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720397
在线人数: 1278

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发表时间:2003-09-21阅读次数:3962

本次研讨的主要内容:
1. 交流前一阶段的听课体会。
2. 下发市实验王茜老师执教《除法验算》教案
3. 进行第三、四单元教材分析
4. 本次研讨话题:
    你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处理多样化的操作方法与除法算式规范化的关系的。
请老师们能够结合教学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本次话题讨论,请在周四(9月25日)前将各校的见解发到下面的地址:(请各校教师用附件的形式发到邮箱,注明参与讨论的教师姓名、学校)
                   xieyuhong68@163.com
    注:将作为各校参与这次研讨情况予以反馈记录。对于好的做法我会在下次研讨活动中与老师们交流,希望各校教师能踊跃参加。
一、前一阶段听课小结
    非常高兴与老师们有网上交流的机会,谢谢各位老师对网上交流的支持。我应该早一点将听课的体会与老师们进行交流,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到今天,我表示深深的歉意。
因为老师们大多数跟随苏教版教材已经有两年了,对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如情景创设、灵活性、开放性等都比较熟悉,而且因为教材提供素材的改变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课堂开始变得生动起来。但是,在今年听课中我发现了一种现象,有的教师因为教师用书没到或者没认真看教师用书,对于教材的把握上存在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和不理解编者意图的情况。下面针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与老师们交流反映出来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1.对于教材中除法验算要体现解决问题过程的一个主要部分,存在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原来除法的验算只是对计算结果的一个检验,而在苏教版教材中验算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对解决问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一种手段,对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途径有利。但是个别教师在执教的时候,没有充分利用教材中“你能帮她验算吗?”这个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用去的钱+剩下的钱=原有的钱,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这种生活经验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的掌握显得水到渠成,也提升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往往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直接让学生用竖式进行验算,显得比较生硬,也没有理解好编者意图。
另外,在教学中还存在对书中提供信息利用不足的情况。有的教师呈现了教材的情景,但是只针对例题进行讲解,其实图中可利用的信息是非常多的,如学生可以让口算36元可以买多少块大蛋糕?65元可以买几包饼干?同时,可以提出36元买饼干能买几包?剩多少元?等等。这些在复习中学生可以独立解答,在学习以后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验算。
2.对观察物体教学的几点提示。
    观察物体是从三视图的角度去认识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物体的习惯。首先,从上面最难观察,观察者必须站在物体的正前方,从上面垂直向下看,从侧面或后面都不行。而从正面、侧面观察,视线要平,水平去看才是典型的几何图解。
对于19页观察到的图形,有的学生可能会理解成从正面看男孩、女孩观察到的形状是一样的,作为教师该如何解释呢?有教过高年级的教师可能认为过去说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里说的形状相同也可以调换图形的位置,和从正面看不一样吗?提醒老师们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三视图观察物体,包含方位,观察到的物体不能有变化的方位在里面,与前面提到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不一样。从三视图的角度观察物体必须严谨,不能想成方位变化去观察。

二、下发市实验王茜老师执教的《除法验算》教案,供大家参考。
                              课题:除法验算
                        执教:青岛市实验小学    王茜
                        点评:市南区教育中心    解育红
一、 复习
口算下面各题
20÷2=    60÷3=    80÷2=   22÷2=    69÷3=    84÷4=
26÷2=    33÷3=    90÷9=    77÷7=
出示口算卡片,引导学生进行口算练习。遇到错题,及时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
二、 新授
(一)教学36÷3=的除法计算和乘法验算
1、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回答:每块蛋糕3元,每个面包2元,每袋饼干5元。
2、 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自己提出问题,并指名解答。
学生思考,提出有关学过的加、减、乘、除的一步或两步解答的问题。
指名列式解答。
3、 教师问:36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可以怎样算?
指名口头列式解答。
4、教师问:他算的对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 可以再算一遍。
② 可以用乘法验算,一块蛋糕3元,12块蛋糕,就是12个3,是36元。
5、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教学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边讲解边板书。
6、对照板书,让学生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对照板书,回答。进一步巩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二)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1、 问:36元可以买多少个面包?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试着进行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独立思考并进行验算。
2、 集体订正 。
3、 问:36元可以买多少袋饼干?让学生独立完成。
4、 集体订正,问:36元可以买7袋饼干,还剩1元。这个结果算的对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全班汇报,指名发言:1袋饼干5元,7袋饼干35元,再加上找回得1元,正好等于36元。
5、 你能想前面一样试着用竖式表示你的验算过程吗?
