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696500
在线人数: 3929

《惊弓之鸟》教材理解及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04-10-24阅读次数:2832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古代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只拉一下弓,就使这只大雁惊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从中反映出更赢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后来人们用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前五个自然段先讲更赢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后三个自然段接着讲述了更赢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为了使故事吸引人,课文采用了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写法,用魏王来衬托更羸,表现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全文环环相扣、说理清晰,逻辑性强,成为这篇课文的特点。

文章的前五自然段首先便交代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较为具体地讲到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文中所述,更赢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便断言他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人会信。难怪魏王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认为是自己听错了,但随之而来的情形便足以印证了令魏王难以置信的话。更赢并不取箭,这句话原本毋需用一个字也能讲通,但通过一个字,却很好地强调了不取箭的事实。但闻的一声弦响,只见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同样是一个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读文至此,我们定会拍案叫绝。

文章的后三个自然段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尤以更赢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为重。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实着实令魏王大吃一惊,由前面的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怀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问句到! “真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惊讶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惊叹句便很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课文并未就此点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惊叹之余,写到了更羸令魏王觉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话: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只受过箭伤的鸟。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更羸话前的提示词语笑笑两字可不简单,因为这笑中包含着更羸对眼前事实的最清晰的认识。然而这其中的玄机却是我们和魏王所不知道的。这话语连同这话语前不可思议的神情对刚亲眼目睹完让人不可想象的只弯弓取鸟场面的魏王来说,当然更是觉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吗?“你怎么知道的?”魏王的疑问也是我们读到这里的疑问,当把这些不可思议的疑问推向高潮的当口,让更羸用诸语道破天机,应当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笔。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课文重点,写更羸分析大雁掉下来的原因。本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是讲他看到大雁飞得慢,听到它叫声悲惨,说明他善于观察,会发现问题;第二句讲他善于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判断,分析:从“飞的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的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的强调了“飞的慢”和“叫的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赢由所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的出的结论。

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小至更赢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致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不仅反映出更赢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练习读懂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二是学习把看到、听到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形成认真读文、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同时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通过加重关键词语气的朗读来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具备这些能力,学生在本节课具体学习中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更赢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做的,又可以通过分角色感情朗读加深对句意、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认真读文、勤观察、善思考习惯培养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的课标要求,努力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运用。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更赢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做的,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能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3、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养成认真读文、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拟定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五、教学建议:

1)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学习本文,引领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

2)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3)教学设计:

之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哪些成语故事?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   学生自渎、自主识字

2、   交流识字,突破识字重点、射、惑、孤、命)

3、   指名读课文,其他思考:故事的内容是什么?

三、学习射落大雁的部分(1-5自然段)

1、   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什么?  

2、学习第一自然段。

在让学生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时,引导学生从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般且仅此而已,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晓,以至下文说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猎,这样一步步地获得明确的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理解第三句,提出这只大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一只慢慢等词语认识事物的表象。大雁喜群飞而徙,一只说明它掉队了或是有其它意外情况。慢慢是说飞得慢而吃力。教师可以通过指名朗读加深对句意的认识,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重点读好上面提到的一些词语。
3
、学习2-5自然段的学习。建议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魏王说话的语气,通过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更羸对魏王所说的话让人感到奇怪。因为这是从来也未曾听说过的。你有这样的本事?”让学生体会魏王言语中对更赢有神奇般的本领感到极其怀疑。在学生对魏王的这种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来朗读,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指导朗读,要学生注意其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这样表达。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也只有一个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看这一个句子中讲了几层意思,引导学生从前后联系中发现其中的两层意思:弦响、雁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自然段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是这样安排的,引导学生思考: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中不用也能讲通顺,现在用上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是加强语气,强调更赢不取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从容自若,成竹在胸。

而后出示字幕:“……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用红笔在其中两个上加点,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在不同的句子里,有着不同的意思。直往上飞是说大雁听到弦响一个劲儿往上飞,飞得急;直掉下来是说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这样,教师在学生还理解不深的关键词语上,画龙点睛地做些指点,启发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懂得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在此节有更深入的体会后,让学生通过加重关键词语气的朗读来更好地体验这种感受。在学生朗读后,出示能直观反映这段内容的课文插图的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更赢的动作,更赢和魏王的不同神态。采用这种直观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习道出原因的部分(6-8自然段):

