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打造学术型、学习型学校为目标,以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深化改革、提高师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指导,为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以“立足课堂、关注学生”为原则,做到“工作科研化、问题课题化、活动经常化、参与个性化”,深入教育教学实践,从小处、实处、细处着手,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努力践行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一体化,实现以课题研究促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强化学习培训,增强业务素质
1.鼓励、支持和保证教师参加市、区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活动、线上或线下研修的时间,要求参加培训活动的教师回校后将学习所得向分管干部传达,同时在教研组或全学科教研组二次培训。以青年教师为重点,突出抓好青年骨干教师的学习、培训,学校将选派有课题研究热情和能力的老师参加市级以上课题研究专项培训,不断打造有课题研究实力、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团队成为课题研究新梯队。
2.继续开展阅读《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等教育名著和教育教学报刊杂志活动。“相约星期三”是全学科集体读书分享交流的时间,同时鼓励各学科根据自己学科研究的教学实际工作自主研读相关书籍,让课题研究有指导、有方向,有成果。
3.结合学校计划,课题教师要积极撰写教育随笔故事或教学案例的活动,鼓励教师及时记录教育教学中的故事和思考,每位教师都有课题研究落脚点,学期末每人完成一篇经典教学案例。学校将定期组织进行校内交流和校外推荐工作。
4.倡导“培训是最好的福利,提高是最大的报酬”,学校将邀请教育名家王绪益博士、市区内的名师到校培训给予指导和引领,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分享与答疑相结合等方式,组织组织教师举行教科研沙龙活动,适时开展专题培训。
二、抓好各课题团队,提高研究实效
1.教研组即课题组。学校申报的智慧课题《基于大数据的“5I高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实践研究中,学校将以课题为研究重点定期召开各课题组的研讨会,组织专门的培训学习,召开工作座谈会,对课题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指导整改,引导课题教师更新思想方法,不断科学、有效、创造性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教研组工作计划凸显课题研究。学校将统一确定教学研究重点,督促各教研组根据计划有效落实,组织教研组工作阶段性研究交流,认真审核期末教研组工作小结。不断明确岗位职责、具体任务,学校管理中对课题教研组的教科研工作给予更多关注、支持和督促。
3.在教研组考核的中,对于课题研究扎实,成效突出的课题组,在学期末表彰优秀教研组中,应给予侧重,进一步提高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落实行动研究,提高研究质量
1.问题即课题。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将问题作为个人小课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研究就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教研组中积极与同伴“协同”研究,与教研组课题研究主题紧密结合,将小思考、小课题研究融于备课、上课、评课之中,做好阶段性交流研讨和期末课题总结。
2.重视立项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作用,重点推进智慧课堂信息技术赋能、全学科阅读、“协同”教学和基于学生理解的大单元教学研究等课题研究,确定实验教师、确定实验班、突出实验重点,系统性扎实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性地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挖掘原因,探寻对策,以实实在在科研解决实际问题,切实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
3.积累过程性资料。注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照片、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资料的收集,定期进行阶段成果总结交流,坚实研究过程,做好课题的结题准备工作。
四、立足课堂实践,深化教学研讨
1.发挥教研组集备力量。各教研自主确定教研时间,结合各组师资组成情况、教材特点,从有利提高备课效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出发,有利于落实课题研究效果出发,结合名师讲座、专题培训、录象观摩等活动,在研“教”的同时研“学”,利用“三单”的使用和反馈,关注课堂学生独立练习、学习效果、后进学生转化、习惯态度培养等,从形式到内容将集体备课引向深入。
2.实施组内教研课校级公开制度。日常推门课与“一人一节精品课”相结合,抓实教研内容的选定,体现研究的价值。结合校级以上公开课、竞赛课等发挥教研组和校内骨干教师群体智慧,在参与备课、试教、评改的全程中加强教学研究,发挥课题研究优势和师资优势,紧扣新课程理念,选准研究切入点,群策群力,打磨校内精品教学课例。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将以“基于理解的教与学”的研究、实践为主线,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团队建设、专业引领、内涵发展、项目带动、方式创新为抓手,突出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学工作创新,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和课程领导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