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市南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介绍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少年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学科,它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我是2001年参加工作的,从那一天起到现在我一直担任着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从使用我们市教研室自己编写的课本到后来使用的教科版、苏教版,让我与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下面我就把我在这几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跟老师们交流一下。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由书本世界回归生活世界。
作为一名兼职教研员,在参与了市、区各级培训后,我越来越深深的体会到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都是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也意味着其教材只是教师组织活动的资源之一,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新教材在内容呈现上主要是“图式”,这些“图式”实质就是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包含有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但不再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清单,也不一定切合本校、本班儿童实际,凸显地方特色。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校与地方特点,认真分析,精心选用,对部分适合的内容与形式要做好改动,有的还要编一些。如《上学路上》这一课,在玩交通安全游戏棋时,课文有些插图呈现的是城市中的交通,比如过铁路口,过立交桥等,这些内容从发展的目光看虽然也是需要的,但目前对多数孩子来说,在他们上学的路上是没有真切体验的。我们就可以在课前到路上自己拍摄一段本校学生上学的录像,比方说有父母带着孩子过没有红绿灯道路的镜头,也有些有安全标志的镜头。这样上课时就为学生提供了真人真事真场景,更加贴近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的《交通的发展》一单元,我通过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所知道的交通工具,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玩旅游转盘,每转到一个地点,就要选择去那个地方的合适的交通工具,通过这样,让学生了解到了交通运输设施和运输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再比如在教学《在路上》一课时,我打破了原有教材的模式,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小环节,在开始先和孩子们一起唱了一首《上学歌》为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然后引出一个小主人公欣欣,通过他在上学路上的经历,让学生明白在路上不能随地乱扔杂物、破坏花草树木、路遇陌生人应该沉着冷静、过马要遵守交通规则等。在课堂上我充分的调动和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他们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炼学生健康而有意义的主题生活,尊重学生的实际。
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尤其是学生资源更为重要。今年我们市南区品德学科的研究主题就是要充分的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又要高于儿童生活、引领儿童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做学生的亲密伙伴,善于发现学生的生活动向,善于归纳提炼健康而有意义的主题生活去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首先,我们要全面了解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与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了解不同儿童不同的个性、发展特点。这是保证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与基础;其次我们还要十分珍视学生童年生活所蕴藏的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我们老师在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长期观察,可以逐步积累,形成每个儿童的发展档案及其生活环境的有关信息,这是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学生的经验不仅是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也是课程的内容与目标。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并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再者,我们要巧妙设计主题活动,确保教育活动能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入手,确保每次活动的开展受儿童喜欢,确保每个儿童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主题活动的产生,除了可以参考教材中的主题外,也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灵活巧妙地确定活动的主题。主题可以来自儿童自身对生活的发现,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建议让儿童作出选择,还可以由师生共同商定。比如《拉拉手交朋友》一课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交往朋友都是原来的好朋友和同性的朋友,课堂上学生认识好朋友的气氛看起来非常热闹,但其实都是表面的、形式的,认识水平都是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另外我们还会发现部分没有好朋友的学生感到比较孤独,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一旁看着别人的快乐。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就可以建议或与学生商定新的活动主题,如“认识一个新朋友”、“认识—个男(女)朋友”,让学生充分利用原来交友的经验(资源之一)和成人的交友方法(教师或家长资源),开展认识新朋友的过程,促使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的好朋友,逐步形成团结友爱的良好班集体。再比如在今年我组织的市南区西片《品德与生活》的研讨活动中,北京路小学的梁书梦老师出了《小手拉小手》一课,主要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助,我们在备课时就根据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开展过的向希望工程捐书和一元捐活动,向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做的意义,使他们能够在今后多投入到这种有意义的实际活动中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着重协调学生周围的人与物,将课内向课外延伸。
实践表明,学生良好品德与习性的养成,单靠课程规定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已经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也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课内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引子,更重要的是课外实践与深入体验,对日常行为规范还要互相督促,反复提醒。比如《我的生活好习惯》这一单元,讲述了有关防治龋齿、保护眼睛与耳朵,正确的饮食卫生和习惯等,这就需要家庭的配合。因此,学生周围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课堂实际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周围的环境资源既繁多又复杂,包括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景”与“物”,也包括学生可以联系到的“亲朋好友”,还包括因某种关系而遭遇到的各种事情。其中,学校、家庭与社区中的人与物是学生经常接触的,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人”与“物”协调起来,让学生周围的一切都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就相对容易多了。比如《请到我的家乡来》这一单元,我就让学生在调查研究把握家乡特色的基础上,列出一系列的“菜单”,建议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看看家乡的风景胜地,收集家乡的歌谣,了解家乡的物产,观察家乡的变化等,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实践对家乡的了解更加的深入和直接。而《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的我的家乡在变化一单元,我让学生通过采访来填写家乡变化调查表,讨论家乡变化的好与坏。又如,在《春姐姐的脚步》这一单元中,我就邀请其他老师和少数家长一起带领孩子去组织了一次郊游,在附近的山坡、田野上,开展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实践探究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与周围的自然、社会、人和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各种素养。
四、注意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让课堂活起来。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激情。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设计活动的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课堂上我就常常采用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查、讨论、交流、欣赏、练习、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表演、游戏等多种活动,让课堂“活”起来。比如《我们的校园》这一课,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参观校园认识学校,因为学生毕竟对学校没有太多认识和了解,我就事先帮学生设计好线路,然后邀请高年级的学生带他们按照不同的线路参观学校,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了解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如教学《坐立走有精神》这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国旗班、仪仗队、解放军叔叔的风采之后,再观看一段本班学生平时坐、立、走姿势的日常生活录像,形成一正一反对比,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再如《送给新年的礼物》一课,我让学生说一说这一学期里学生自己学会做的事情,比一比穿衣、戴红领巾、穿鞋、系鞋带,展示一下自己的特长,说一说自己的进步等等,学生有的说,有的唱,有的跳,有的演,参与的热情非常的高涨,整节课大家都在互相体验进步所带来的快乐。此外游戏也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就有许多的游戏,如“找朋友”、“网小鱼”、玩“交通安全棋”,“智闯马虎宫”等,我自己也经常在课堂中组织游戏活动,这对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相信各位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尝试,只要我们能努力把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与活动性,大胆的实施课堂教学,并不断进行改进,相信未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一定能创造出一个更加多彩的世界。以上是我自己的一点浅显的认识,希望能对各位老师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