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700786
在线人数: 857

基于儿童研究的课程创新与教学改进——市南区参加第三届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

发表时间:2014-06-10阅读次数:6594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课程与教学改革如何既建基于学生文化,又指向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展?课程开发与学生经验的关系如何?怎样让教学变成教师做儿童研究的过程?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诞生自己的精彩观念?怎样构建富有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为探索这些问题,由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第三届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于2014523-25日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儿童研究与课程改革”,下设“学生经验与课程创新”、“学生文化与教学文化”、“学生自传与学生发展”、“中国‘儿童学’的学科建设”四个分主题。大会特邀国际和国内顶尖课程理论专家、儿童研究学者做大会主题报告,并同时呈现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做儿童研究的经典故事。市南区推进教育现代化课程建设试点学校的领导、教师,市南区教育中心科研员、教研员以及相关处室部门的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为市南区的课程创新与教学改进提供了儿童学研究的视角,并汲取了国际理论成果和国内实践经验。

一、    授业分析与教师成长

教师不研究儿童,就像医生不研究病人一般,将是非常可怕的。教师只研究课标和教材,研究预设,注重搜集大量的材料补充拓展教材内容,却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其实是学生。教学是教师做儿童研究的过程,从儿童研究的角度切入研究教学成为趋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在其报告中阐述了日本以儿童为中心的授业分析。授业分析是围绕上课而开展的设计、实施、评议、改进的研究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形成上课能力,改进教学,构建课堂文化。在这种授业分析中,共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儿童的兴趣、动机、态度,第二层级是思考、判断、表达,第三层级是各种技能的形成,第四层级是知识点。反思我们的教学研究,往往前三个层级被忽略,而直达第四层级,关注的焦点除了知识点还是知识点,所以前三个层级一定要在我们以后的研究中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授业分析,引导教师研究儿童,强调实践研究、临床研究,但不要简单的套用理论,教师要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教学实践。钟教授最后强调,变革了课堂,教师才会变,变革了教师,学校才会变。

二、    儿童经验与课程创新

临朐县海尔希望小学带来的“小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问题的提出来自于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品生、品社以及地方课程兴趣均较低,全部低于语文、数学。这一结果显然不合常理。进一步调查发现,上述几门课程的专职教师很少,绝大多数教师同时兼任一门或几门学科。调查还发现,受传统的主、副科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甚至不少校长,“主科重要,副科不重要”的思想较为严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经由打造特色课程形成办学特色,进而创建特色学校,被更多校长所认同。学校里有少则几门多则几十门自己开发的课程,使得学生接触到的课程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成了让广大小学教师倍感困惑的一大问题。从另一方面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不在少数。于是,学校开始了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以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为主体,将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民族团结》等及学校课程中的相关内容,通过删减、融合、增补、重组,形成以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为主要特征的主题模块实施教学。整合后的课程称为主题课程,属于综合课程范畴。主题课程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整,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个体生活的联系。学校和教师依据课标梳理整合教材。每个年级整合后的主题课程一般为10个主题。为了便于教师实施,对每个主题整合前后的内容、目标、课时等以表格形式予以呈现,并编制了方便师生实施的《资源包》。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在课程整合的探索研究中,学校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与课型结构框架的研究,归纳形成了主题课程的四个环节、五种基本课型模式。四环节指:主题生成、方案制定、方案实施、总结评价。五课型指:方案制定课、方法指导课、科学探究课、展示交流课、动手操作课,这为老师们顺利实施主题课程提供了依据。主题课程对学生而言不是接受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主体。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课程支持本,而是需要自主选择、亲历实践、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学校借鉴美国公民教育成果展示形式,创造性地开发了主题课程的四流程成果展示模式,子课题小组分别从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研究成果四个方面进行整理并呈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    儿童研究与教学改进

    上海市浦东新区梅园小学三位教师从生活探究中的儿童研究、整体的儿童研究、实践活动中的儿童研究三个视角,运用鲜活的案例解读了教师做儿童研究的实践探索。在该校长达七年的研究中,还包含学科教学中的儿童研究这一视角。从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报告中,我们了解到,“学科教学中的儿童研究”是教师在从事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儿童在各学科中产生的思想与体验。“整体的儿童研究”是持续关注和跟踪某个儿童,发现其创造潜能,揭示其独特性、复杂性、多样性,主要是班主任和学科教师选择一位儿童展开研究。“生活探究中的儿童研究”是教师在指导儿童从事生活探究的过程中研究儿童的生活体验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如何做儿童研究,梅园小学选择的是“理解”取向的研究。这种研究认为,每个儿童与生俱来具有创造潜能,教师通过发现儿童的创造潜能来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整体的儿童研究中,梅园小学主要运用“儿童描述性评论”展开对某位儿童的研究。在学科教学和生活探究中,主要通过倾听和对话,发现儿童个体或群体的创造潜能。我们注意到,开展课堂观察也是梅园小学教师进行儿童研究时常用的方法。为了确保教师做儿童研究的连续性,学校组建了“教师做儿童研究共同体”,该共同体既是教师和大学研究者合作探究儿童研究的平台,又是共同做“儿童描述性评论”的舞台。

四、    关于“教育艺术”的对话

围绕着七句教育名言,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的威廉·多尔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唐娜·楚伊特教授,美国罗林斯学院余洁教授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艺术”的对话,这七句教育名言是:

l       向后退……让学习发生。(海德格尔)

l       学习是活动的副产品。(杜威)

l       事实本身是僵死的,无用的,没有生命力的。(怀特海)

l       只有认识到差异性,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差异性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贝特森)

l       关联性,关联性,关联性,所有的一切都是关联性。(怀特海)

l       好的教师让学生几乎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当好的教师完成他的工作后,学生们会说:“我们自己完成了学习。”(老子)

l       教师是一种礼物的赠予,教师从不会把之占为己有。(Biesta

三位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提出了很多令我们深思,让我们备受启发的观点: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活动保持敏感。好的教师应该是开放、敏感的。学习不是事先预设好的,而是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而不断生发出来的。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事实应该是很复杂的方法联系起来的。比如,直接给儿童一个盛大桶水的空桶,让其尝试研究计算体积,以及多长时间注满水等,而不是出示图片,给出数字。要利用而不是滥用精彩的错误。当老师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时候,探索就被扼杀掉了。教师不是课堂中唯一的解释者,学生也可以做解释。构成一堂课的核心要素是提出问题、产生思想、评价过程。教师要学会描述儿童,描述性评价是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