6、集体订正时,让学生比较一下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在对有余数除法进行验算时,用商乘以除数后,还要再加上余数,最后看看得数和被除数是否一样。
(三)想想做做第1题
先算一算,再看看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三、 综合练习
1、 想想做做第2题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64÷2=    55÷5=  47÷4=    68÷6=
2、 我们班有39人,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每4人一组呢?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刚才的题目就发生在我们班,其实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数学问题,细心的同学一定能够找到它,试着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它们,相信你一定能体会到收获的乐趣。
评:
    王茜老师在课堂中随时流露出教师与学生间的默挈,也许因为是老师一直从一年级跟上来的缘故,在开学仅3天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用心感受,我想这些应该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从这节课备课来看,教师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在教案设计上不仅注重教师的活动过程,更注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能够设想出学生回答问题的几种可能,这些是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引起重视的地方。为什么有的课总让人感觉是教师在走教案?我想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备课中就没有考虑到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的这个案例主要目的在于提醒老师们在备课中要想到学生的活动,备课要有学生。这样在上课中对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眼里有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执行教案。这也是本学期数学备课应该注意的方面。本来这节课是表格的形式,因为能清楚的表现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评价重点,但是由于用网上交流的形式来发,不能看到表格,进行了修改,如有需要的教师可以与我联系,我会从邮箱发给大家。
    另外,这节课的优势还表现在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如36元还可以买哪些东西?除了蛋糕以外,还有饼干等,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感受验算的必要性。在课后与老师交谈的过程中,王老师提出这样进行不到书上的练习怎么办?我想这应该根据苏教版的特点来安排,因为在教材编排上它把更大的空间留给了老师,因此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完全可以在下节课体会乘法和除法算式的联系。弄清楚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一、内容与目标
1. 辨认从上面、正面、侧面观察到的几何体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三视图图的相互转换。
2. 辨认熟悉物体某个面的视图。
本单元教材分成三段进行教学:
1. 第16——17页,教学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一个几何体。
2. 第18页教学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拼出特殊的长方体。
3. 第19——20页教学由3个正方体拼成的几何体。
二、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1. 阅读视图已经是人们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
2. 二下教材已经教学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学生初步能识别这些物体的各个面的形状,为三视图的教学作了准备。在此基础上继续观察由两个或三个长、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
3. 三视图能比较准确、全面的表达物体的形状。《标准》指出,空间观念表现在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三视图是描绘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这三个面的形状的图形。
三、教材说明
1.先学习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或两个相同的正方体的拼搭物的三视图,再学习三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搭物的三视图。
    例题中观察两个一样的长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辨别这个大长方体的三视图比较容易。教材从观察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的拼搭物开始,让学生学会从什么位置观察,学习怎样描述视图的形状和构成,并在提供的备选答案中指出物体的三视图,为继续观察物体积累经验。
    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三视图中有两个图是长方形,而且形状大小相同,仅仅是构成长方形的两个正方形的位置不同(一个是上下关系,另一个是左右关系)。因此,两个正方体的拼搭物的三视图比两个长方体的拼搭物三视图稍难一些,教材安排在例1的“想想做做”里教学,让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个相同的正方体有多种拼搭,各种拼搭的三视图不是都相同的。例题2里出现的两种拼搭的主视图不同,侧视图、俯视图分别相同;“想一想”里出现的另两种拼搭的俯视图不同,主视图、侧视图分别相同;“想想做做”里继续出现其他组合。教材安排这些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物体及它的三视图之间联系,使空间观念更清晰、准确。
2.先教学观察物体并选择适宜的三视图,再教学根据已有的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标准》要求“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转换”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通过观察指出物体的三视图,另一层是依据三视图作出物体。前一层是对具体内容的抽象,后一层是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的空间观念就是通过这种双向转换培养的。
    教材中的两道例题都是让学生观察物体的正、侧、上面,并选择正确的视图,从中掌握几何体视图的基础知识,包括观察的位置与方法,视图的表达形式等。在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里安排依据视图拼摆实物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视图的理解、熟悉视图的应用。教材这样安排,既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又符合空间观念形成的规律。
3.先教学各个面都是平面的物体,再教学某个面不是同一平面的物体。