1、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采用抓重点段辅以练习,讲练结合的方法。安排几组练习突破重、难点,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部分课文,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段是重要的?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更赢所说的原因,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而且对话人的表情较为丰富,因此在初步感知内容后,要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惊的句子与第一部分中对更赢的话表示怀疑的句子作比较,以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进而体会更赢的话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为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在逐步对内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时,再用感情朗读来表达,并加以评议,从而沟通了从认识到理解的桥梁,也为更好地揭示中心段落打下基础。
  2、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这一自然段内容的投影字幕,指名朗读这段话,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在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学生判断这其中那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第一句讲他看到和听到的现象,第二句还是说现象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部分,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注意到这两个并列关系句式的句子结构,因为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现象的分析,侧重交代的则是原因,于是在这里,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可出示字幕投影片)“大雁飞得慢,因( );叫得悲惨,因为( ),让学生当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然后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仍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 )掉了下来,因为( )。使学生能模仿前面学过的句式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两组相同的关联词…………”结合更羸前面的分析,即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不用箭只拉弓便可使大雁掉下来这一严密的推理过程。  

3、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要求学生根据板书回答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更赢只拉一下弓,大雁就掉下来了?”通过这个说话练习,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的思维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揭示惊弓之乌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2、练习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六、附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惊弓之鸟

           慢慢飞来   受过箭伤还在作痛   一声弦响   嘣的一声
                           拼命高飞   直往上飞
          一只大雁   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伤口裂开   拍两下翅膀
          边飞边鸣              掉了下来   直掉下来
          (观察)   (分析)       (推理)   (实情)

 

之二:

介绍我在“小学青年教师”中读到的一个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为单位的块状教学设计

(一)      尽情地

本节对话较多,所以教师建议以读为主,花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读。

1、和学生商量,我们该怎么读才能读得过瘾,读得开心。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自个儿美读,有的说分角色读,有的说表演读等等。

2、这时候,不失时机地向他们郑重推荐一种新的表演读的方式——“双簧一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人对口形并配合以动作神态。学生听了之后,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这时提醒他们:不管选用哪一种方式来读,都先要自己试一试,练一练,体会一下。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难读,感情最难把握。我觉得这个问题具有一箭双雕之妙,既集中力量突破了朗读难点,又使学生在陈述理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3、接着,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伙伴,自由选择朗读方式。练习过程愉快而又紧张,因此,汇报表演时高潮迭起。最后,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读,师生双方都很投入,在朗读中获得了一种愉悦和满足。

(二)      尽情地

1、这位教师通过一则想像性报道,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当中。这则报道是这样的:本报讯昨日一大雁飞经魏国,魏国著名射手更羸(人类)竟不用箭就将我们的同胞活活死。据目击者讲,当时,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大雁就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由此看来,更羸是具有魔法之人,杀雁凶手必更羸无疑。据悉,死者的母亲已准备上诉,状告更羸伤害野生动物。至于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
                                             

学生看了之后异常兴奋。生活中的真实状况是,看了报纸之后,总会很自然地随便聊几句,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意见。因此这位教师对学生说:你们看了这则报道之后,有什么想法,就大胆说出来。大多数学生认为这则报道失实,更羸并没有魔法,那只大雁也不是被射下来的,而是被弦声吓下来的。于是老师顺势表示疑问:那你怎么解释当时目击者所看到的景象呢?也就是说,大雁听到嘣一声响后,为什么会从空中直掉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得很起劲,有的说得条理清楚,有的说得逻辑混乱。因此,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为了规范他们的,教师出示了一段话对他们进行引导:大雁之所以从空中直掉下来,是因为____。大雁的伤口之所以裂开来,是因为_____)。大雁之所以扑着翅膀忙往上飞,是因为______。大雁之所以听到嘣的一声响后心里害怕,是因为_____学生在这种有所帮助的中或多或少领会了关联词在表意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
、接着,教师请学生以律师的身份为更羸进行辩护。先小组讨论,再分组辩护。学生立即投入到老师设定的角色中,为更羸辩护起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大雁的死不能完全归罪于更羸,大雁的死跟以前射伤大雁的猎人有关,跟它的同伴有关,跟魏国大王有关,跟自己的心理素质有关……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他们纷纷回到课文当中寻找依据,整场辩论有理有据,精彩纷呈。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在充分扩散的时候得到适当的聚合,教师又问学生:你觉得到底是谁害死了大雁﹖这个问题掀起了课堂中第二次辩论高潮。
(三)尽情地

学生的思维在辩论阶段完全被激活了,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以记者小雁的身份来写一则追踪报道。没有提什么要求来限制他们,惟一的说明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从最后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在原先辩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这则追踪报道写得很精彩,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写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