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4月底,各校自主进行了由中心统一命题的六年级数学第二、三单元质量检测。本次质检分析表要求4月29日上交中心,可能因“五一”放假前各学校工作比较繁忙,有的学校没能按时上交检测反馈表。但是也有些学校严格按照全区统一的上交时间,于4月29日下午4:30前及时上交了分析表,保证了全区质量分析的顺利进行。
按时上交反馈表的学校有:宁夏路小学、宁夏路第二小学、基隆路小学、镇江路小学、香港路小学、南京路小学、区实验小学、嘉峪关学校、太平路小学、莱芜一路小学、德县路小学、北京路小学、莘县路小学、朝城路小学、定陶路小学、新世纪学校、榉园学校、新昌路小学、福林小学
在此向这些学校表示感谢!感谢各校对中心工作的支持!
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第二、三单元质检分析
本次测查全区所有六年级学生参加,由中心统一命题,以“走进数学,收获快乐”为主题,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又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题目,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精神。本次测查我们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多数学校也能按照区统一规定的评分标准较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此次测查的公正性。
下面让我们就这次测查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作一简单的全区分析,希望老师们能根据我们分析的情况,结合自己本校的实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
六年级数学质检情况汇总
2006年5月8日
全区
平均 |
优秀率 |
达标率 |
平均分 |
概 念 |
计 算 |
按要求做 |
解决问题 |
69.29% |
95.07% |
87.35 |
90.01% |
91.37% |
87.01% |
84.49% |
测查后的反思:
一、收获:
1.从本次测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这两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等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对圆柱、圆锥知识的运用较好,相关的基本计算正确率比较高。
2.计算能力有提高。多数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简算能力有提高,能灵活地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正确率较高,说明老师们在平日的教学中重视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这一部分中,多数学生对题意的分析、数量关系的理解比较准确,说明老师们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发现问题:
通过本次测查可以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较为集中。
1.部分学生对于圆柱、圆锥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于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刻的理解。例如,填空第9题,学生对于圆柱形木块、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再如,判断第1题,个别学生对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刻地认识;再如,选择第5题,部分学生对于圆柱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时,他们底面积的关系,理解不够。
2.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例如,列式计算第②题中,x - 5 = 1.5,接下来错误地计算为1.5+5 = 2或1.5+5=5.5;再如,解决问题中的第2、3、6、7题中都涉及到单位换算,部分学生没注意到,尤其是立方厘米与升之间的进率,学生掌握运用得不够扎实,换算时出错较多。第3题中对于“半桶”柴油,个别学生没有注意到;计算圆锥的体积忘记乘等,这些错误都反馈出学生在认真审题方面有欠缺,应当引起老师们的重视,从平日练习入手,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对于新旧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有欠缺。集中体现在按要求做第1题,不能把统计图与工程应用题有机结合,因而对题意理解不够深刻,对时间、工效辨析不清,导致失分较多。这一现象也同时反映出学生对个别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如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有所遗忘,新旧知识综合时,往往出现对旧知的概念混淆,教学中老师们应考虑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及时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和综合运用。
4.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待提高,解题的灵活性有欠缺。例如,解决问题第7题中“截成三段”,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题意,错误地认为增加了6个面。
三、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老师们在今后的总复习教学中: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理解概念,加强概念、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通过综合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以提高概念的应用能力;复习中适当增加一些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强化思维训练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2.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于各种原因使得部分学生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的练习中,结合具体的题目,加强阅读理解,重视题意分析,通过作业及测试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错误,经常性的进行改错练习,发挥典型错误的指导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还应继续将计算的练习作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将计算的训练作为平日学习的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3.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日的教学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现象,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学会对某些现象进行简单的分析,用数学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挖掘教材的内涵,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的运用能力得以提升。
4.复习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改变传统数学教学过于重视结论、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的现象。加强学法的指导,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查漏补缺,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整体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