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812002
在线人数: 14970

三年级数学第8——10单元教材分析

发表时间:2004-11-29阅读次数:289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本次研讨活动我们在网上进行,主要交流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及第十单元《认识分数》,希望老师们能够按照本次研讨的教学建议并结合教参中的教学建议进行备课,也希望老师们能够对我们的研讨活动提出宝贵的意见。本次网上研讨的反馈请在片上研讨时交流。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教材分为两段安排:

1.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由三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能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并能根据视图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数学思考目标:

学生在观察活动中,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目标:

1学生会尝试运用模拟或实际操作等方法去寻找正确的结论。

2)在观察、判断等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学习,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

4、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观察周围物体的过程中能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克服困难,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

会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物体,会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

2、   难点:通过比较、交流,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能根据提供的视图制作物体。

四、教材编排特点:

教材注意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情景中获得直观的感受,形成观察物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1.以熟悉的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本单元教材选择了常见的环境和物品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和交流,获得对空间形式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形成对所观察的物体的空间形式的直觉。

2.注意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安排新内容。二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位看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一个面。本单元对这部分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观察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由三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固然是新的内容,即使是观察一个物体教学要求也有明显提高。

3.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86页例题是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二年级上册教材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是观察一个面的形状,这样的观察是比较简单的,本册则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上面、侧面和前面,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这样的观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三维空间观念。

88页例题是观察由三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这里除了要知道看到的形状不同之外,还要感知物体之间相对的位置关系,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几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相对位置是有变化的,借此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受能力,体会空间形式的丰富与多样。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内容可以分两课时完成。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1课时,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由三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86页例题1,完成87页的“想想做做”。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

1)认识生活中常用的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这类物体的正面、侧面等面已人为约定,不受摆放位置及观察位置的影响,不能随便变换。

8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第12两题中的物体都是这类物体。如冰箱有门的那个面是正面,与正面相邻的是侧面。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同何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

如“想想做做”第3——5题。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般把能直接看到的前面说成正面、左面或右面说成侧面。

2.在观察中体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86页例题中一位教师和一名小女孩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图书箱,教师能同时看到图书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小女孩只能同时看到图书箱的正面和侧面,让学生首次注意两人看到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可以结合“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分组实际观察一下,体会在不同位置看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看到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初步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可分三步来练习:(1)摆好物体的位置(2)看物体说形状(3)选择合适的形状。这也是教学三视图的三个步骤。

第二课时教学88页例题,完成第88——89页的“想想做做”。教学前,把学生的课桌拼成方桌的形状,把学生分组后,坐在方桌的四周,这样有利于他们开展观察活动。教学时分两个阶段来进行:

1.例题教学物体的三视图,分四步来进行:

1)注意摆好观察位置,观察的物体要注意用实物,物体摆好后是不动的。

2)讲清观察的方法。观察正面,观察者要站在物体前面,正对着物体的正面的中部来观察。观察上面,观察者要走到物体前面,低下头看物体的上面,看上面的中部。观察侧面,观察者要走到物体的侧面,视线到侧面的中部。

3)看看说说观察到的形状;

4)选择合适的图形。

2、“试一试”教学根据视图摆出物体,分三步走:

1)分析视图,看看看到的图形有几个小正方体,是几个小正方体拼起来的,左上方有一个小正方体。

2)根据刚才的分析摆出物体

3)观察验证,看一看,摆出的物体是否符合要求。

在观察摆放的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更清楚地明确自己对空间的看法,并有机会了解他人的想法。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教学中,注意选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使教学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使学生的经验系统化。这样处理,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又容易同化新学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认识。

注重开展丰富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观察物体把“看”作为最基本的学习活动。不但要看教材中的画面,还要在现实情境中看物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各个位置上看到的物体的面的形状与物体间的相对位置。看后还要“说”,用数学语言讲述看到的数学内容。在学生交流看的收获时抓住重要内容“议”,如第88页例题,在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在前面看到的应该怎样说?在后面看到的又应该怎样说?还有“悟”。“悟”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谓悟就是在情境中去体验。

