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727675
在线人数: 97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误区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04-10-18阅读次数:2144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误区问题及对策

                                  ------浙江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两年来全国各实验区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和经验。同时,由于部分实验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上的偏差,以致于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和困惑,也成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和实践操作上的误区问题,是目前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回避的现实课题。下面就笔者几年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调研,对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误区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拔高,导致课程实施神秘化和精致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集中体现三级课程管理的一门课程,国家只规定了课程理念和实施要求。对于习惯于传统应试教育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在认识和操作上主要存在着以下误区:(1)、有不少老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分神秘化,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很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教材和教参,课题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角色,确实很难胜任。(2)、也有的教师过分追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和成果的精致化,用成人专家化要求来对待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甚至有的教师为追求研究性学习成果给学校所带来的宣传效应和社会效益,为了使学生的成果获奖或发表,往往捉刀代笔,包办代替。学生为展示、为得奖而研究,为追逐名利而急功近利。

要解决上述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问题,笔者以为所要采取的对策主要是:第一,要进一步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改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二,要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我们不应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神秘化和追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和成果的精致化。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仅仅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即使最后过程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对学生身心没有危害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探究课题。如农村学校的老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当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民间习俗、风土人情、土特产等问题开展许多有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少数“优等生”的专利,导致课程实施对象精英化

目前,对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主体认识和操作上有些教师存在着这样一些误解:(1)、把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解为培养“小科学家”的课程;(2)、把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看成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课程;(3)、把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看城是城市学生的课程,广大农村学生无法实施;等等。

这些认识误区问题的产生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精英主义”价值观。同时,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指令性学习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成人专家化取向相伴随的,必然是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精英化”。因为成人专家化取向的“研究性学习”拔高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只有少数尖子学生能够胜任和感兴趣,从而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处于“陪读”的地位。这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趋势和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不相吻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植根于儿童的本性,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因此,它必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少数“尖子”学生;它必然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划一标准。这种“精英主义”价值观将是阻碍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传播与推广的重要根源。

解决上述认识上的的误区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第一,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程浓郁的人文精神功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不能把培养科学家视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课程目标。第二,体现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地域性”,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体现学生所在地域的特殊性,而不要机械模仿别人的模式。第三,不能用成人专家型的科学化和学术化基本要求来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学校不能为图一时之功,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异化,要从由加快学校扬名转向促进学生的发展,并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的长远和整体设置。

三、把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科技类”等活动课程,导致课程内容窄化

目前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活动内容方面存在着这几种倾向:(1)、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 ,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同于“科技类活动课程”,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类问题的轨道;(2)、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能和信息技术四块领域人为分割起来进行实施。在一些学校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要么以劳动技术或信息技术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把劳动与技术领域学习停留在传统的劳动技术课上,仅仅当作小制作、小手工课,没有用综合实践活动理念来指导劳动与技术课教学;另一种要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过分弱化劳动与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学习,甚至把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完全取消,这势必会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动手能力培养受到影响。(3)、一些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没什么两样。所以有些学校仅仅把英语、音乐、美术、书法、科技活动等方面的传统兴趣类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主要内容加以开发,偏离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理念和要求、不同学校没有真正办学特色。上述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极度窄化。

要解决上述误区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第一,要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科学,还包括艺术与道德;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从生活、社会现实中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第二,要摆脱“惟科学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局限于只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会被封杀,学生的思辨、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中断,“以儿童为起点”的课程理想被成人“想当然的重要性”所代替,从而削弱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第三,在实施具体的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过程中,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各指定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延伸。任何一种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或活动主题,都要关照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不应仅仅局限在完成某一领域的具体任务上,而应注重各领域任务和内容的相互渗透和延伸。如学生开展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如垃圾问题、水污染问题、水土流失、噪声污染、建筑光污染等)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得出了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案或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做些环境保护法律的社会宣传活动,开展力所能及的环境治理的义务劳动,这样较好地把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使得三类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又达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发展目标。第四,谨防用过去的活动课的理念和做法来同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当说,1992年以来活动课的研究和实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最突出的就是在学习活动方式上,“活动课”没有强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其基本的活动方式还是晨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而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等。过去的活动类课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有的在操作层面上只是停留在只有少数学生参加的兴趣类活动,学生学习方式没有改变,我们应该谨防新瓶装旧酒,谨防穿新鞋走老路。

四、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成一门学科,导致课程实施学科化和学习方式传统化

目前有些学校和老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在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资源包使用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学科化教学痕迹,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一门学科课程来加以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感到无从下手,无法实施,因此要求编写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教材的呼声很高,甚至一些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在学校和教师呼吁和某些经济利益启动下,编写教材或资源包现象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这说明他们的思想仍未冲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束缚。(2)、由于受教学习惯和认识理念影响,有些学校和教师往往把课程等同于学科和教材,在使用各种版本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同时,也出现了以学科教学形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在“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包括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基本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加以设计,教与学的方法基本采用学科教学的方法。如活动过程有“创设情境,提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在教室里展开各种活动——总结评价——活动延伸”,学生活动空间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时空。

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学科化,谨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方法被传统学习方式同化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要解决上述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误区,建议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第一,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从课程性质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经验性、综合性、实践性、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与直接经验的获得、学习主题是生成的、教学时空是开放的、学习方式主要以实践性学习为主、课堂资源具有 “非预设性”、教师主要是“导”、实施目的更多的是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学科课程强调本学科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教学时空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间接经验的获得、有预设性教材资源、教师主要是“教”、教学目的更多的是各个学生的同步发展。第二,正确对待和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包不同于学科教材,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在目前教师课程意识不是很强,教学工作繁忙和教学压力过重情况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初期,其资源包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为教师指导提供指导手册;为学生活动提供背景材料;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专家都不倡导统编的教科书或是教材。华师大张华教授说:“泛起的程序化的具有学科性质的所谓‘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将消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并带来其他负面效应。”因此,笔者认为在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问题上建议广大教师要灵活使用,不能象对待学科教材那样使用资源包。第三,突破课堂教学时空,积极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因此要对课堂教学空间和教材加以拓展,要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采用活动方案设计、资料搜集、调查研究、参观、考察、访问、实验与测量、制作、演示、表演、总结、合作交流、答辩与反思、社会宣传、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等多样化学习方式。

五、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任务集中在少数几名教师身上,导致课程指导教师专职化和具体指导宽泛化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配备和指导教师具体指导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误区:(1)、在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配备上,学校指定少数几个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任务集中在少数几名教师身上。(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指导上,指导教师没有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教师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专题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指引;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如目前在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指导行为往往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忽略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等等

要解决上述误区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第一,采取“教师小队”的形式构成教师指导组,并鼓励学校的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机构官员等方面的人士,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因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需要大量的教师或其他有关人员参与,能够教学、指导综合类课程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第二,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这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研究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有效指导策略是目前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本人认为,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建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增强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设计和制定活动主题的实施方案的同时,因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设计教师指导方案。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指导、学生评价方案等。(2)、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中渗透必要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活动奠定必要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是要求学生去“调查”、“访谈”、“搜集资料”,而不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3)、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常规。这些常规包括: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指导行为、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行为、总结交流阶段教师指导行为;认知基础与方法论指导;校内室内活动指导行为、校外活动指导行为等。(4)、构成方法论指导系列。要着重围绕如何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法论的指导要把专题讲座和方法实践结合起来,方法论的指导不能陷入知识的系统讲授的局限。

总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初期,肯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克服上述多方面的误区问题,采取多种有效对策和措施,就一定能把新课程改革的这一难点真正变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