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792969
在线人数: 32398

南京路小学开题报告

发表时间:2008-11-13阅读次数:2435

运用诊断性反思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青岛南京路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实施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几年的课改实践,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但我们也发现,有的老师虽然在理论上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脱节。我们力求通过课题研究,促进理念与行为的和谐统一,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十五”期间,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2008年,随着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落成,我校将成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附属小学。我校将走科研之路,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在研究中丰富学校的内涵,构建富有南京路特色的研究文化,让学校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

3.深化校本研究的需要

“十五”期间,我校开展了“小学生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构建了“学—研—做一体化”的科研流程。实践之后,我们认为,反思不应当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的结束,而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很多教师习惯于反思之后,将自己的思索以文字性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此戛然而止,而教学又回到了从前,缺乏对教学行为的及时调整。所以,观念虽然转变了,而课堂教学仍旧低效。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目前教师“思而不改”的现状,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反思的结果作用于实践。

4.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标志。但目前,我们的教师对教学缺乏一定的视野和理性思考,问题意识不够敏锐,教学工作中更多的是被动执行,缺乏创造……这些都不利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我们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以上现状,引领我校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研究型,带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将转变和深化我校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引领教师掌握反思技能,在有效的反思模式引导下逐渐从被动走向主动,形成反思的习惯。让反思更具实效性,让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2.本课题研究最终要实现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的研究必将带来理念与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新的“碰撞”,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本课题的研究必将推动学校教育科研模式的建构以及研究文化的发展。我校“十五”期间形成的“学—研—做一体化”模式,实现了教研、科研与师训的有机结合。而“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在深化此模式的同时,继续探索富有实效的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模式,让学校充满研究和成长的气息,丰富学校研究文化的内涵。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本,以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宗旨,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

1.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是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元认知的核心意义是对原有认知的再认知。它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体验和调控,其中调控是核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的重新构建。只有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成功地建构自己。

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课题研究的哲学基础。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上的困惑。他们的认识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3.国内外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成果是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萌发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兴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反思性教学,在西方国家的教学领域盛行。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也多有研究。这些研究有对西方国家反思性教学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分析,有符合我国实际的反思性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这些对反思性教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的理论指导。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将着力研究教师反思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从而增强反思的实效性。探索开展教学反思的策略、模式,丰富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2.本课题的研究将力求为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有效的借鉴。我们将借助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教师真正成长为反思性实践者指引路径。

3.本课题将努力推进校本研究模式的构建。“十一五”期间,我校同时承担青岛市重点课题“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模式构建的研究”。在此期间,我们将不断深化“学—研—做一体化”的科研模式,积极探索富有实效的校本研究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并逐步把握诊断性反思的方法与策略,尝试构建有效的反思模式。

研究并制订以问题诊断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落脚点的反思策略。构建有效反思的模式,建立有效的反思机制,让反思改进教学的作用凸显出来。

2.研究并逐步建立教师由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机制,培养教师成长为教学改革所需的反思性实践者。

研究如何使教师从被动走向主动,最终达成自觉反思的习惯。研究教师问题意识、理论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结合理论在实践中改进的能力的培养。探讨如何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从而成就自己的专业成长。

3.研究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模式的构建。

深化“学—研—做一体化”的教育科研模式,探讨并尝试试验变革模式,以及探索学校研究文化的建设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时间为20066月到20097月,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与启动阶段(2006.62006.12

1.阶段研究目标:本阶段主要完成各种相关的准备工作。

2.阶段研究内容:

①组建课题组,拟订课题研究方案;

②收集与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综述;

③通过调查与访谈,清晰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现状;

④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明晰与课题相关的概念,明确本研究的方向和具体目标。

3.阶段研究方法: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

4.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信息集锦

5.阶段人员分工:梁景萱  仪琳    负责制定方案 组织培训

                     康海燕  张伟    负责查阅文献 调查访谈

(二)研究与实施阶段(2007.12008.12

1.阶段研究目标:依据方案进行具体的课题研究与实践。

2.阶段研究内容:

①召开课题开题会,聘请专家指导,进行课题论证;

②针对研究目标展开全面的研究工作,诊断反思的策略与模式的研究,教师开展反思实践的能力的培养,以及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模式的构建;

③制定专题研究制度,设立专题研究月,展开专题培训;

④学科组以简报的方式,发布研究信息,推广研究成果。

3.阶段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

4.阶段研究成果: 常态课展示  每月研究信息简报集  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案例集   教师备课手册

5.阶段人员分工:梁景萱  仪琳  负责组织课题的具体实施

丁志红 刘汝英 张弛 张伟刘青 负责学科组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康海燕    负责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

(三)结题与验收阶段(2009.12009.7

1.阶段研究目标:对研究情况加以总结提炼,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2.阶段研究内容:

①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研究成果;

②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提请有关部门进行课题鉴定。

3.阶段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为主

4.阶段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  工作报告  常态课展示  论文集  反思案例集

5.阶段人员分工:梁景萱 仪琳   负责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康海燕 张伟   负责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丁志红 张弛   负责筹备课题鉴定相关工作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校将力邀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和指导我校的课题研究,使研究能够深入扎实的开展起来。

2.学校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更为有效地推动课题的研究。

3.以档案袋的方式记录教师的研究足迹,奖励课题研究中富有创造、不断进取、获得成果的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