    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拼搭,教材里只出现正、侧、上面都是一个平面的情况,学生不难理解它们的三视图都是平面图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正方体拼搭,会出现组合体的正面(或侧面、或上面)不在同一平面的情况。第18页第2题比较难理解,教材特意将组合体里的长方体涂上兰色,正方体涂上黄色,帮助学生看懂视图的结构,体会视图应该是一个平面图形。
4.先教学几何体的三视图,再教学常见物体的视图。
    本单元教材以几何体的三视图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第21页第5题从上面观察汽车,指出看到了什么形状;第6题从上面观察实物,指出各看到什么形状。观察实物并用几何图形表达看到的形状,是引导学生运用几何图形形象的描述实际问题。由于实物的形状比几何体复杂,有时只近似于几何体,所以实物的视图比几何体的视图难一些。教材只要求学生观察结构比较简单的实物并在提供的备选答案中选择视图,不要求画视图。

                           第三单元《认数》
一、内容结构与目标
1.内容:
本单元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是学生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本单元包括一千到一万间各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相应的口算与解决实际问题。
2.结构:
分三段进行:
(1) 整千数的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2) 非整千数的认、读、写,万以内数的组成,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改写。
(3) 万以内数大小比较。
3.目标:
参见教参第38页
二、教材说明
1.把整千数和非整千数分开认识,有利于分散难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有3条地方有所创新:
(1)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整千数的机会比非整千数多,先学习整千数便于学生把生活经验与相应的数建立联系。
(2)容易运用不同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整千数的鲜明表象。
(3)对整千数的良好数感,有利于对非整千数的把握。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万以内的数。
    前4册对数的认识有4次,1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百以内数的认识和千以内数的认识,因此对整数的认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是可贵资源而且仍然是很有效的手段,如拼正方体模型是学生已经熟悉的,如用计数器表示千以内的数、数位表等,稍做迁移,学生完全可以在学习万以内数中发挥作用。
(1)从现实的生活情景引入新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材首先通过一幅体育馆的照片,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一万是学生没有学过的数,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一万有多大、一万怎样写、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一万等。
(2)利用学具和教具帮助认识整千数及一万,扩展数位顺序表。
二年级下册认识一千时使用正方体木块作教具。学生已经知道一个小正方体表示1,10个小正方体排成一条表示十,10个小正方体拼成一片表示百,10片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表示千,依次直观认识一千、二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学生了解到10个一千是一万,首次直观描述了一万的含义。然后在计数器上确定万位,在千以内数位顺序表上添万,这些都在帮助学生加强对10个千是一万的认识。接着通过计数器学习整千数的组成与读写,又一次理解整千数的意义。
3.结合数的认识安排相应的口算和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使认数过程更加生动和富有吸引力。
    整千数的认识以后,第24页第4题学习整千数的口算,把认数与口算密切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由于学生已经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法、整百数加减法的能力,所以教材把整千数加减法口算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自己学习。口算思路是开放的,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联系一位数加减法想整千数的得数,如6000-4000是6个千减4个千得2个千或因为6-4=2,所以6000-4000=2000。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获得的基础知识。第23页第2、3题两题结合介绍自然知识练习读、写整千数。第5、6题联系操场上跑步和书店进货进行整千数加减计算。第7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男孩与女孩的家可能在少年宫的同侧,可能在少年宫的两侧,两种情况的算法不同。这道题除了计算内容外,还含有空间位置和可能性的内容,是一道数学思考含量较高的题。
4.科学的安排非整千数认、读、写的教学。
    教材第25-28页教学非整千四位数。四位数可能各数位上都不是0,也可能某些数位上是0;数位上有0的四位数,0可能在数的中间,也可能在数的末尾;中间有0的四位数,可能只有一个0,也可能连续两个0。不同情况各有读、写技巧,分析学生学习四位数的读与写,一般会出现这些情况:
(1)已经掌握的各数位上都不是0的三位数的读写方法,能比较容易的迁移到各数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上;
(2)已经掌握的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的读写方法,能比较顺利的迁移到中间只有一个0的四位数上;
(3)已经掌握的整百数与几百几十的读写方法,能比较顺利的迁移到末尾有一个0或两个0的四位数上;
(4)三位数的中间不可能连续有两个0,因此中间有连续两个0的四位数的读与写是学生首次碰到的情况。
    根据以上分析,教材编写时注意了两点。
(1)由一般到特殊、从形象到抽象合理安排。
    第25页的例题有计划引导学生把读写三位数的方法迁移到四位数上,先读写各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再读写中间有一个0的四位数,然后读写中间有连续两个0的四位数,至于末尾都有0的四位数安排在“想想做做”里教学。学生能自己学写的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数中间的连续两个0由教材告诉学生只读出一个0。
教材没有用语言归纳读数和写数的方法。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2题在教学读写方法前,先分析数的组成,在依据数的组成读写,引导学生体会读数、写数要联系数的意义,使数的读法和写法有充实的内涵。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数的读写后,没有再用书面文字总结读写方法。反之,如果学生不理解读、写数的方法,让学生机械背诵不是新课程的理念。
(2)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
    教材结合现实情景让学生认数、读数、写数,增加了学生的一些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以认数带口算,让学生在计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同时,通过对比练习,5400和4500感受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设计的第28页第10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加了练习容量,还培养了合作精神。
