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643626
在线人数: 14079

从给知心姐姐的信看小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发表时间:2010-01-18阅读次数:5739

“知心姐姐,为什么我很努力,可是考试成绩却不好?”

“爸爸妈妈每天打我,因为我坐不住,或是学习不好,希望你能帮助我。”

“为什么同学们都不愿意和我玩?”

 “我真想哭,但不敢哭,我想知道怎样才能放松一下。”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我爸爸回家,因为我爸爸被一个阿姨迷惑住了,我很想他。”

……

这是孩子们写给知心姐姐的话,读着这一封封来信,我们触摸到了孩子们柔软的内心世界。

怎样为学校的孩子们排解烦恼,倾听他们的心声,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使他们的情感有发泄和倾诉的渠道呢,我有了在学校中开设知心姐姐信箱的想法,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对学生们有所帮助。这个想法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于是,在校园的一角,有了一个漂亮的知心姐姐信箱,我也由此走入了学生们真实的情感世界。

孩子们是单纯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美好的愿望,我从他们的来信中看到了他们的无助、茫然与不知所措,我尽自己所能给他们一些安慰,给他们一些鼓励。收到回信的学生们欣喜不已,于是有了第二封、第三封…… ,班里的其他同学也纷纷拿起笔,倾诉出自己内心的烦恼。看着这些来信,我发现他们的困惑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       学习成绩不好,考试不理想,这是学生们反映最多的问题。

在一个学期里,共收到来信一百二十多封,其中半数以上的来信都会提到学习问题。现在的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多数人把追求孩子获得高分数摆在家庭教育首要任务。我们的孩子,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心理承受着沉重的压力,眼望着高不可攀的目标,怎么能得到个性张扬、积极主动地发展呢?很多人在来信中问:“知心姐姐,怎样才能学习好?”

“我真想学习好,像有些同学一样快快乐乐的。可是我的学习总上不去,我该怎么办呢?”

“知心姐姐,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复习时总觉得很好,考试时也胸有成竹,等着好成绩,可看成绩时却不理想?”

“我考试为什么考不好?我每次都认真复习,但我还是考不好,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没用。”

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当我们的孩子考试不理想时,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自己也是很痛苦的,相信他们自己也是非常愿意学好的,并且相信他有能力达到自己所期望的、切合实际的目标,这种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使孩子在挫折面前镇定下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

“我英语课回答问题很好,可为什么背不过课文呢。我读了10多遍,可还是一塌糊涂,这是为什么呢?考试也是这样,求求您帮我把我的心事解开吧,我会好好学习的。”

 “在您给我的信中,我知道了自己要养成自立的习惯,我还有一件事请求,我为什么考试时总是拿不到好成绩,总考不了100分,求你帮我把这个困难解决了吧。”

    学习当然是学生的本分,是学生的首要任务。然而我们往往会把一个孩子读书的成绩看作是惟此为大的事情,把学习的好坏当作是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好的愿望,而学习的好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学习是四位一体的,包括精神状况、情绪好坏、健康因素和智力水平。怎样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状况,这需要家长和老师正确引导。记得我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上一年级的小外孙,因为期末考试数学得了98分而闷闷不乐,这显然是由于标准过高而使得一个7岁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他循循善诱地开导了它的小外孙,孩子的脸上用又重现了笑容。

现代教育观念将人的智力分为七大类:数学逻辑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感智力、运动智力、自省智力、音乐智力和人际交往智力。孩子自身的智力特点造就了他的学习方式。你的孩子优势是什么?要以孩子的优势来进行教育。要让教育适应孩子,不要让孩子适应教育,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因材施教,这正是尊重人格的最好体现。

二、       对父母不满,缺少家庭沟通

教育是情感和心灵的力量,家庭环境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让孩子努力学习,遵守规则,都要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前提,和谐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会使孩子变得自卑胆怯,或者让他的心中充满了仇恨。下面这封信来自一个二年级的女孩:“我没有这个臭爸爸,他打我的腿和脸,还打我的头,我不想在这个家,我想离家出走,到别的地方住,但是我还要上学。知心姐姐,你可不可以惩罚我妈妈和爸爸?好吗?”多么可怕!在她和父母之间,仿佛只有愤怒和与怨恨,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家庭中,即便父母的教导在理,孩子是能够欣然接受,还是自始至终带着顽固的对抗情绪?