 

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统计与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

1、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初步学习了收集、记录、分类整理信息以及用简单的表格或涂颜色的方块表示统计的结果,还在摸彩球、玩转盘、抛圆片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了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具体内容:

1)学会画“正”字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

2)初步体会事件中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时是相等的、有时是不相等的,学会用“经常”、“偶尔”、“机会差不多”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教学“可能性”的时候,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统计方法,把可能性的教学与统计方法密切结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了解和认识条形图(1格表示1个单位),初步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

2、引导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能正确使用“经常”、“偶尔”、“机会差不多”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二)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目标:

在摸球、抛小正方体等活动中,经历分类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用数据描述现象以及判断可能性大小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1.90——91页例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学“等可能性”,即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各种情况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或差不多的)例题的教学线索:

1)安排活动     “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活动器材:口袋里装了红球和黄球,这两种颜色球的个数相等

活动方法:每次摸1个球,摸出以后把球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只能多于摸40次,不能少。 因为摸的次数越多,摸到两种颜色的次数越可能接近。如果摸的次数太少,就不容易显示出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活动规则:“任意摸1个”,学生应该在看不到球的颜色的情境中随意摸;把摸出的球放回口袋后,要用力把口袋抖动儿次,使不同颜色的球在口袋里随意分布。
2预测结果   估计一下,摸的40次里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学生出猜测的结果后,还要说明这样预测的理由?

3)操作验证

 A要指导学生记录。每次摸得什么颜色的球要随时记录,游戏结束后才能统计。学生以前用画"/"的方法记录,现在用画""的方法记录,应该对学生讲讲画""的方法,并让他们体会这种记录的好处。摸了40次以后,分别统计摸到红球、黄球的次数,填入《摸球结果统计表》里。

B组织学生交流。每组学生摸的40次里,一般不会两种颜色的球各20次,会一种颜色的次数稍多一些,另一种颜色的次数稍少一些,个案不容易反映出可能性差不多。只有在各组的交流中,在对众多个案的观察分析中,学生才能体会到两种颜色的次数差不多,机会是相等的。
 
4)分析原因(理解可能性)  统计的结果和你的估计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摸到的红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并找到原因:口袋里装的红球与黄球的个数是相等的。

2.92-93页例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例题教学“可能性有大、有小”。即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有些情况出现的机会多,有些情况出现的机会少。
      
例题仍然让学生玩摸球游戏。口袋里装了3个黄球和1个红球,两种颜色球的个数不等。每次任意摸1个球,及时记录球的颜色,摸了10次以后统计哪种颜色的球摸到的次数多些。游戏方法和数学思考与等可能性的例题基本相同,数学思考的线索仍然是“现实情境——猜想——实验——验证猜想——分析原因”。记录信息采用统计图,教材提供了两种统计图,左边一种是前几册中用过的方块图,右边一种把方格连成了条形,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记录。通过这里两种记录的图,引导学生从认识的方块图过渡到认识条形图。
游戏后组织学生交流要抓住三点。
      (1)
从结果想原因,体会可能性有大、有小。各组摸球的结果都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摸到红球的次数少。要让单生想想说说为什么。
      (2)
把两种统计图进行比较。围绕右边的统计图是怎样画的、表示什么意思,两种统计图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让学生议论,实现从方块图到条形图的过渡。
      (3)
把可能性相等与可能性不相等作比较。两道例题都是摸球,为什么前一道例题摸到黄球的次数与红球差不多,后一道例题摸到黄球的次数比红球多得多,让学生自己找到原因。
3.
两道例题的后面各有一次"想想做做",都是两道题,两道题的思维方向虽然不同,但都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可能性的体验。
      
1题通过抛小正方体继续体会例题里的可能性相等与可能性有大、有小。第2题先按照预设的结果在布袋里放铅笔,再通过摸铅笔活动验证有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
   
