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840571
在线人数: 20318

二年级数学第五、六单元教材分析

发表时间:2006-04-23阅读次数:1920

第五单元  田园小卫士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二)数学思考目标:

在探索连续进位加法、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解决问题目标:

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从交流中获益的乐趣。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1、 教材的知识基础:

一是万以内数的认识;二是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2、 教材的地位:

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的延续及发展;

2)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的终结和完善,是整数加减计算教学的最高阶段(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课标语);

(3)       是今后学习乘数是两三位数乘法和大数目加减计算的基础。

3、 单元知识构成:

本单元设有3个信息窗,具体内容如下:

信息窗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的二次进位和二次退位,即一般加减计算

信息窗2: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和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即整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和难点。

信息窗3:解决比多和比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解决位数不同的计算问题。

4、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选取的素材生动有趣,而且具有科学性。教材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溶入到具有童趣的素材中,突出了本套教材由“故事串”引出“情境串”的特点,而且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选取的素材具有科学性,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2)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本单元的计算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探索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估算、笔算等都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都采取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练习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单元练习的设计既有填一填、连一连、辨对错等练习形式,也有找规律、数学游戏、创设数学情境解决问题等练习形式。选取的素材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动物世界、童话故事、手工劳动等。这些活泼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得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信息窗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信息窗1——菜园卫士

1、情景图的解读。

情景图呈现的是七星瓢虫在菜园里捕捉虫子的场景,白菜和茄子上已有很多七星瓢虫,天空又来了大批的增援部队,场面蔚为壮观,大有立马将菜地的虫子剿灭之势。这样的情景图孩子看了肯定喜欢。

2、情景图中的信息。

以对话和信息牌的方式呈现了三类信息共6个。他们分别是白菜地:已检查的棵树和还剩的棵树;茄子地:已检查的棵树和总棵树;七星瓢虫:白菜地里的只数和茄子地里的只数

3、情景图的作用。

一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这么多信息,哪个信息和哪个信息有关联,谁和谁是一类,又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这必须动脑去思考。

二是认识七星瓢虫的作用,增强爱虫意识。

4、 例题的设置与解读。

本信息窗共设置4个例题,2个红点,2个绿点。

1)第一个红点:

问题: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算式是:179364 

功能:加法中的连续进位。

2)第一个绿点:

问题: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功能:例1的拓展和应用。所以算式空白,交由学生解决。

3)第二个红点:

问题: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算式是:435276 

功能:减法中的二次退位。

(4)       第二个绿点:

问题: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

功能为:例3的拓展和应用。所以算式也是空白,交由学生解决。

4个例题中,例1、例3是重点,这两个例题学好了,整数加减法的基本问题就算解决了。

5、 例题的教学策略。

1)放手策略多样。

对于例1和例3,教材作了全方位的探索,呈现出了估算、竖式算、计算器计算等不同的算法。教学时应放手,学生想怎样算就怎样算,想用什么法就用什么法,重要的是选择一种算法并认真地进行计算,在交流时一定将学生的多种算法交流出来。

2)重点学好竖式。

尽管教材呈现了多样化,但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竖式计算,而竖式计算也不全是新的,对于竖式的写法,计算的顺序,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进位等知识学生已经掌握。新知识只有一点:个位相加向十位进,十位上的数相加又要向百位进。因此,教学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重点让学生体会连续进位。

3)用好电脑提示。

教材虽然没出现计算法则,但在加法和减法的学习之后,以电脑的形式分别作了提示。即;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教学时要很好的利用这两次提示,让学生反复琢磨要注意什么。我想应包括注意三点:相同数位对齐的问题;从个位算起的问题;满十进1与退110的问题。

6、 练习中的习题。

自主练习共有8个题目,每个题目的意图和意思表达得很清楚,重点分析一

458三道题。

4题:这是一道找规律的题,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即上面是两个数的和,下面是两个数的差。发现了这个规律,这题便成了一道计算题。

5题:左面是图示,右面是规则,所要注意的是向上的三个面除常规读法外也可以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可以使题目的空间变得大一些。

8题:教材呈现的一个热带植物园,辨认热带植物虽然不是数学课的学习目标,但通过数学课学会辨认一些植物那不是更好。因此,这道题的训练应分四步走:

第一步: 辨认油棕、望天树、剑麻等热带植物,有实物照片的更好;

