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与诊断的行动策略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与途径。南京路小学通过引入课堂观察提升诊断管理效能,构建教师素养提升数据库,创建新型听评课范式,探寻基于合作的研究文化。学校在月专项调研引入课堂观察,提升诊断管理效能;常态课评估引入课堂观察,构建教师素养提升数据库;学科教研引入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自2009年3月南京路小学承办市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会教研组进行课堂观察展示得到好评以来,学校英语组持续深入探索听评课新范式。教研组针对教师常态课堂中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围绕教学目标设定的准确性和有效达成,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和教学辅助手段运用有效性等方面选取观察点,开展课堂观察,在前期课堂观察表的基础上,在市区英语教研员的关注和指导下,又进行了新的细化。
教师语言有效性的观察记录:主要是从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包括过渡语)进行观察,客观的记录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哪行指令性语言和过渡语,并在备注中进行分析,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当中哪些有效地说明了教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哪些还有待改进,从而帮助教师完善自己的指令性语言,做到言之有物。从教师评价语、教师纠错方面进行观察,更明确地让上课教师知道自己在课堂中使用了哪些语言,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使内容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对教师语言简单、易懂;使课堂顺畅、和谐。
学生参与活动有效性观察记录:主要记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整体情况。记录学生发言的次数;一个方框代表一个学生,用“正”字纪录。还可用符号“→”表示教师在教师里行走的路线图,从而正确反映出教师的顾及面。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活动的形式是否是多样的,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活动,继而观察学生参与的效果,即学生的反馈。同时需对活动的形式进行纪录,可总结出本堂课学生总共的活动,最后由观察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授课教师更好地修改其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学生合作的观察记录:观察记录与分析将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对互动的反应及目标达成的指向性方面,更好地调整教学案,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多媒体资源的观察记录: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对老师所呈现的教学资源的反应,很明确地看出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也就是是否有效。观察记录与分析将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的反应及目标达成两方面,更好运用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
学校在选点观察的同时,也注意引导教师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宏观的把握。传统的听评课在对课堂教学整体性的把握上有其可取之处,学校将其与课堂观察结合起来,着眼于教学设计,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学校对“课堂观察”探索尝试的相关论文《基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文化建设》还于2010年6月刊登在《当代教育科学》第十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