练习九第1-3题分别联系天气情况、玩转盘以及生活中的事情引导学生用“经常”、“偶尔”、“机会差不多”等词语形象地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4.
96-97"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摸牌和下棋游戏中继续体会可能性差不多与可能性有大、有小。
     
摸牌游戏,从四种花色的牌摸到的次数差不多,到红桃花色牌摸得的次数比其他花色牌明显多,能使学生感受由于条件变化会引起可能性的变化。
  
下棋游戏的规则比较复杂。正方体上涂红色的面比涂黑色的面的个数多,红色面朝上在棋盘上走的格子比黑色面朝上走的格子少,最后结果是拿红棋的人经常获胜。分析原因,学生能从中获得很多感受,对可能性的大小有更多体会。

 

 

第十单元教材分析

十 认识分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让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先教学几分之一,再教学几分之几,然后教学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本单元最后的“你知道吗”简要的介绍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数学文化熏陶学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 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生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及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探究并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

(二)数学思考目标:

    能对一个具体情境中的分数用自己的语言作出解释,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目标:

    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生能体会到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材简析与教学建议:

1. 创设情景,体验分数的产生

数是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创造的。学习动机起于兴趣、源于需要。教材在编写时力求创设学生的认数需要。第98页例题中两名孩子在平均分3种食品,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的数量都可以用整数表示,每人只能分得半块蛋糕,无法用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教材以此为契机,开始教学分数。

2.重点突破、举一反三,在操作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的分数比较多。对于这些分数如何进行教学处理,教材作出了恰当的安排。

1)以1/2为重点,带出其它的几分之一

例题从“半个也叫二分之一个”开始,先联系实物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写作1/2”。具体的描述了这个分数的意义。再告诉学生1/2是分数,介绍分数线、分子、分母,示范1/2的写法。注意教学中不要提高这部分教学的难度,不抽象分数的意义以及分子、分母、分数线的意义。要突出“平均分”和“是谁的几分之几”。

“试一试”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折、涂涂,表示这张纸的1/2。学生一方面在自己的操作中继续体会1/2的含义,另一方面在交流中看到,虽然各人的折法与涂色的位置不同,只要把纸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时,学生对1/2的理解就深刻了一步。

其他的几分之一就安排在“想想做做”中,以对1/2的理解为基础自己学习。

2)以3/4为例,带出其它几分之几

101页例题,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四份,在一份或几份上涂颜色。涂的一份可以用1/4表示,涂两份、三份呢?教材由此引进几分之几的教学。在认识几分之几时,教材通过“一张长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四份,其中的三份是这张纸的3/4”,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2/4。“试一试”让学生看着图形自己理解2/33/55/9的意义,“想想做做”中,让学生通过涂色学习对5/66/82/54/7的理解。

3.在比较分数大小,进行加减计算时,继续体会分数的意义

1)先折纸做出分数,再比大小

99页和102页例题分别比较两个几分之一和两个同分母的几分之几的大小。这两道题都有两部分教学内容,一是继续认识分数,二是比较分数的大小。例题以认识分数为重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直观的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在理解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会有困难。本单元教材不要求概括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只要求学生借助图形的直观支持进行比较。

99页例题要求学生在同样大的圆纸片上分别表示出它的1/21/41/8,其中1/2是已经认识的一个分数,1/41/8是新学习的分数。在活动中体会这两个分数的意义。

102页例题在比较3/52/5的大小前,先要求学生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分别表示这两个分数,也是通过折纸及表示的活动,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

“想想做做”中,每一次比较分数的大小前,教材都先让学生在图形上表示出有关的分数,体现了教材的两点意图:一是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是基础;二是在本册教材中比较分数的大小不离开图形直观。
2)先涂色表示分数,再计算

 105页例题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分母不超过10)。例题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3/8涂上红色,2/8涂上绿色。在涂颜色的活动中,从两次一共涂了8份中的5份,理解3/8+2/85/8,又从涂的红色比涂的绿色多8份中的1份,理解3/82/81/8。本单元教材中不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要求学生以分数的表象支持计算,在操作中体会分数加减计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