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因:活动区是具有幼儿特点,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的练习、巩固原有的知识并获取新知识经验的场所。活动区作为幼儿园的一种教育载体,她与集体教学相比,具有丰富的活动环境,强调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然而,在活动区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困惑:怎样把教育活动培养目标融入到活动区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在活动区中的指导到底该怎么进行?作为幼儿园对教师区角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应从何处入手?管理与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这些困扰的存在导致教师在区角活动的实践操作中的极端化倾向。如:有的教师不敢对孩子提出要求,唯恐重蹈传统教育的弊端,以致区角活动散漫、无目的,把游戏变成了闲荡;而有的则以过多的规则束缚孩子,使儿童游戏变成了“游戏儿童”;也有的片面追求形式上的丰富多彩,而忽视研究每一项具体活动对幼儿发展的特有功能,把区角游戏变成为纯粹模仿,而非真正自主的活动。
我们认为: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制度下的行为,要实现教师自主灵活的指导活动区、幼儿主动的学习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为了尽快消除教师指导活动区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现象,我园自深入开展活动区研究以来,在带领教师研究如何提高活动区质量的同时,也在摸索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区管理制度。
做法:
一、 两个角度的建章立制
1、从教师的指导角度调整。为了加强了教师对于活动区的观察指导,幼儿园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活动区材料周周变、活动区观察周记评析制度。使教师们在指导幼儿活动区活动时能够掌握第一手材料。“活动区材料周周变”能够督促教师依据周教育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地提供、调整活动区活动材料,为教育目标在活动区的巩固与延伸打好基础;“活动区观察周记”则是教师指导活动区的重要依据。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幼儿身心发展变化的信息反馈,了解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确定幼儿新的学习需要。进而调整下一步指导计划和材料提供,每周的交流评析活动既可以使教师避免一些相同问题的重复出现,又能使一些好的经验及做法得以资源共享。这两个制度措施相互依存互相补充。我们可以用图表来表示两种关系的相互性:
周教育目标 幼儿操作 教师观察周记
调
整 教育目标的落实
幼儿活动情况
2、从幼儿园管理角度调整:幼儿园根据活动区的相关要求,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与教师的实际水平,先后制定两大制度、四个标准。每月活动区活动抽查制度、每月活动区量化制度;区角环境创设标准、活动区材料投放标准、活动区教师指导标准、每月活动区创新星奖励标准。为了使区角活动研究工作脚踏实地,我们对活动区的各个环节都设置了相适应的标准细则,对每一部分的要求尽量细化。如:在活动区投放标准中“材料的可操作性”一项,我们给出了三个层次,(1)适于幼儿动手操作;(2)能够引发探索操作;(3)多种操作的综合运用(动手、动脑、动口),使教师明确每一环节的标准,做到对教师工作要求在前,检查在后。另外为了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我园还设置了“每月活动区创新星”的奖励标准,每一次教师有创意的材料提供及游戏设计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每月评选一次,教师演示活动材料,通过全体教师的集体评价评选出本月的“创新星”。考虑到幼儿对教师新投放的材料有一定的适应过程以及教师工作的灵活性,我们将过去的每周统一时间活动区检查变为每月的不定期抽查,这样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各年龄班在每个阶段的活动区开展的情况以及教师指导的情况。避免了教师为应付检查胡乱增添材料和临时抱佛脚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的弊端。每月活动区量化成绩是由区角材料提供成绩+幼儿活动区游戏水平成绩+创新奖而来,每月量化成绩与绩效奖金挂钩。
二、 实施过程的检查指导
1、 指导过程中的三个变化。
A、教研组改变指导过程中“旁观者”“检查者”的身份,要求教研组走进活动的过程,和教师一起深入实践,把自己置于和教师一样的主人位置,和教师共同探讨、操作怎样实施真实、有效、有趣的活动过程。
B、教研活动中的问题前置。当教研组在指导过程中发现教师普遍存在某一问题,教研活动时,改变过去大家一同讨论,业务园长作小结的模式,而是抛出题目将此作为下周教师指导重点,引导教师在过程中思考解决问题。如:针对益智区中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趣味性不强。我们为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依照心理学研究成果,3---6岁的儿童受其身心发展的限制,往往以游戏的方式来认识世界,那么教师在益智区指导中如何体现教育的目的性与游戏性的结合?教师带着问题实践反思,找寻出恰当的解决方法。
C、计划检查的时间调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过去那种每周五批阅教师活动区计划不够合理科学,往往一些建议,教师得不到充分的时间去调整并且材料准备时间过于仓促。因此,我们将批阅时间提前一周,给教师留出一周的时间准备材料,进行调整。
2、抓好检查中的三个统一。
A、检查与反馈的统一。检查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有检查没有反馈是无效的,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因此,在每一次区角检查的基础上,我们都认真分析检查情况,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提出建议,与教师商讨改进措施,并再次检查落实情况,使工作日趋完善。
B、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任何一刀切的检查标准,会使检查失去其合理性、公平性。因此我们强调区角活动检查时应既抓住共性又突出个性。我们根据其特点,开展园级、年级组评比活动,即有的内容全园一起比,有的内容在年级组中比。如:活动区环境创设比较合适年级组比,因为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阶段性,不同年龄段的侧重点也不同。再如:区域创设、材料提供等内容,各年龄般的侧重点不同,小班侧重生活与操作,大班侧重智力与能力;这些在年级组比就比较容易操作,可比性也强。班级活动区指导就适用于全园性的评比观摩。教师的工作态度、指导策略、幼儿的活动水平一目了然。
C、显性与隐性的统一。检查中,往往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东西(如材料的提供、环境的创设)容易下结论,但如果过分注重显性会有失偏颇。只有显性和隐性的有机统一,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检查更为合理。我们在检查教师环境创设等显性项目的同时,注重对活动区活动过程的随机观察。每个区域随机呆上几分钟,就能很快得出幼儿的游戏水平以及教师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宜。这样能对教师在自然状态下的工作态度了解得比较清楚。
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们感到对于幼儿园所作的调整,教师没有排斥心理,在观摩活动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听见教师如是说:有了统一的标准,我们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一些措施能够帮助我们从被动到主动的去观察。活动区不在是教师想当然的整体规划,而是真正变成了幼儿喜欢、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场所。另外,通过对于活动区的量化管理,教师们感到自己付出的努力能够及时的得到幼儿园的认可,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高涨。
一点感悟:
人在管理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人又是最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要素,只有把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管理活动运转有序,富有生命力,获得理想的管理效能。
为了使活动区质量得到提高,园长的管理与指导必须不断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挑战。传统的管理与评价,很难为教师的工作产生质的飞跃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不拘泥形式、倡导创新的研究式管理,才能为每位教师的主动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当老师们研究活动区的有效性、孩子需要的时候;当教师观察、分析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与实际行为的时候,管理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教师在活动区、幼儿和教育指导三者之间找到共同的结合点。因为教师的创造和发现,一方面需要通过有效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需通过管理者的认同获得支持,使智慧资源获得充分的利用,通过共享推动全园的活动区工作高质量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