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是一直以来都是老师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由于教育教学经验的不足,常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最大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则跑题,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翻看了教育类的书 ——《有效教学方法》。
加里.D.鲍士奇在《有效教学方法》第一章提出“促进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他说,这可以“从过去60年的调查研究中找到证据”。这五种关键行为是:
1、 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
2、 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
3、 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
4、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 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虽然教育界提倡素质教育提了好多年,可是不变的的高考选拔制度,还无法让学校从根本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并不是在空谈什么素质教育,而是实实在在的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真正能发挥自身价值的教师。而读了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之后,我真的是受益多多。
关于清晰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关于多样化教学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偏差,虽然有时候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利用各种手段去活跃课堂气氛,可是发现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老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也就是说,要解决多样化教学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矛盾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揣摩和探索。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对照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作出肯定的评价。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做小动作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的题目应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能力要求,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正确的答案,确保较高的成功率,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
以上是我就所读的关于五种教学的关键行为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当然,若想把理论付诸于实际还需要不断的尝试,我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体验失败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