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六 有趣的游戏
——图形与位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知道前后、上下、左右方位的意义和相对性。
2、在现实情境中,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
3、借助具体实物观察,学会从前面、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二)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体验方位,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在判断不同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三)解决问题目标:
1、在他人的帮助下,能按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来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1、对周围环境中和位置有关的信息产生兴趣。
2、养成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1)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前一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在相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强体验。
三、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是以前几何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新课标所强化的“空间与图形”学习内容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 是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和身边常遇到的一些现象,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有关方位和视图的初步知识。
2、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重视亲身体验。
五、情境图的解读。
本单元设置两个情境图,共同完成图形与位置方面的教学任务。
1、信息窗解读:
信息窗1——猜一猜
课本68页,这是第一个信息窗,老师们知道,爱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本情境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借助学生熟悉的小朋友“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为画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情境图中的信息及问题。整个情境图分为左右两幅,左图指左眼引起“那边是左”问题的讨论;右图指右耳引起“那边是右”问题的讨论。
情境图的立意。立意有两个:一是将游戏引入数学课堂,引导教师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二是由活动引向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由情境而引发讨论。
信息窗2——小小摄影家
照片对学生来说最熟悉不过,从百天照,周岁照到每年的生日照,
艺术照,风景照等。从不同的角度可拍摄出不同效果的照片,与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之间的相似性,构成了本情境图的整体创意,这看似简单的教材,其实凝聚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本情境图利用几个小朋友一起看照片的现实情境,引起学生对汽车和小兔拍摄位置的讨论,开展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知识的学习。
情境图中的信息。同信息窗1一样,该图也分左右两幅,第一幅图中小男孩举的是两张拍摄的小汽车照片,左面的一张是从小汽车的上面拍到的,右面的一张是从小汽车的侧面拍摄的。第2幅图中的小男孩举的是两张小兔照片,左面的一张是从侧面拍的,右面的一张是从后面拍的。
2、情境图中的问题。
图中的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就是让大家辨认所拍摄的照片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但问题的启动方式与以前不同,问题由出示照片的同学本人提出。
3、例题的解读。
本单元设置了三个例题,两个红点,一个绿点问题。
(1)例题1,那边是左?那边是右呢?
判断左右方位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为此,经验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写字、走路是孩子每天都做,再熟悉不过的了。教材就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里的情境图和例题与别的内容不一样,是一个来回趟。即由图引出左右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经验知道左与右——再回到图中做游戏体验左右——最后再通过列举其他事例深化对左右的认识。
教学的策略:
教学中可先让学生举举左手、举举右手,了解学生对左右方位的已有经验,以此为基础布置游戏。开展游戏时,可先向学生说明和演示游戏的规则,然后组织二人结伴做游戏。注意要给学生留出较充分的做游戏的时间,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待学生有了较充分的体验后,启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例题2,我是从哪个位置拍的?
解决的是如何辨认从上面和侧面观察物体的形状。教学时可按以下几步进行:
(1)由图切入产生疑问。观察后发问:照片上拍摄的是什么?是同一辆小汽车吗?同一辆小汽车为什么会拍出不同的照片呢?由此引出教材中“我是从哪个位置拍的?”等问题,进入对新知的探索。
(2)充分利用经验进行学习。现在的孩子大多都见过或做过小汽车,对汽车的各个面都很熟悉,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平日生活经验说一说两张照片分别是从小汽车的哪个位置拍到的,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要在交流中质疑,在质疑中学会。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时,教师可告知较为规范的表达方法;当学生感到困难时,可出示玩具模型帮助学生观察、验证。
3、例题3,即课本中的绿点问题,解决的是如何辨认从侧面和后面观察物体形状。教学方式类同例2 ,这里不再重复。
四、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因为学生在家庭、在学校、在商店……多种场合都接触过辨认上
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分辨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这些事情,只
是没把这部分内容作为课本知识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
