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725693
在线人数: 3325

2004年暑期青岛市科学学科教材培训暨教学研讨活动互动交流稿

发表时间:2004-08-31阅读次数:2136

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经过昨天一整天的教研活动,作为一名普通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我和大家一样,对综合实践学科的学科定位、学科管理、评价体系、实施过程等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很多的获得和感悟,我综合了我区老师们的意见,总结了三点收获、三点困惑,在此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

收获一:综合实践教师,我们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运用性,较之单科性课程,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征。而要在每一节实实在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依据其特点,努力体现其教育教学功能。首先要认识到综合实践课是”,不应随意改为玩玩耍耍的活动;其次是以为特征,要保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要是以为灵魂,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马老师昨天的发言以及我们观看到的所有的案例,以及结合平日的实际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高质量的活动,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观察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地付出自己的实践和精力做好每一次活动的过程指导。综合课教师好当也不好当,要做一个真正合格的、受学生欢迎的综合课教师,我们需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我们的确任重而道远。

收获二: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过程,而非结果。

我们现在似乎进入了一种误区,那就是所有的综合课在上之前都会先考虑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展示,或者说那种形式有利于活动成果的呈现。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的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收获三:综合实践课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如果说三年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我们来说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话,那么三年后我们再面对这门课程已经能做到心中有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三年前在网上输入“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找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寥寥无几,而如今则可以说多如牛毛了。而经过长期的摸索,综合实践活动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实施模式是:确定主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活动实施活动评价活动延伸,而且该模式也比较容易操作:

确定主题--考虑学校办学特色、学生的发展需求,联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主题。

提出问题--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设计感兴趣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指导纳入研究的范围。

设计方案--由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制定,确定研究的内容、目标、步骤、方式方法等。

活动实施--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也可采取师生(或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外指导者)互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其间,教师仅仅是参与者。

总结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优化组合各种评价方式,重在学生活动过程的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要多作肯定、积极的发展性评价。

活动延伸--总结之后,提出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或延伸训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的水平。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固定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一些老师的活动思路,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种模式在课堂上或者说是活动实施过程中还是非常有效的,而且是比较容易落实的。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特别是昨天下午分组讨论的时候,很多老师也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在此愿意与大家交流:

问题一:本学科能不能只列活动大纲,不写教学详案。

作为教师,我们上课之前都需要备课,而且一般学校都要求老师们备课详细、完善。可是综合实践课的生成性又使得我们在上课之前不可能把每一环节都考虑的非常周到,甚至活动的进行顺序都有可能随着学生的思路变化而各有不同。特别是在指导课上,学生们的发言、教师的评价都是随机生成的。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的备课能否和一般学科的备课有所不同,即确定活动目标后进行大纲式备课,更多的“课”在心中备,而不是在纸上备。

问题二:两节连堂的方式是否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在实际活动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外出活动、或者搜集资料、进行小组指导等等,而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又显得特别仓促,因此能否将一周三节课中的其中两节进行连堂,这样将更有利于我们活动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问题三:能否多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减轻老师的负担。

交流中,许多老师感觉教授本学科的压力比较重,平时的教学任务又特别多,容易顾此失彼。因此能否将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艺术、微机等学科进行整合,合作搞活动,合作出成果,这样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件好事,而且学生也会抽出更多时间更加认真地完成活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