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726855
当前在线 2945

核心素养指引学校改革方向

发表时间:2017-05-06阅读次数:305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相关文件,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课程改革与育人模式变革的航标与灯塔。伴随着核心素养的研究历程,清华附小也积极开展了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培育与评价的探索。

探索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百年清华附小从成志学校走向成志教育,着眼完整“人”的培养,坚守“立人为本,成志于学”,自觉担当“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责任”,坚持“价值观引领”“课程引领”“公益引领”三个引领,在“清华风格、中国灵魂、国际视野”三个维度下,集师生、家长智慧,探索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为便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校进一步细化了“10+”课程育人目标,即5个基础目标:“一流好品格、一身好体魄、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生好习惯”和“5+”学科目标:“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实现核心素养的学科及养成教育引领。纵向上,按照小学六年的年段划分,又细化为“启程、知行、修远”三个阶段性目标课程,进而通过学科及养成教育实现低年段基础牢、中年段腰杆硬、高年段起点高的目标。

探索核心素养引领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和融通性决定了课程实施必然是整合的。从2010年底,我校提出并开始实施“1+X课程”结构,既优化整合并高质量完成国家基础“1”的课程,又实施儿童个性化发展的“X”课程,且两者交融贯通,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为学生生成并养成未来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是强化学科素养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科内渗透式整合,改变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现象,在尊重学科的基本属性与独特价值基础上,以主题整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此外,将不同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打通,提升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二是以工具为杠杆撬动课堂改造,从黑板世界走向实践世界。学校以预学、共学、延学为动态三流程,突出学生的自主建构、互动质疑、反思延伸,指向善于学习。形成了“一问”“一具”“一做”三特色。因好奇疑问寻找改造课堂的杠杆,即工具,实现情感体验、思维外化,实践应用,形成能力。三是逐步形成精品课程。为更好落实责任担当、健康生活等学生核心素养,学校逐步形成了体育健康、全学科主题阅读、应用创新、丁香戏剧和儿童个性等凸显核心素养的五大精品课程。

探索核心素养的校本评价策略与方式

  核心素养如何考核评价?我们以外化的“10+”课程育人目标为出发点,量化以下几个考量途径。

  课堂教学中,考察兴趣值、容量值、方法值、意义值,突出课堂的动力价值、方法迁移、纵横捭阖和意义创生。

  日常养成教育中,把“一流好品格”目标具体划分为小学六年应形成的品行,即“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诚实守信、自律自强、勇于担当、尊重感恩”。并编成“三字口诀歌”,与跟踪性、过程性评价挂钩,引导与激励学生的品格养成。

  在学科学业质量中,努力在教育价值取向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链条上衔接一致,考试命题兼顾题目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代性,突出在综合情境中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解决实际问题。在低年段淡化纸笔测试,将评价融入游戏、实践、探究等活动中,开发成学生喜闻乐见的“乐考嘉年华”。毕业年级则与社会实践、小课题研究、毕业小论文(设计)紧密结合。

  在评价方式中,首先体现年段衔接综合考查,以“启程、知行、修远”命名的六本“护照”作为过程记录与印证,对学生由低年段到高年段的阶段目标效果进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其次,注重线上与线下结合。线上建立儿童数字化三平台,包括互联网在线学习、六年学业质量监测、个体发展计划等内容;线下搭建三位一体的儿童学习道德社区:打通学校、社区、社会的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真实生活世界,突出真实情境下的综合运用、大数据下的学生成长档案、学生未来发展指南等。

  需要指出的是,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理解、转化,形成校本化的表达,并不是另外搞一套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将对清华附小的育人实践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一条艰巨的道路,只有每所学校都行动起来,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儿童才能每天过一种新常态的生活。儿童就会带着历史的记忆与责任,谱写人生的完美乐章。

    (作者: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