的素材外,还可以设计多种情景,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本课的内
容。这样做,可使学生感到更亲切、有兴趣,乐于参与活动;另一方
面可以扩大学习的空间,便于学生联想和交流。
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单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现实活动,使其身临其境,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用亲身体验唤起对经验的联想,从而学会本课有关内容。
3、 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逐步巩固。
有关方位和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初步知识是现实经验的模型化,处处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另外,此类知识很难通过几节课,几个例子,一下子学会,只有通过不断地辨认,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变为得心应手的知识。为此,教师除重视课堂中的体验学习外,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应用,学生能经常用简单的方位知识和辨认物体形状的知识解释和描述一些周围的事物,在应用中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才能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七 小小运动会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一、 本单元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能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3、能正确地口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4、结合现实素材,能进行初步的估算。
(二) 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过程,初步形成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2、通过算法多样化体会优化思想。
3、在整理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
4、在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5、通过回顾整理,初步形成整理知识的能力。
(三) 解决问题目标
1、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3、探求在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其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感受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乐趣。
3、养成书写认真、整洁的好习惯。
二、对本单元教材的整体认识
1. 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3)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2. 知识基础及教材地位。
(1)知识基础:
一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是20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
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部分知识学习得好坏,将对今后继续学习口算和笔算产生直接的影响。
3.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由于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单元中反映了教材的诸多特点。
(1)情境串是本单元的最大特点。
老师们知道情境串引出问题串是青岛版教材的最大亮点,这一点现已被其他版本教材学习和效仿,而本单元素材的选取成为这一亮点的强大支撑点。从运动会“报名”——“为运动员领饮料”——“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领奖”。这一事情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相当于对校园运动会作了一次全程跟踪报道。
(2)知识的从新整合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了较大空间。
本单元在知识的编排上不再采取传统的编排方式,加法不再分9加几、8加几------4、3、2加几,即大数加小数,小数加大数;减法中也不再分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4、3、2,即先减大数,再减小数等琐碎的知识点,而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只安排了9+6、6+9和16-9、11-3四个典型例题,其余的内容全安排在自主练习中,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
(3) 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把刚刚学习的新知识马上投入到下一个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中去,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是本单元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如:由解决“报名”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学习加法知识之后,接着解决“领饮料”情境中提出的加法问题;由解决“投沙包比赛”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学习20以内退为减法,接着运用所学减法知识解决“跑步比赛”情境中的减法问题
(4) 回顾整理的创意别出心裁。
88——89页的回顾整理曲径通幽,就像一个营地,当初的创意取名为 “数学大本营”,意思是说整个单元的内容学完之后汇聚到这里,在这里碰撞,在这里提升。
三、情境图的解读
1、 信息窗1。
教材第72页的信息窗1表现的是一个班级的同学在报名参加运动会的情境,黑板上“运动会报名”的题字点明了主体。通过提出“需要写多少个号码”的问题,引出对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探索,这幅情境图的特点是:
(1)对话的生活化。
图中的对话框全部是生活语言,没有明显的数学内容。如:我们参加赛跑,我们头沙包,需要多少号码布。
(2)信息的隐形化。
图中的信息都隐含在对话的背后,需要观察后才能发现,如:赛跑的人数有9个(而且是6男3女);投沙包的人数有6个(2男4 女);台下的小朋友有7个;黑板上的花左边有8朵,右边有5朵;而且盛开的是6朵,没开的是7朵。
