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市南教改实验区工作计划
2004年市南教改实验区的各项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国教育学会关于教改实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在教育学会立项的《基础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探索性研究》这项区域性课题为统领,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继续进行制度创新和课程改革,推动市南基础教育再上新台阶。在2003年教改实验区进行了总课题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本年度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 在不断强化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
在本年度的现代化理论与政策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中,2004年的具体目标是:为教体局提供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的内容,为我区制定各种教育制度和政策提供素材;为我区教体局出台的各种制度寻找政策依据。具体措施是: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在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民整体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作为教改实验区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要通过时事宣讲、专家报告、校长论坛等多种形式,从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基础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教育改革的方向。
2、用教育现代化观念引导全区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与时俱进的观念
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多一把尺子就多出一分人才”的评价理念。另外,我们还要发挥观念先行的引领作用,即作为一项区域性发展项目,我们不仅在教育制度创新、干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和学校教育教学等教育内部各层面中体现新的教育观念,还要用请教育专家给非教育领域的领导干部作报告等形式传播现代化的观念,引导全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将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诚信、服务、合作、多赢的意识渗透于教育领域之中,强化全区与时俱进的观念。
二、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
体制改革子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是:继续探索学校、幼儿园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干部体制改革,本着“实事求是、稳妥深入”的原则,力争本年度在体制、干部改革中有新的突破。
1、继续认真做好“同级督政”工作。
协助区委、区政府与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签订2004年教育目标责任书,落实好教育目标责任制,迎接省政府对我区“省教育示范等级区”的复查。
2、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或集体投资办学(园),利用教育集团化运作模式,完善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实现多元化办学。坚持“布局合理,稳妥发展”的原则,再创办一所改制学校。实行幼儿园园长承办制的试点。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园)行为,不断提高办学(园)水平,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办出特色,建成名校。
3、巩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干部制度改革成果
健全校长考核制度,副校长竞争上岗,做好试用期满干部的考察、评议工作,加大干部交流力度。
4、拓宽特殊教育发展渠道
继续探索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的延伸,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继续实行“随班就读”,同时要进一步做好送教上门的试点工作;抓好职业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切实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落实城乡校(园)结对帮扶制度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的精神,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示范幼儿园与农村学校(园)签订3-5年结对帮扶协议,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学研讨活动等形式,对农村学(园)校进行实质性帮扶,促使双方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
三、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本年度课程改革子课题组的具体任务是: 建立和完善适应课改需求的研究、指导制度,建立专项课题研究的指导机制,保证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争取在校本课程、学习方式、学业评价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措施是:
1、做好课题的阶段实施和评估工作
今年是我区实施“十五”课题《市南区基础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探索性研究》的关键一年,各学校、各部门要深入开展各项研究,为2005年结题做好充分准备。成立课题专项研究小组,深入学校调研指导,开展课题研究。召开全区2——3所学校课题结题鉴定会,推广典型经验,召开第三届课改研讨会。进一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开办教科研高级培训班,进行高级实验教师资格认证工作,建成梯队式的科研实验教师队伍。
2、继续做好课改实验区工作
一是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学科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全区范围内继续推广杨屹情趣教学法,直到学校开展学科专题性研究活动。力争本年度2—3所学校争创省、市级教学示范学校。
二是在课改中重建教研文化。调整和改进教学研究机制,完善课题管理制度及校本教研制度,实现教研立体化、教研内容全面化。倡导教研员做研究中的首席,建立教研员成长实验基地,试行教研员上课制。继续加强“兼职教研员”队伍建设,整合教研力量,提高骨干教师综合素质,有效带动校本教研。实行区级教研项目竞标制,搭建展示校本教研成果的舞台,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将评选各学科教学能手。
三是加强课程建设。主动开发和建设富有特色、多样化、系列化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学习空间的拓展提供有利条件。将在全区小学中进行性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校(园)本课程研究,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课程,以综合的思路呈现课程,以活动的形式组织课程,以发展的目标评价课程,以弹性的指导管理课程。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年度教育教育子课题组的具体任务是:建立适应现代化教师教育发展的多种形式的教师教育模式,建立校本培训的评估机制、完善“三型”教师的评估机制。具体措施是:
(一)、强化师德建设,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创市南教育品牌”为主题,开展系列师德教育活动。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年内将表彰市南区教育服务名牌,评选优秀师徒。
(二)、改革教师培训方式,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深化全员培训