5.在开放的情景中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首先是题材开放,如30页例题;其次是思路与方法开放,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方法是多样的,第三是练习开放,第2、3题和第6题。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为以后学习估算做准备。
6.介绍了有关数学学习的背景。



                               第四单元千克和克
一、内容与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认识千克和克。
2. 知道千克和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中的3个变换:
(1) 突出对2个计量单位的感受和认识。
(2) 认识单位,减少换算的联系。
(3) 式的计算要进行,而是结合实际问题来计算的。
分3段进行教学:
(1)第35-38页,以千克为主,有3点具体的内容:
每个物体都有它的重量,而千克是计量多重的单位;常见的各种秤以及这些秤来称物体的重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
(2)第39-41页,以教学克为主,有3点要求:
克是计量较轻物体重量的单位;具体感受1克和几克;克和千克之间进率的换算。
(3)第42-43页练习
继续感受千克和克;在现实情景中和实际问题中进行笔算和口算;实践活动称体重。
另外教材还安排了3次“你知道吗?”
二、教材说明:
1. 在现实情景中认识千克和克。(如果没有具体的情景呢?难、空、难认识)
体现在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引入学习内容和提供素材。如35、39页、36页第1题、37页第2题、41页第1题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2)联系学生心理组织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许多,怎么组织起来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逐步向前进行。用疑问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展开实验,因此2条线索:一是知识发展的线索,二是心理需求,两条线是平行的,在教学时都不能丢。如果丢掉一条会感到无从教学,没有头绪。
2. 在操作与实践中感受千克和克。
    操作与实践是学习本单元最主要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
(1)通过拎、掂、比,体会1千克和1克。
如第36页1、2题是拎;第39页克是掂;第41页第2题、第39页是比,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自己选自己的1千克和1克。
(2)称物重,体会几千克和几克。
第36页出现称重,第37页、第40页
(3)指导学生自找素材,自觉体会。
可以借鉴2条经验,一是有自己的1千克和1克;二是让学生多称、多掂、多估。
3.通过实验研究进率,减少了换算练习。
第40页通过实验知道1000克=1千克
(1) 提出问题,你知道1千克是多少克吗?
(2) 理实验思路,称出1千克盐,看看1千克盐是几克?
(3) 进率的等式怎么读?要有节奏、有停顿,1千克=1000克,读的过程体会进率。
(4) 4千克是几千克
4.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自己学习计算。如第42页第4题、5题,43页第6题。
5.其他说明:第42页1、2题,第44页。







                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研讨活动
                        市南区教育中心    解育红
本次研讨的主要内容:
1. 交流前一阶段的听课体会。
2. 下发北京路小学刘红老师搜集的生活中的资料。
3. 进行第二、三单元教材分析
4. 本次研讨话题:
   你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搜集生活中资料的,把你搜集到的认为最有价值与全区老师共享的资料发到下面的邮箱里。
   请老师们能够结合教学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本次话题讨论,请在周四(9月25日)前将各校的见解发到下面的地址:(请各校教师用附件的形式发到邮箱,注明参与讨论的教师姓名、学校)
                         xieyuhong68@163.com
   注:将作为各校参与这次研讨情况予以反馈记录。对于好的做法我会在下次研讨活动中与老师们交流,希望各校教师能踊跃参加。
一、前一阶段听课小结
    非常高兴与老师们有网上交流的机会,谢谢各位老师对网上交流的支持。我应该早一点将听课的体会与老师们进行交流,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到今天,我表示深深的歉意。
    在听课中发现我们的老师都在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如创设情景引入等,这是在努力向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改变。但是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我想是不是在备课方面存在只备教案,不备学生的现象。希望老师们在设计教案时,多想想孩子,你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能够说到些什么,而不是在上课中执行教案,不考虑学生的想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活动方式的反思。具体说,教师在备课中要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和活动的机会。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就是说备课中备学生要充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他们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机会,使他们从事思维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机械的模仿预记忆。在与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改造教材比较困难,而北京路刘红老师的课资料的收集非常充分,下面把有关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在此也非常感谢刘红老师付出的努力,也希望老师们能够把搜集到的资料发到我的邮箱里,以便以后与大家进行交流,使资料共享。
二、刘红老师搜集到的有关啤酒节的资料。
1、青岛国际啤酒城位于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号称亚洲最大的国际啤酒都会,占地35万平方米。今年啤酒节期间,啤酒城城内城外收入接近14亿元。
2、第13届中国青岛国际啤酒节为310万人的青岛市民及海内外游客带来无限欢乐的青岛啤酒百年庆典暨落下她的大幕。
3、通过铁路、公路客运和民航进入我市的游客达90万人,从空港入境国外游客近4万人。 
4、这里的150万海内外游客欣喜若狂。销酒总量创历届之最,达635吨
5、首次使用的信息公话和手机短信,更为350万多人提供服务。 
7、从啤酒城内14000平方米的饮酒大棚均由世界棚房市场的领导者———德国劳斯伯格公司一手搭建,
8、涌入啤酒城观光的海外旅游团队即达200余个,6万多人。而此间开馆的青岛啤酒博物馆接待海内外游客8万人。
10、据旅游部门统计,啤酒节开幕十天,进入岛城的外地游客超过105万人
11、从市啤酒节指挥部获悉,从啤酒节开幕以来,啤酒城平均每天进城人数都维持在10万人左右,啤酒消耗接近40吨
12、开幕当天进城游客12万,消耗啤酒46吨。虽然下起小雨,但当天进入啤酒城的游客数量仍达到了8万人,且消耗啤酒40吨。 
14、30万张激情四溢的笑脸共同凝结的,绵延2000米的盛大的群众艺术巡游,让你再次体会市民节的真谛。
15、由世界棚房市场的领导者———德国劳斯伯格公司搭建的啤酒城内14000平方米的饮酒大棚,创历届之最。
16、本届啤酒节闭幕式于聚集在青岛国际啤酒城流光溢彩的中心舞台的5000多名现场市民和游客的一片热烈的喝彩声中展开。