第二步: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并适当归类;

第三步: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问题;

第四步:列式计算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信息窗2——灭鼠能手

1、 情景图的解读。

画面上呈现的是猫头鹰在田野里捉田鼠的情形,天空的月亮衬托出了这是一幅夜间捉鼠的场面。有意思的是画面上是猫头鹰一家三口在捉鼠,这也说明,在面对敌人,面对灾害时每人要尽自己的力量参加战斗,实行全民皆兵。

    2、情景图中的信息。

为避免信息呈现上的重复,教材以表格的形式将猫头鹰一家三口的捉鼠数量作了统计,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3、例题的设置。

本信息窗共设计了2个例题,均为红点。一个连续退位,一个连续进位。

1)第一个红点: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300116

2)第二个红点:猫头鹰妈妈和孩子一共捉了多少只?  288116

这两道例题一道加一道减,按常理加法应放在前,而本节教材是减法放在前,这是由本节教材的使命所决定的。因为本节教材重点讲连续进位、连续退位,而就这两者来说,连续退位的难度自然大于连续进位的难度。所以教材将重点放在了连续退位的学习上。

4、教学的策略:

1)读懂情景图,正确地提出问题。

教材没标爸爸、妈妈和孩子,教学时可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装束猜一下他们的身份,这样有利于表达,如果有的学生给他们编上号来提问题,我想那也是可以的。

(2)       计数器是学习连续退位的最好学具。

对于连续退位的过程不要单纯用课件展示,一定要用计算器拨一拨、想一想,

体会连续性。

(3)       重点讲清个位不够减,十位上又是0怎么办?

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置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4)       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技巧也很重要。

如借位的上面点点,进位的下面写1,这些方法也应让学生掌握。

信息窗3——树林医生

1、情景图的解读。

教材呈现的是在一片树林里,用3个特写镜头展示了啄木鸟、黄鹂、喜鹊在捉虫子的情形。

2、 情景图中的信息。

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3组信息,即: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啄木鸟比黄鹂少捉12只虫子,喜鹊比黄鹂多捉38只虫子。

3、 例题的设置及功能。

本节教材设置了2个例题,一个红点,一个绿点。

1)红点例题。

 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解决比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相当于我们以前的比多应用题。

(2)       绿点例题。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解决比一个数少几的实际问题,相当我们以前的比

少应用题。

4、 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数量关系的分析是教学的重点。

数量之间的比多少问题历来是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反叙的比多少问题,其原因就是学生不从数量间的关系去分析,往往是见多就加见少就减。所以教学时一定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如:喜鹊比黄鹂多捉38只虫子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让学生搞明白。

(2)       贴纸条等直观演示是理解数量关系的好帮手。

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设计了纸条图,即线段图的雏形。透过纸条图,学生可清晰地看到喜鹊捉的虫子可以分成2部分,一部分和黄鹂一样多,一部分是比黄鹂多捉的。

(3)       根据加减法的意义列算式。

鉴于上面的分析,学生便会发现,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

即把14638合起来,所以用加法做。

(4)       计算时位数不同怎么办。

对于算式   14638   的计算,即可在算前提醒,也可在算后的交流中,结合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总之,对于计算中位数不同的问题应有所交待。

回顾整理

1、 呈现方式。

以电影片的形式呈现,一架摄像机,一张胶片,似乎在带领学生回味过去。

2、 内容构成。

这个回顾整理包含两个单元的内容,即万以内加减法(一)和万以内加减法(二)。所以胶片又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版块:则重复习万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和一次进位,复习算法的多样化。

第二版块:重点复习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

第三版块:复习比多和比少的解决问题。

3、 教学方式。

1)自主式复习。既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或小组进行整理知识,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复习方式的前提是学生具有一定的整理知识的能力。

2)引领性式复习。即教材中的方式,以计算部分为例,操作时可这样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回忆关于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第二步:教师在黑板上抛出几个有代表性的算式,问:这几个算式你会算吗?你会用什么方法算?

第三步:让其亲自解决问题,并把自己的解法和同学交流?

