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832518
在线人数: 18266

北京路小学开题报告

发表时间:2007-09-17阅读次数:1316

合作文化推动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青岛北京路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十五”期间,我校开展了“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研究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水平两个层面,即通过开展“学-研-做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把落脚点放在课堂教学,即带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前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仅构建了小学生合作学习目标体系,探索形成了一些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更重要的是在该课题研究中所形成的“学-研-做一体化”的研修模式,对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校先后培养1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优秀专业人才,11名区级教学能手。103名教师分别在全国、省、市级论文、比赛中获奖;16名教师分别在省、市、区优质课比赛中获奖,成为青岛市首所小学教师发展学校。

然而,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尽管教师们对合作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教师的理解仍停留在合作教学的技巧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方面。教师对合作理念的误读导致了我们的研究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教师只关注合作技术的培养,关注课堂学习的质量,而忽略了学生合作意识及精神的培养;二是教师孤立的现象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教师之间的合作通常仅仅是任务型合作,这种为了完成某一种任务而建立起的同事合作关系在任务完成之后就会中断。合作学习的研究没有从深层次上解决这一问题带给学校的困扰。

合作不只是一种技能或者教学技巧,而是一种理念,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学生将来人生发展中的必需,也是教师更好地从事工作的必需。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合作的氛围能激发教师的职业动机和工作热情,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些具有合作精神的组织永远比封闭的组织更加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必须重新定位合作,以合作为纽带,通过培育合作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另外,“十一五”期间,市南区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本土化途径的研究》。结合区域研究的重点,基于学校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以合作为抓手,在对话、协商、分享和参与中共同进步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力求能够从校本文化建设的角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实践层面经验,从而为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提供帮助。

2.实践意义

1)能够满足学生合作能力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校接收大量的外来务工子女,这部分学生的群体发展水平与城市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前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小学生合作学习目标体系达成的途径,以改善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能够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由于合校,我校教师之间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因此,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为教学中教师的合作方式的研究。通过改变教师的原有合作方式,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现学生的最优发展。

(3)能够满足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队伍人员的参差不齐,学生素质的层次不一,这都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探索合作文化下管理的制度、流程、方式方法等以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力求从校本出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团结、高效的管理者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努力营造合作的校本文化,并且把这种文化加以总结、提炼,逐步使它变成一种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积淀,即学校办学思路。通过创新的合作、开放的合作、平等的合作、共赢的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实现提高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效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将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比较文化学为依据和借鉴,坚持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学习、实践、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验证和深化理论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新突破。

1.社会互依性研究是课题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社会互依性的研究表明:合作努力可以产生更高的成就、更积极和更具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以及更健康的心理、更强的社会能力和自我判断能力。我们正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着眼,为教师与校内、外同伴,与专家、名师的合作交往搭建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活动,激发教师的专业情感与态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及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论是课题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在认为人的主体具有建构作用的同时,也承认知识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一面;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正是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营造合作的校本文化,让教师在平等、合作、对话、协商、分享和参与中共同发展。

3.团队管理理论为合作文化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

团队管理理论认为,团队合作对于个体的工作或学习成绩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的出发点就在于,通过开展团队管理,提高管理绩效,改善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满足教职工的需求,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更为投入地参与到工作中。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研究,探索创建合作型学校的理念、策略、方法和运行机制,各级领导和教师以合作的理念指导教学和管理工作,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追求学习、教学和管理的持续完善,改善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教育的高效能。具体为:

1.构建合作文化中的学校管理模式。实施合作文化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目标,突出工作重点,使管理流程通畅,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模式。

2.形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特合作方式。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开展教师合作方式的研究,力求实现该学科教学的最优化。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各年级段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目标清晰。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并能运用到学习、交往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校合作文化实践形态的研究。我们将尝试从学生合作文化、教师合作文化、合作文化的管理等方面对学校合作文化实践形态进行初步研究。

2.合作理念支撑下的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我们将从管理的制度、流程、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尝试进行合作理念支撑下的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

3.合作的校园文化构建途径的研究。我们力求从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开展合作的校园文化构建途径的研究。

4.教学中的教师合作方式的研究。“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入手,充分整合学校教师的有效资源,进行教师合作教学方式的探索,力求以教师的合作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合作交往的能力。

5.小学生的合作学习目标体系达成途径的研究。我们将对“十五”期间构建的“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目标体系”中相关目标的达成,分年级、分学科在教学中进行深入探究。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 (20068—20075月)

1.阶段研究目标:做好课题实施准备工作。

2.阶段研究内容:构建学校合作文化的实践形态。

3.阶段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通过上网、查阅专业期刊等多种方式了解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相关理论。

②调查访问: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合作性的现实状况,明确本校创建合作型学校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创建合作型学校的实践研究奠定现实基础。调查的内容主要参考约翰逊兄弟关于合作型学校所包含的合作要素。

③成立校内外研究共同体:建立校内管理团队、教学研究团队及校外研究的联合体。

4.阶段研究成果: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及课题研究方案。

5.阶段负责人:王万钧   姜剑

(二)课题实施阶段(20076—200812月)

1.阶段研究目标:成立课题研究攻关小组,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2.阶段研究内容:合作理念支撑下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构建合作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教师合作方式、小学生的合作学习目标体系达成等方面。

3.阶段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是学校子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样式。

①召开开题会。    

②制定研究制度,确定子课题研究队伍,组织相关理论培训。  

③各研究小组根据确定的子课题开展研究。

④初步形成中期研究成果,召开阶段性总结会,总结经验并查找不足。

4.阶段研究成果:完成构建合作的校园文化有效途径的研究,并形成高效运作的团队管理模式

5.阶段负责人:王万钧    任明霞    刘丽娜

(三)课题深化阶段(20091—201010月)

1.阶段研究目标:各子课题组完成研究任务,并在子课题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校课题组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进行总结提升,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

2.阶段研究内容:教学中的教师合作方式、小学生的合作学习目标体系达成途径的研究。

3.阶段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

4.阶段研究成果:

①完成课题研究的材料收集及档案整理工作。

②汇编《系列教育故事之课堂教学篇》、《系列教育故事之校本研修篇》、《系列教育故事之学生篇》。

5.阶段负责人: 姜剑   张惠

(四)课题总结阶段(201010—201012月)

1.阶段研究目标: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提请有关部门进行课题鉴定。

2.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召开课题鉴定会。

3.阶段负责人:王万钧    姜剑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项目组,由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和指导。实行目标管理,分工到人,责任包干,动态管理。

2.本课题的研究人员包括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的骨干教师,参与实验的教师富有工作热情,年轻化,知识化,是一支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创新意识的科研队伍,这是课题顺利实施的有利保障。

3.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作指导(青岛市教科所的专家、教育中心的领导老师等)。

4.我们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给予支持与帮助。

5.目前,我们已搜集到大量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资料,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做指导,我们有信心搞好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实验工作一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