17、实践着已具有186年历史的全球规模最为盛大的啤酒节———慕尼黑十月节的总指挥白嘉碧博士的祝福:一个成功的充满快乐和值得回忆的节日。 
18、17个日日夜夜,报纸、电视、广播、因特网,国内外各类传媒对本届啤酒节关注异乎寻常,共发表新闻报道3000多篇,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历届之最。
19、在8月15日到31日的17天中,进入青岛的中外旅游团组计700多个,全市各大景区景点人头攒动。其中,仅涌入啤酒城观光的海外旅游团队即达200余个6万多人次。
20、啤酒城内游客人数突破120万,饮酒接近500吨,
21、啤酒节开幕整整10天。共喝掉400吨醇香的啤酒,
22、城内主要建筑物上的流水灯长达5000余米,庭院灯400余盏
23、地面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物的粉刷面积2。2万平方米
24、今年逛啤酒城的人可能会突破200万,而去年是129万。 
25、啤酒城前三天参节人数达到了48万,狂饮各种啤酒164吨,创下了历届啤酒节之最。 
注:
    资料的收集不仅可以用在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上,还可以在亿以内数的加减法上进行运用,因此老师们可以提供资料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三、第二、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教学内容:
口算、估算加、减法;用计算器计算的四则计算,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目标:
① 会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② 通过学习,学生会正确笔算多位数加减法,会解答有关应用题。
③ 在具体运算和实际问题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用这种关系求未知数和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有关的一步应用题。
④ 理解并掌握加数和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简便运算。
⑤ 通过加减法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⑥ 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验算,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⑦ 在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时,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⑧ 在介绍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对数学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意识。
⑩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策略的多样化,引起学生参与的意识。
3.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在万以内加减法和多位数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口算加减法主要包括教学整百整十数和整万数的加减法。它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整百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1十几百几十相加需要进位的,教学中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合作交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算法的多样化。例2有前面的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灵活选择计算方法。例3是整万数相加,可以不做专门讲解,直接让学生独立填写,再简单说说想法。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可以分2课时进行。教学前可以组织同学带一个计算器,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结合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计算器发展方面的历史。教学中重点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要让学生弄清楚常用数字键、功能键按键时时如何显示的。另外,对清除键的功能做以下介绍。例1时四则计算,着重向学生说明怎样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符号进行计算。例2、3主要教学用计算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按键程序和方法。由于计算器不是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自动识别进行计算,而是按照输入的先后顺序进行计算的,这正是使用计算器的不方便之处,因此教师要着重进行指导。可以出一些规律的习题,弄清出运算的顺序。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通过实物图表示有联系的加减法应用题,引出新知识。让学生通过改变一道加法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后,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关系式。教学中先结合第一个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并说明这是和与加数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2、3题与1题进行比较:谁是已知,谁是未知,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规律,从而得出结论。之后,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加法的验算。
    例2教学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着重说明根据什么用减法算,二是介绍书写格式,这种格式与解方程是一致的,学生不习惯,注意耐心引导学生。例3是含有未知数的文字题,可以通过线段图引导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利用加法各部分的关系,求出未知数。这些内容未以后学习用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编排基本与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致,这里不再进行详细的分析。
