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840547
在线人数: 20310

《挑山工》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05-05-12阅读次数:2483

 

教材理解:

《挑山工》一课,作者妙用多种手法,外貌描写、景物映衬、哲理暗示、真情抒怀融为一体,使挑山工这位平凡的人物闪耀着不凡的光彩。作者将泰山上“古人的题句”“喧闹的溪流”“陡直的山道”“姿态奇特的古松”等壮丽的景色巧妙地与游人、挑山工融为一体。在景点周围常年活跃着一批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挑山工,使人感到这里山美景美人更美。文中多次描写了挑山工的外貌,初次相遇,他“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活现出挑山工与从不同的特点:体魄强健,纯朴可爱。为登山迅速作了铺垫。而后来与挑山工攀谈时更是浓墨渲染:“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他浓眉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这里注意了色彩的农度,更注意了亮度,使挑山工的形象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如见其人,难以忘怀。文中写挑山工的话有两处,特别是第二处意味深长:“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朴实的话语,既回答了他们常常领先游人的原因,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要目标专一,一心向前,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头。“我”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画凸现了人物形象,也包含着作者的几多感动,几多饮佩。其实,你、我、大家都需要挑山工那种顽强的毅力和向着目标不断登攀的进取的精神。《挑山工》中的挑山工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对人物的勾勒中,蕴含着很深的用意,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使平凡人物闪烁着不凡光彩。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文中关键词语“陡直”“攀谈”“心悦诚服”“朴素”“意味深长”“包蕴”。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精神。

3、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4、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设计理念: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作引子,揭示重点,围绕重点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讨论、交流、感悟、吸纳,有序地思维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自主为前提,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出示课题,发散思维

1、齐读课题,此时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根据预习用原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挑山工。

(评析:此环节从整体入文检查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用原文的句子而基础较好自己的认识自由发挥,体现出层次。)

(二)直奔重点,激活思维

1、文中具体描述的这位挑山工,作者把他画下来,请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

2、找出与图相对应的小节。

3、根据预习,自由选择情感朗读。

(评析:此环节利用课件,揭示重点,直达课文的中心内容,摒弃了繁琐的分析,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创造时间条件,并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自由选择情感朗读,体现了学生个体差异。)

4、读完这一节你们有哪一些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泰山美景那么多,为什么画这样一幅画?(2)为什么一直把他挂在书桌前?(3)我到底需要什么?┅┅

(评析:根据小节内容,自由思考,自由提问,教师只做整理、排序、筛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三)潜心会文,主动思维

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1、我遇到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说;看图综合说;自己感受说;指导读书。  

2、教师相机点拨:印象深是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等特征。

3、我见挑山工几次超过我们,为什么感到惊讶?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找出挑山工与游人的不同点,列表进行分析。并相机板书。

          挑山工

      游人

 

 

 

 

 

 

 

 

                       对比结果

 

4、为什么挑山工能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呢?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段。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挑山工说的那段话,并用课件展示那段话。拟出关键词并板书。

          挑山工

      游人

背负重物 

轻装上阵

上山走折尺形路线

上山走直线

上山是一种工作

上山是游玩、是享受

……

……

                         对比结果

登泰山的人,一路赏景散心,不觉时间匆匆溜过;而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

5、"我"从挑山工的话里听出了什么?相机理解:心悦诚服、意味深长。

(评析:此三个问题围绕学生的疑问设计,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求索。)

(四)延伸表达,超文思维

1、课文最后一句话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2、听了挑山工的话有何想法,对你有何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曾经看过的寓言、童话。

3、激情总结:其实,不仅那位作家需要这幅画。老师以及在坐的所有同学都需要这幅画。请你用一句话表达一下你的需要?

(评析:此设计在理解前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以及以有的认识,由表及里,内化为自我认识。)

 

(五)、作业设计
 完成摘录笔记:找出描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抄写下来。

 

 

 

(青岛香港路小学   路国华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