   “我的爸爸妈妈总在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早上在家里睡大觉,一点也不体谅我,他们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他们不爱我了吗?”也许是爸爸妈妈的工作很辛苦,难得周末放松一下。但是孩子不理解,起码说明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

 “我想问问您,为什么我不愿意学的东西妈妈非要我学?我想学画画和声乐,可是妈妈非让我学琴,我都快要烦死了。希望姐姐能帮帮我。”有不少家长在对于孩子学习特长这件事,总把自己的喜好掺杂在其中,这样的家长无独有偶:“我这几天非常苦恼,妈妈让我去学美术,可我不喜欢,知心姐姐,你有什么办法呢?”

“为什么我在家里总是被爸爸妈妈批评呢?”

一个成熟的父母,是善于和孩子沟通的,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不要训斥,而是要心平气和的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我们更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正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你知道吗?我真想每天看到妈妈的笑容,我怎么样才能让妈妈有笑容呢?”孩子的愿望多么简单!我看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很在意妈妈的情绪。

“我的数学一课三练错了那么多道题,把我妈妈都快气死了。那时候我都伤心透了,真想哭,想自杀,可是我又舍不得我的爸爸妈妈,你帮我想个主意吧。”孩子也不想让妈妈生气呀,从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由于自己做错题而悲伤与内疚的孩子,内心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却那样无助,甚至想以死解脱。

在孩子咿呀学语时,我们的父母总是以孩子为骄傲,孩子成长的每一点进步,都能让他们欣喜和自豪。可是从孩子走入校门后,就感觉它不如以前,总是看见孩子的弱点。其实孩子并没有变,是我们家长的心态变了。如果家长抱着赏识的心态看孩子,一定会再次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和身上蕴藏的巨大能量。

三、        在与同伴相处中遇到矛盾不知所措;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我们班的***太烦人了,老师缠着我不放,她总问我要东西吃,我不给,她还打我,我应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别人老欺负我“

“我们女孩子没有像男孩子一样快快乐乐的一起玩,有时会分家,有时会和好,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你能帮助我吗?”

“我们班里的***太骄傲,太娇气了,没有一节体育课她不哭的在老师传看好同学的作业时,她连看也不看,直接扔到下一个人的鼻子上。

世界卫生组织给与健康新的定义包括心理健康:与人为善,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信任、喜悦等积极态度多于嫉妒、怀疑、憎恶的消极态度。自尊自重,谦而不卑。

小学生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获得友谊与爱,得到同伴的接纳、尊重、理解和赞许,从中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同时亦可学会更好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合作。这不仅有利于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在孩子与同伴的相处中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耐心的帮助他分析,引导孩子用一颗宽容的心,与人融洽地相处和有效地沟通,遇到矛盾冲突,不钻牛角尖儿,较快的化解矛盾。这样才有助于他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又不退缩畏惧。明辨是非,开朗乐观,心胸豁达。

还有一些人,为了同学的一句玩笑话而变得自卑、郁闷,并对自己产生怀疑。有个同学的学号是38号,总被调皮的同学戏称“三八”,他为此特别苦恼,不知怎样才好。一个女孩子以前头发很长,因为妈妈把她的头发剪短了,同学们说:你的马尾巴怎么变成了鸡尾巴?她非常难过,不知道怎样解决。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我从小就很矮,可我觉得没关系。而有一天,我们班的**对我说‘小矮个,你这么小,还有脸来学校?快回你的幼儿园吧!’我听了这些,一下子变得伤心极了,因此,矮小就成了我的心病。知心姐姐,难道我的矮小就这样使人厌恶吗?”我在回信中告诉了她没有必要为同学的一句不礼貌的话而结下一个心病,并鼓励她充满信心,大胆展现自己的长处。从这些孩子的话语中我们发现他们稚嫩的心是多么容易受到伤害啊。我们不能堵住别人的嘴,只能从改变自己做起,有自己的主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在行为上独立自主,凡是有益的、健康地、向上的事情就大胆的去做,不要在意别人的说三道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激烈的竞争以及快节奏的生活给现代人的心理增添了压力,作为这个时代的少年儿童面对社会与家长的期望,自身承担的责任也比他们的父辈童年时要多得多。课本知识的加深、课外特长的培训、物质生活水平的差距、人际关系的相处,这些现实的问题使得孩子们的心里多了几分矛盾。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多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多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加强交流,因势利导,使他们拥有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