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可以分3课时进行教学。有些应用题是逆向的,用算术方法比较难思考。初步学会加、减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后,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行解答,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7是已知用去的盒数和剩下的盒数,求原来的。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析,先独立解答,可能大部分学生会列出算术方法,然后再提出另外一种方法。可以先设买来的粉笔为x盒,列出等式x-28=42。学生可以自己进行解答,注意后面不写单位名称,因为所设的x已经代表了买来粉笔的盒数。例8也是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应用题,它除了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以外,与例7不同的是列出等式的方法可以有2种,完全可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对于列出94-16=x的方法不提倡,因为一般不把x单独放在一头。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姐结,体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可以分2课时进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要加或要减的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是加多了该减还是减多了该加。教学简便算法之前可以先复习198=200-?类似的题目。例1是一个数加上接近整十的数,写出113+59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没有简便的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考虑,113+59=113+60-1=172;还可以113+59=110+59+3=172;或者可以出现113+59=110+60+3-1=172等多种情况,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鼓励,再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的理由,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选出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例2先引导学生观察哪个数接近整百数,把98看作多少,加100就多加了几,怎么办?而例3是因为多减了几就要再加上几。
整理和复习包括两个单元的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

                          第三单元乘法、除法的知识
1.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共18课时左右
乘法除法的口算和估算        4课时左右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7课时左右
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参观果园         2课时
                      机动时间4课时
2.教学目标:
(1)会口算乘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
(2)会进行两位数的乘、除法估算。
(3)能够运用整数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4)初步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应用这些关系求未知数x,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5)通过学习口算乘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口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6)通过学习估算,提高学生比较、分析、总结概括出规律的能力。
(7)在学习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培养学生析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8)在学习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9)通过应用题及简便运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10)在每一节课中都应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当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注意对他的鼓励与引导,使之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11)让学生切身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3.教材简析:本单元共分三节。
    本单元是在学过了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除法后,对乘法、除法进行整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乘、除法的法则有了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各种打算打下基础。
1、乘法、除法的口算和估算。
    口算的范围是乘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这些内容是后面学习乘法和除法估算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还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同时,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可以多创设一些生活中的具体情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练习。
    估算的范围是简单的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估算的方法是因数、被除数和除数都需要先取近似数,然后再用两个近似数项乘、除。由于有些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和除法估算的结果同准确结果误差较大,教材中只出现一些比较接近准确结果的题目。另外,由于估算的难度较大,对于口算的要求也较高,所以题目中出现的数目尽量小一些,便于口算。简单的乘、除法估算,在原教材作为选学内容,这次调整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改为正式教学内容,但只是简单的,要求不要过高。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由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来进行,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教学中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节中,教材给学生一些概括性的知识。使学生对前面的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起来的一些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乘、除法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会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为将来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做准备。在教学这部分教材时,还应该注意从实际引入,分析、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三个关系式,应用三个关系式。教材还编入应用乘、除法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等式,依此解答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这是以往的教材中没有的。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并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基础。
3、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这一部分内容在以前学生也已经接触过,不论是乘法还是除法简算都是要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进行简算。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