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798073
在线人数: 1041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发表时间:2007-09-02阅读次数:1800

读过《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这个已经做母亲的人很大的启示,也使我这个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人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幼儿教师来说是一样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幼年时光都在幼儿园里度过的,我们应该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义务。更何况,根据现在的国情,好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处在一种萌芽状态,他们可能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也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当,有的则是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得其反,更有的家长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长",按自己的意愿来"教化"孩子,这些现状的出现,都和家长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毕竟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像卡尔威特那样,那我们的国民素质就会大大的提高了。

卡尔威特是19世界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89岁是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该书写于1818年,大概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但这本书问世后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部了,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藏有的一册据说是美国的唯一珍本。因此,如今看过原书的人极其少,老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只散见于受她启发的一些教育论著诸如《俗无与天才》、《早期教育和天才》等书中。

然而,正是由这些残章短篇生发出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近代象赛德兹、威纳巴尔及维尼夫雷特等无数世界级的通过早期教育成才的典范。更令人兴奋的是,在200年后的中国,刘亦婷的母亲正是在这些片断理论的启迪和指点下,将女儿培养成出色的人才。所以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她妈妈感慨到:"应该永远感谢这些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许多父母已经按书中的方法培养了数百各种早慧儿童......我根本想不到,由哈佛图书馆里的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达芬奇曾经说过:同一个灵魂支配这两个躯体,母亲的愿望对其腹中的胎儿不断产生影响,母亲的意志、希望、恐惧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对胎儿的严重影响,大大超过对母亲本身的影响!所以,教育孩子首先从改造孩子的母亲开始。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都会成为未来的母亲。在幼儿园里,我们就是孩子们的妈妈,虽然我们没有孕育这些可爱的生命,但是在一天天的接触中,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所以,"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就成了我们作为教师的严格要求。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爱尔威特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威廉曾教导我们:"幼儿是成人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都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