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896451
在线人数: 10168

研究笔记: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反思

发表时间:2007-10-30阅读次数:1940

研究笔记

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反思

                 青岛福林小学   曲晴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新的理念,一些评价新理念已走进课堂。广大教师都认识到: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是小学语文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一些公开课上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注重口头评价语言,但出现的一些评价现象引发了我的反思。

——反思评价内容:量多质低

纵观一些公开课口头评价,大致呈现以下情况:

一是量多。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为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进行评价,还特意安排一定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专门的评价活动,过分追求评价的量和方式,这就将评价形式化、功利化。有的语老师上课容易“话多”。这跟教师轻率重复学生或自己的话有关。当然,有的时候重复是必要的,比如要突出某个重点内容或独特的见解,学生的发言声音较轻导致大家没听清楚等。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的口头重复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如对学生一般性回答和评价的重复等。这样的口头评价挤占了许多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而且导致课堂拖沓冗复,枯燥乏味,效率不高。

二是质低。许多课堂教学口头评价过于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语文技能、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教师的观念依然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较少关注或无暇顾及操作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目标。教师依然是知识的传授者,换汤不换药。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反思评价方法:滥用表扬

有人说:“表扬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奖品。”我们在课堂教学发现,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提出评价以鼓励为主,于是出现廉价的表扬“好”声一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公开课流行这样的做法:即使学生回答问题并不精彩,教师也会发出指令:“表扬他(她)!”于是,学生非常整齐地集体鼓掌,或伸出大拇指,齐声欢呼:“棒!棒!你真棒!”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给人虚假“作秀”的感觉。

的确,积极的表扬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进心、自尊心,但在课堂评价中,一些过多的、笼统的表扬,成了美丽的空中楼阁。这些现象大大削弱了教学的评价导向功能,原来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造成了知识的误区和科学陷阱。心理学研究表明,首次表扬对学生的触动是最大的,随着表扬次数的增多,对学生的刺激程度就会减弱,其价值就会慢慢降低。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口头评价对学生带来的刺激程度就会慢慢地减弱。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起来。此外,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空洞和乏味。

——反思评价时间:忽视延缓

 

及时、正确的评价是口头评价的基本要求。可有时及时地作出正误判断,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适得其反。有的教师上课时爱轻率地下结论,对于一个学生的回答,马上轻率地评价“对” 或“错”。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发现不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丧失了许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宝贵时机。

针对以上出现的弊端,我认为现在的课堂口头评价应注意正确地、全面地评价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也要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心理素质、新颖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独到的体验和感悟,进行评价。以“三维目标”为评价依据,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