(3)问题的启动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本图是教师提出 “需要写多少个号码?”,这与以往的情境图不同,但对本图来说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号码布的准备是教师而非学生所关心的问题。 如果硬让学生提反而不真实。
2、 信息窗2。
这幅图呈现了运动会操场一角给各竞赛小组“分发饮料”的情境。通过发饮料与领饮料同学间的对话架起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本情境图的特点与功能:
(1)情境图由整页压缩为半页,标志着本节的内容与第一节比处于从属地位。
(2)本节的主要功能是在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和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信息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信息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里的现实性指“领饮料”里也有数学问题,多样性指:饮料品种不一样,饮料数量不一样,男女生人数不一样,这些信息之间都可进行加法计算,为学生提问题提供了条件。
3、 信息窗3。
这又是一个全页图,同时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本图表现的是小朋友正在进行“投沙包比赛”的情境,通过一名同学提出“谁赢了”的问题,引起对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口算方法的学习活动。
(1)情景图中的信息。
图中有3个小朋友正在进行投沙包比赛,还有记录员、记时员等。投沙包比赛的时间是2分钟。其中,1号运动员投了16个沙包,9个没投中;2号运动员投了11个,盆外有3个意味着3个没投中;3号运动员投了12个6个没投中。
(2)情境图中的问题。
与信息窗1不同的是,这次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其问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问题的必要性极强,生活味很浓,有呼之欲出之感,投沙包比赛必然涉及一个谁赢了的问题。二是问题只是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并不与计算发生直接关系,解决问题时要将“谁赢了”分解到每个同学身上。
4、 信息窗4。
本图描绘了13名小朋友正准备参加赛跑比赛的情境。其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13名运动员分2组进行比赛,只有8条跑道。通过解决裁判员提出的问题: “怎样分组呢?”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其教材地位、信息的呈现与信息窗2相同,在这里不重复了。
5、 信息窗5。
对于本情境图我想多说几句,老师们可能也注意到了,与前面的情境图相比,本情境图具有如下的特点:
(1)情境图的特点。
l 版面上由信息窗4的半页图升格为整页图。
l 情境图里既没有显性问题,也没有隐形问题,因而卡通问号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而不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l 情境图后面没有你说我讲,即没有例题。
l 情境图里的信息既可以用加法做,也可以用减法做。
(2)情境图的意图。
该信息窗主要是通过图中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在第2和第4个信息窗中分别学习了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所以这里就不再设“你说我讲”探索活动。也就是说本信息窗实际上是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即具有巩固功能,同时还具有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
(3)情境图中的信息。
本情境图描绘的是“运动会发奖、成绩公布”的情形。领奖处给出了原有各种奖品的数量:有13本练习本,18枝铅笔,11个笔袋。观察后可知道现有奖品的数量:8本练习本、9枝铅笔、3个笔袋。 “成绩公告”栏里以统计表的形式给出了一年级三个班男、女同学的得分情况。两组信息分别适用于加法和减法做。
6、 回顾整理。
教材的编排采取“营地式”的方式呈现。使全单元的内容相聚于“大本营”内,通过各个营区设计的不同活动,完成对整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大本营”共分为六个营区,以不同颜色的小旗为营区的标志。蓝、红营区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绿、深蓝营区复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黄、绿、深蓝营区分别对加减算式进行分类整理,为红、紫营区填写加法表和减法表作好了准备。
四、例题的解读。
与原教材比,本单元的例题数明显减少,共设置了7个例题,其
中5个红点,2个绿点。
1、例题1。需要多少个号码?
(1) 例题的功能。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例题,也是最为重要的例题之一。本例题的主要功能就是全力打造20以内数的口算方法。
(2)例题的呈现。
例题以一个生活性的问题“需要多少个号码布?”为切入点,然后将其转化为“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就知道了”这一数学问题,根据这一数学问题列式为:9+6,最后合作探索9+6的各种口算方法。
(3)例题的教学。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找准切入点,实现一个转化。以“需要多少个号码布”为切入点进行讨论,将其转化为:要想知道需要多少个号码布,必须知道有多少个运动员。因为一个运动员需要一个号码布,有几个运动员自然需要几个号码布;
第二,渗透加的意义,列出加法算式。根据“一共有多少运动员”这一问题,让学生回到图中寻找信息,渗透:要求一共有多少运动员,应将赛跑的和跑步的人数和起来,用加法做;
第三,合作探索9+6的口算方法,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这是本例题的重点部分,这里务必体现学习的个性化,最终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第四,用教材而不唯教材,为教与学留有较大的空间。尽管教材列举了数一数、把9看成10多加再减、凑十三种方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未必会用这三种方法,可能会有其他的方法,至于学生用那种方法,那完全由他自己决定,只要学生提出的算法有道理,都应给予肯定。教师不必要求学生统一使用“凑十法”计算,更不要将课本的算法强加于学生。
2、例题2,教学6+9。
(1) 例题的分析。
本例题解决的任务是探索6+9的口算方法。这里之所以用红点,是因为本例题代表了 20以内进为加法中小数加大数的情况,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又因为前面学习了数数、凑十等口算方法,所一教材做了简化处理。
(2) 教学的策略。
除采取与解决前面问题相同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得出把6凑成十,6+4=10,10+5=15外,重点启发学生联系9+6=15,推想出6+9=15。
3、例题3,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人?
