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662992
在线人数: 10719

青岛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的指导意见

发表时间:2004-08-31阅读次数:2774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新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总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五)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四部分。而这四个内容又主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条线索组织活动。

(一)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1.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2.学会并提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合作,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5.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培养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3~6年级的目标与7~9年级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目标水平上有高低差异。

(二)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实际的社会情境中,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各种社区服务性、公益性和体验性的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充分应用自己的个人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增进社会适应性。

2.情感态度的培养

通过社会实践,自觉地服务于社会,积极友好地处理社会交往中的各种人事关系,对他人和社会富有爱心。

3.价值观的培养

充分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对社会的作用,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基本内容概括为技术、家政和职业等三方面。是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又动脑的结合。通过该领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可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

1.认识劳动世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2.开拓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

3.主动进行技术实践,掌握一些现代生产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发展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技术活动和进行技术学习的基本态度与能力。

5.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意向和初步的创业意识。

3-6年级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为技术初步、家政和职业了解。7-9年级则相对要求较高,其基本内容包括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

(四)信息技术教育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实践和技术实践两个方面。

信息实践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或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世界,能够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实践,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信息意识,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充分把握和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技术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方面的技能,主要包括电脑系统操作、文字处理以及基本的网络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技术实践既包括技术学习,还包括技术应用与技术操作,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将所学的知识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际的信息技术问题。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同时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精心组织,强化管理,逐步深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2.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活动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的生活的身边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生成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因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会不断的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也会不断的迸发,于是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也将会不断的生成,于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的完善。

6.全员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注重每位学生在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鼓励学生特长的发挥,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四、实施建议

() 活动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在活动方式上要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到“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充分出体现综合性的特点。

  2.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

3.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围绕以下问题来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

l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领域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的问题,该问题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与人生存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围绕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展开活动主题,如水资源研究、气候问题、植被研究、能源研究、环境保护等等。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主动的从自然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察、考察、实验、探究等多种活动,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探究自然,获得丰富的体验。

l  学生与社会的关系领域

要增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入社会,通过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提出关于人与社会问题的活动主题。使初中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和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l      学生与自我关系的领域

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研究和探究自我和同伴的生活的问题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使初中生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探究等活动,提高自我认识,反省自己的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发展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自信、自尊、自立等良好的品质。

()活动形式和时间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客观地要求不同地方和社区的学校,优化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

1.活动形式

小组活动

学生自愿或随机分组,组成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一项活动。这既可以扩大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又能使每个成员得到锻炼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因此小组活动最能有效实现课程目标,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个人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应给学生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允许个人根据兴趣爱好独立进行活动,这将积极地促进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个人活动应与小组和集体活动有机地结合。

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班际、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更强调人际间的交流,也能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各种组织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互配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作活动日记,及时记录活动基本情况。

2.时间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提倡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平均每周3课时,各校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上予以统筹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建议各学校采取活动项目的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的研究课题的数量应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以及课题大小、难易程度来决定,一般不少于2个课题。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可集中安排课时也可分散安排课时。

五、对学生评价的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从评价对象上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等不同类型;从评价主体上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不同类型;从评价内容上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类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评价的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或“社会成员参照”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学生评价的途径可采取考试与观测、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竞赛等形式或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纳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评价之中,以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条件内容之一。

六、实施与管理

明确的认识、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因此在落实该课程时,各单位要做到:

1.师资建设

学校应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课题指导组。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培训教研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更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合格的师资队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妥善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当地社会的资源,聘请兼职教师。

2.资源开发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组织力量,立足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形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或计划,创造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和教学。

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青岛市素质教育基地、青岛市德育基地、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岛市科技教育基地、青岛市环保教育基地和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等,。同时包括校内各具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场地和设备等,也要发挥和利用周边的各种教育基地以及大学、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的人才资源等社会教育资源和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学校在总体设计和设施、器材的配置上,要充分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

3.教学管理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领域尽可能的相互结合进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检查和评估,把学校开课情况和教学质量作为对学校教学质量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7-9年级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评定,纳入考试和评价体系中,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得以贯彻和落实。

学校应有领导分管、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要从社区资源、学生兴趣、师资条件、场地设备和经费等实际情况出发,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形成配置合理、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应科学合理地计算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把教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纳入教师课时总量,并制定科学的考核奖励办法。教师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应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晋级、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做出成绩的教师,要给予表扬和奖励。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增强安全防患意识,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4.教学研究

各级教研、科研机构具有指导本地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职能,要组织力量开展切实的研究和指导。各级教研室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有专人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和业务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学校、教师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规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并及时推广。要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采取针对性的指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