第四步:教师点评讲解,再次进行概括升华。

第五步:在抛出新的问题,拓展应用。

 

      做鸟巢

     ——图形与拼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二)数学思考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和拼组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三)解决问题目标:

在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中,能体会到问题解决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受到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的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1、 教材的知识基础:

1)一年级上册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

2)一年级下册认识的长方形等平面图形。

2、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1)一年级几何图形学习的继续;

2)是今后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学习的基础。

3、 知识构成:

1)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进一步认识,是特征学习的完成阶段,今后不再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       是五边形、六边形的认识并初步认识多边形;

(3)       是平面图形拼组与图形欣赏的学习。

4、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素材的选取现实、有趣。“温馨鸟巢”和“人类的朋友”这两个信息窗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富有情趣。选取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 重视动手操作,激发学习的兴趣。本单元强调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做一做、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等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二)信息窗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信息窗1——温馨鸟巢

1、 情景解读。

信息窗中的大榕树和叽叽喳喳的小鸟,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鸟的世界与天堂。太阳公公的微笑——大榕树——小鸟——孩子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精美画面。榕树上各种造型的鸟巢映衬出了人们的爱鸟意识,同时也唤起了孩子们做鸟巢的欲望。

2、 信息解读。

信息窗中的信息有两类:一是鸟巢的形状,包括鸟巢外观每个面的形状和鸟巢门窗的形状。二是同学们看到这样漂亮的鸟巢后的对话,从而由生活情景切入到数学情境。

3、 例题的设置。

本信息窗共设计了三个例题,两个红点一个绿点。

第一个红点: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第二个红点:五边形的认识。

绿点:认识六边形,延伸到多边形。

4教学的策略。

1)从整体到部分,做好由体——面——门窗的转变。

鸟巢里面是有空间的,是一个立体的图形。而这节课认识的是平面图形,如何过渡,正如教材中设计的那样,由怎样做长方体的鸟巢呢这一问题过渡,要知道每个面的形状,然后转入面的研究。

2)操作是这节课的主旋律。

对于特征的研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折一折,甚至可以画一画、动手做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3)边和角是认识图形的切入点。

对于平面图形的认识,从哪里入手,学生并无这方面的经验,要引导学生先从整体观察,再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研究图形。从而掌握认识图形的一般方法。

5、练习中的习题。

4题是一个猜图游戏。练习时可由教师按四幅图的顺序逐次说出袋中图形的特征,并一步步缩小图形的范围,最后让学生猜出是什么图形。通过游戏渗透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师生还可以利用这种形式猜其它图形。

5题是一道找规律画一画、圈一圈的题目。教学第(1)题时,可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现其排列的规律。在学生按规律自己画图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规范地画,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教学第(2)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信息窗2—— 人类的朋友

1、情景图的解读。

情景图是一幅主题为“鸟是人类的朋友”的宣传画。是信息窗1做鸟巢的继续,在情景串上继续反映人们爱鸟、护鸟,做鸟的朋友的意识和行为。

2、情景图中的信息。

 画面中的树木、山川、太阳、房子、小路、小鸟、鸟巢等,都是一些平面图形的组合体。图中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将学生的注意力由生活情景转入到了数学情景。即:他们都是由什么图形拼组而成的呢?

3、例题的设置。

本信息窗只设置一个例题。即:他们都是由什么图形拼组而成的呢?

4、 教学的策略。

1)图形的欣赏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学会欣赏教材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分解图形是学习的关键。

面对一个组合体,它是由什么图形拼组而成的,不能简单的说一说而已,要学会将一个图形进行分解。如例题中的小鸟图,他的翅膀是三角形的,身体是平行四边形的,头是圆形的,嘴是三角形的等。

3)不要就例题说例题。

即除例题中分析的两个图形外,还要多分析几个其他的拼组图形,如果教师现场再画几个拼组图形让学生分析则更好。

4)设计图案必不可少。

教材以电脑的形式抛出:你还会拼什么图案?意图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教学时要用好这一环节,大胆让学生设计,并相互交流。

5、练习中的习题。

“自主练习”第2题是一道按规律画图的练习题。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规律,在独立画图。要引导学生弄清楚该画面中,哪几种图形是重复出现的可以看作一组,然后根据每组图形的位置关系画出后面的图形。

 4题是用七巧板拼图的练习题。教学时,要先让学生看清图意编故事,说说图中各部分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并用七巧板摆出来。然后,自己尝试看摆出不同的图案,并把自己摆的图案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我学会了吗”

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用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创造性地设计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案。画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想,并与同伴交流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图案的整体布局和平面图形的规范性给予指导,最后对学生的设计的图案给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