(1) 例题的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从新整合,例题明显减少,本例题代表的是8加几的计算方法,由于前面例1、例2已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作了全面的学习,这里只是拓展应用,所以用绿点,而且只给出了框图,没有探索部分。
(2) 教学策略。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数出参加两项比赛的运动员中男女生各多少人,列出算式8+7或7+8,再引导学生运用上面学习的方法进行口算。最后,在“小企鹅”的话中填上数——回答问题,以结束对需要写多少个号码的问题的讨论。
4、例题4,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
(1) 例题的分析。
这里虽然是个红点,是对本情境图中的显性问题而言的,实际上新的知识点并不多,只是应用前面学习的进为加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教材并没有编写探索的部分,只是一个框图。
(2) 教学的策略。
教学时,要通过研究书中提出的“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为引线,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二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三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等等,为系统解决问题做准备。其列式和计算,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想法和算法。
5、例题5,一共要多少瓶矿泉水?
这是进为加法教学的最后一个例题,教学时首先明确要解决“一共要多少瓶矿泉水?”要先弄清哪些组要矿泉水,各要了多少,根据有关条件,再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要使学生受到启发,进而解决一共有多少瓶雪碧?一共有多少瓶可乐等问题。
注:76页的红点与绿点的看似简单,但有其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的巩固与应用,也是对20以内进为加法学习的扩展和完善。
6、例题6,谁赢了?
(1)例题的分析。
这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个例题,也是本单元的重点例题,其地位和作用等同于例1。老师们将80页与73页对照一下,便可发现例题6相当于课本73页的三个例题。
(2)教学的策略。教学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可组织学生实际开展投沙包活动,经历活动过程,采集真实信息。
第二,实现一个转化,做好例题的分解。“谁赢了”是一个笼统的问题,要将“谁赢了”这一生活问题转化为“算一算每人投中几个就知道了”这一数学问题,分解到每个运动员身上。
第三,注重渗透减法的意义,依据意义列出减法算式。要让学生理解从投掷的总数里去掉没投中的数,剩下的就是投中的数,要用减法做。
第四,三个分例题各有侧重,具体算法的探究活动类同于进位加法。
最后,通过比较三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回答“谁赢了”的问题,从而完成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方法的学习。
7、例题7,怎么分组呢?
(1) 例题的分析。
从退位减法的角度讲,本例题没有更多的新内容,只是应用前面学习的新知识在这里解决问题,是教材“把解决问题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相结合”特点的很好落实。但老师们要注意本例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由于第一组人数不同,分组的情况就不同,体现了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开放性。
(2) 教学的策略。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图,让学生体会情境图中所包含的信息,也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实地体验赛跑分组的过程,了解分组的策略,明确必须先确定第一组的人数,从而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对于计算应让学生解释是怎样算出来的。
8、情境图5的教学。
本情境图虽然没有例题,但并不等于说不占课时不再教学,相反,应该投入更大的精力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只是方式方法不同。
(1)侧重发现信息,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当问题解决后,广泛交流,让学生解释应用了前面所学得什么知识。
9、回顾整理的教学。
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形式,可以把回顾整理上成一次数学活动课。
(2)弄清每板块的意思,引导学生按营区、分板块进行活动。
(3)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回顾整理,使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做好指导和帮助。
(4)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更多的使用我会算、我会看、我发现等自信性语言。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16课时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八 我又换牙了
——统计
一、 本单元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
2、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并能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 数学思考目标
1、在教师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统计。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初步形成统计的观念。
(三) 解决问题目标
1、能与同伴合作进行简单的统计,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2、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 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统计过程中,感受生活里需要统计,产生统计的兴趣。
二、对单元教材的整体认识
1.《数学课程标准》与统计。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前只是在小学高年级才编排少量的统计内容,新《课程标准》在低、中、高三段都安排了大量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青岛版教材在这方面做到了两个加强:一是年级加强,从一年级就有统计的内容,二是领域加强,除专设单元进行教学外,在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实践活动领域都渗透了统计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是在前面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统计知识,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非常重要。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切实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为今后学习有关统计知识作准备。
