断地演变。一般来说,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制定可能需要这样几个步骤:
  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做出有关行动的所有想法;
  整理相关想法并梳理其顺序;
  明确每个步骤的责任;
  决定每一步开始和完成的时间;
  通过询问一些问题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如是否有遗漏的步骤?成功的机会有多大?每个步骤的顺序和规定完成的期限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是否考虑了主要的困难?是否在计划中制定了解决的程序?需要同谁一起分享这个计划等等。
  开始实施计划

4.评估与交流

  这是行为跟进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存在是为了使后续的行为跟进更有效。
  ①评估
  评估是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制约过程,也是判断一个新的行为是否产生了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人们的期望值与观察角度的不同会对评估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新的行为也可能会使得很多传统的评估标准发生变化。现实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新的行为是会与传统评估背后的思路相冲突。于是这样两个问题就突出出来了,一是评什么;二是怎样评。
  评什么?这里我们将评估的方向定为三个:评估教学效果;评估行为责任人的进步;评估全体参与者的收获。
  怎样评?自我评价为主;搜集反映教学效果的材料(测验、练习、作业。问卷、谈话等等……);有条件的可以写出案例(课例)研究报告,作为前阶段过程的总结。
  ②交流
    “
行为跟进的成果需要安排一个交流的环节,因为交流本身又是一次建构性反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一个和评估交互的过程,是自评与他评的交融,总结与分享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