深入开展校(园)本培训,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构建专业化的适应课改需求的教师队伍,探索“全员化、全程化、团队化、个性化”的校(园)本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年内评选区、市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年内制定校本培训评估标准。继续开设培训超市,推广菜单式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初步试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市南区教师发展培训基地。
2、加强骨干教师培训
落实“名师义教工程”。建立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发挥优质资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努力实现优秀教育人才资源共享,促进市南教育的均衡发展。年内召开“市南区名师义教工程春蚕行动现场会”,定期组织“名师热线答疑”活动。
(三)、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工作,进一步激活教育内部活力
做好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教师资格条例》,面向社会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制定市南区“三型”教师管理规定,探索适应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事业发展、有利骨干教师成才成长的教师流动机制,建立市南区优秀教师的流动激励机制,采用学校(幼儿园)之间跨校(园)聘任和兼课等交流方式,实现优秀人才资源共享。鼓励教师进修国民教育、专业对口的高层次学历,力争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0%,幼儿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到75%。
五、 强化教育管理,增强办学活力
本年度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初步建立适合本地区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国家、地方、校(园)课程管理制度,初步形成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办学(园)特色及多元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效能。
1、坚持依法治教,实现管理规范化
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规范各类学校(园)的管理行为、教学行为、育人行为。 2-3所学校争创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对已获得该称号的学校实施动态管理。4-5所学校争创青岛市依法治教示范学校。迎接“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评审、复评。
2、实施校本管理,实现管理自主化
倡导“校本管理”理念,建立有利于学校(园)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解决学校(园)问题、促进学校(园)发展。强化人本意识,重视学校自主发展的自我评价,在师资队伍管理中体现尊重,在学生管理中体现服务,在课程管理中凸现个性,在校园建设管理中体现人文精神,上半年召开区校本管理研讨会。改进素质教育年终考核方式,完善对学校(园)的评价。
3、加强特色建设,实现管理个性化
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南区学校特色化创建工作实施意见》,选准优势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措施,以学校特色化建设为切入点,突出学校的发展优势,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整体水平。今年将表彰一批学校特色建设成绩突出的学校。
4、学生德育
贯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诚信教育,结合青岛城市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六、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本年度信息技术教育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的共享,重点开展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研究。具体措施是:
1、深化现代化教育信息装备的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的研究,提高我区现代化教育水平
进一步优化现代化教育信息装备的基础建设,力争实现教师人手一机;加强市南教育信息网平台建设,尤其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加强校园网及学校网站建设,提高使用率;实现学校图书馆网络化管理;发挥网络优势,研究教研活动的新形式,进行网上教研活动的探索与研究。努力提高学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水平,年底举行“幼儿园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
2、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继续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管理,逐步推广网络教学。召开区级研讨会,开展计算机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
3、加强信息技术的普及工作,提高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
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举办网管员培训班、骨干教师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学具使用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举办网页制作评选活动,开展学具使用优质课评选活动。
七、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创建学习型社区
本年度社区教育子课题研究组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初步完成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考核.制定并落实《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实施方案》,精心打造市南社区教育品牌,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具体措施是:
1、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和社区学院的建设
精心策划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的硬件、软件建设,充分发挥其管理、指导、调控、督查、服务、保障作用。年内重点建设14个社区早期教育中心,进一步加强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下半年召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研讨会,提高家长的养育水平。
2、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完善社区教育专兼职队伍,做到持证上岗,重点做好0-3岁养育指导者队伍及学前社区教育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充分支持社区义工、家长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的作用搭建各种舞台,优化管理队伍。
3、社区教育特色工程建设
以迎奥运为契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精心培育市南社区教育特色,通过特色基地、特色队伍、特色活动的创建,形成开放互动、资源共享的社区教育新格局。
4、学习型组织建设
培植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在完善学习型家庭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实施考评细则,并组织认定。
5、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做好社区管理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实现社区管理工作者持证上岗;做好社区居民学习培训,建立居民终身学习卡制度,规范市民文明学校和社区教学班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
开放社区中的各种教育基地,合理整合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市南社区阳光图书馆”的建设,使其成为居民学习的新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