3.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二是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4.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单元的突出特点有两个:一是素材的选取突出现实性。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值换牙期,这是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是学生和家长很关心的事情,这样的素材一下将很陌生的统计与极现实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消除了距离感,同时也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二是强调学生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尽管是第一次学统计,但素材的现实性决定了统计的必要性,收集、整理、拼摆图表、发现问题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信息窗的解读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该信息窗呈现的是许多小朋友在小组内统计换牙的情境。本素材集现实性、童趣性、必要性于一身。图中的四个信息框设计得非常巧妙,老师们打开94页看课本,“我换了4颗”是一个同学自报自己的换牙颗数;“我换了2颗牙了,你们呢”除自报外又起到了发问的作用,其他同学受其启发,自然会纷纷报出自己换牙的颗数;针对大家各不相同的换牙情况,第三个信息“换3颗牙的有多少人?”一语双关,一是揭示了统计的必要性,这么多的人换了这么多的牙,到底换几颗牙的人最多?必须进行统计一下;二是完成了显性问题的提出,为后面的合作探索指明了方向。
四、例题的解读
本单元只设置了一个例题,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用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例题的编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问题的切入,引出统计的必要性;第二是学习用象形统计图(包括横式的和竖式的)整理数据;第三是用统计表整理;第四是分析统计图表发现规律。教学时可开展以下活动:
(1)以“换牙”为话题切入。教学中,老师们不要让学生静止的看课本中的信息,应以小朋友的换牙为话题切入本课,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换牙情况,引出换3颗(或几颗)牙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
(2)问题引出统计的必要性。可以向学生发问:怎样才能知道“换3课牙的有多少人呢”?从而引出我们必须整理一下才能知道,从而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3)在整理中指导,在交流中规范。整理时,可以放给小组自己去摸索研究,对学生初始状态的统计情况,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并在讨论交流中加以完善,使其逐步贴近规范的数据整理方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参看课本。
(4)分析统计图表。在学生整理出数据后,要引导学生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在分析统计图和统计表数据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作出判断。
五、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1、本实践活动的内容。
“大蒜”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必需品,不同地域种植的大蒜瓣数不一样,即便是同一地方种植的大蒜瓣数也不一样多,到底我们所熟悉的大蒜有几瓣的多呢,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因此本活动内容便锁定为:统计大蒜的瓣数。教材安排了两幅学生活动图、一个空白统计表、一个卡通问号。借助统计大蒜瓣数的系列活动,初步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事物的过程。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大蒜有几瓣”是本册的第二个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既是对统计初步知识的巩固,也是本册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经历和感受统计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境图的分析
第一幅图。是表达学生分工协作,对大蒜开展剥瓣活动,因为要知道有几瓣必须拨开看。
第二幅图。是通过学生剥蒜和对话,积累数据,发现大蒜的瓣数不一样,产生诸如大蒜有几瓣?几瓣的多一些等问题的探究欲望,即统计的必要性。
空白统计表。是让学生知道每个人所剥的大蒜头数和瓣数是散乱的,无规律的,必须对小组的数据和全班的数据进行分步的、系统的分类整理,才能找出规律。同时,透过填空白统计表,渗透归纳推理的思想。
最后的卡通问号。是引导学生对用统计表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应用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发展演绎推理。
教材有意识安排这一系列活动,是想借助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切实感知统计活动的大体过程,初步体验数据统计的价值。
4、活动建议
(1)材料准备。准备的大蒜要有足够的数量,而且应当是一个品种,不然反映不出同一类事物的变化规律。
(2)方法指导。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的同时,每一活动步骤都要做具体指导。如,剥一头蒜记一头的瓣数,不能把头数和瓣数弄混了。
(3)经历研究的全过程。“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雏形,要引导学生经历“制定策略——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规律”的过程。如:确立“大蒜有几瓣”的问题后,要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这一批大蒜的瓣数存在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想出办法,商定活动计划,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教材提供的是一种供学生活动的资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我们使用课本的基本策略。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设计类似的素材,如数一批桔子的瓣数、某一类花瓣数量等,使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更加适合本地儿童的生活实际。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