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二首
青岛金门路小学 石晶
教材分析
《锄禾》和《悯农》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里的作品。《锄禾》讲述的是诗人看到农民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耕种,体会到劳动人民耕种的辛苦,由而想到我们应该珍惜盘中的每一粒粮食。诗人由自己所见,写到自己所想,自然地告诫了人们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悯农》的意思是:春天种下一颗谷物,秋天会有许多收获,尽管四海之内没有荒废的耕地,但农民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诗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学情分析
大多数同学在课前就已会背或者会读《锄禾》这首诗,有部分同学明白这首诗是讲珍惜粮食的意思,但对“当、皆”这样的重点词都不明白意思。“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这样的道理学生们都懂,但在物质充足的这一代孩子身上,如何能通过这首诗,让他们把“节约粮食”这一道理落实到行动上是重要的。《悯农》这首诗只有少部分的同学读过或背诵过。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可能对当时农民的苦难生活难以理解,设计相关课件及音乐帮助学生领会,但不必花过多时间讲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他们自然会慢慢意会。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6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的读法。
2、 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9个生字。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4、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观察图,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体会到封建社会里农民的艰辛和受到的不公待遇。
教学准备
插图课件、生字卡片、田字格、《江河水》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讲的就是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和大米的来之不易。
二、学习古诗《锄禾》
1、 (板书:锄禾) 课前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谁想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2、 大家知道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注意把古诗的每个字音读准,现在就请大家翻开书,对照着拼音读一读,找一找哪些字是我们容易读错的?(生汇报,师相应出示词卡)齐读词卡巩固读音
锄禾 日当午 汗 滴 谁 盘中餐 粒粒 皆辛苦
3、 老师看到大家读得那么起劲,也想来读读。(师范读,读出韵律)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是因为老师知道了古诗的意思。那现在大家就在四人小组讨论,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没读懂的句子也可以提出来。
4、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锄禾:锄本指锄头,锄禾指农民在锄禾苗这个动作。
日当午:一天中什么时间的日头最大最毒?(中午)同学们看看图上太阳的位置,是不是正当中午太阳最晒的时候?(渗透农民此时劳动的辛苦)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面的土地里了。
师:这句诗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生读,师评价)
5、 农民伯伯种地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当你看到碗里白花花的米饭时,你又会想到什么呢?(生自由谈)
(出示卡片:辛苦)你是怎样记住“辛”字的?你觉得什么事情最辛苦?
诗人也是这么想的。(出示后一句)指导朗读。
皆:是“都”的意思。
[点评:在初读时教师能根据学情,让会读的同学读,再出示生词让大家读通,最后再由教师美读并教授方法。如此一个循环下来,不仅读出了层次,更在每个学生的读上看到了切实的进步。]
6、 指导书写“禾、午、辛、苦”
a) 师:在这首诗里,我们有四个要写的汉字(出示),谁能用我们学过的书写顺序,说说这几个字的笔顺?
b) 师:谁还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怎样记住这几个字,关键的笔画要怎样写好?
禾:木字头上加一撇。
午:“牛”不出头,或“干”多一撇。
苦:草字头要盖住“古”。
c) 师随学生发言范写生字,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书写。
[点评:针对这几个比较简单的生字,教师没有直接范写,而是让学生们回忆以前“由上到下”的书写顺序,并应用到这几个字上,积极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请小老师教大家,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给一些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同学一个展示的舞台。]
7、 指导背诵《锄禾》
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眼中所看的、心中所想的,一起来背诵一下《锄禾》吧。
三、学习古诗《悯农》
1、 谈话导入:诗人看到农民的辛勤劳动,就能想到盘中餐的来之不易,说明他是一名非常体恤劳动人民辛苦的诗人,他就是唐代诗人―――李绅。
李绅根据古代农民苦难的生活,创作了《悯农二首》,《锄禾》就是其中的第一首,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悯农》,看看古代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呢?
[点评:在第二首诗导入时介绍作者,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将诗人两首描写古代农民辛苦悲惨的生活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
2、(出示图片):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师范读古诗,生边听边想像图上的意思。
3、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4、在反馈读词情况的同时引导学生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饿:熟字“我”加上“饣”字旁就是“饿”;“我要吃饭”就是“饿”。
颗:小而圆的东西,与“棵”进行比较识记。
闲:半包围结构。
万:与“方”比较,用“减一减”的办法识记。
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是。
粟:上“西”下“米”,是小米,在诗中泛指谷粒。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指名读,全班齐读。
[点评:在用词卡反馈学生自学生字这一环节上,教师没有单纯地要求读准词、记清形,而是根据要认及要写的重点字词,从音、形、义多方面,有层次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更全面、更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字词,为下一步理解诗意也做了一定的铺垫。]
四、理解诗意,朗读质疑。
1、 结合字义让学生了解“粟”是谷物,“万颗子”是很多谷物。从中感受到“春种”到“秋收”,“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
2、 结合插图(课件)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四海”泛指到处;“无闲田”就是没有空闲的田地;“犹饿死”即还是饿死的意思。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
3、 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悯”的意思。
4、 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
5、 小组选派代表全班朗读,配以《江河水》乐曲及插图(课件)烘托气氛。
全班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能背诵的同学进行背诵。
6、 学习了这首《悯农》,你除了对古代农民悲惨的遭遇表示同情外,还有没有发现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小组讨论,看谁发现的问题最有价值。
[点评: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学生只要能抓住诗前后内容的矛盾,提出类似“丰收了农夫为什么还要饿死?”等问题即可,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各自谈自己不同的看法,以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五、指导写字。
1、 启发学生用学过的部首、笔画等知识分析记忆字形。
2、 学生观察后自己先尝试写一个,再由学生或老师点拨关键笔画。
农:“秃宝盖”要写在横中线的上面,像农民种地时带的草帽。
收:右面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横要出头。
万:整个字“横”最宽,“横折勾”的横要从横中线起笔。
闲:半包围结构的字要先外边,后里边。“木”的最后一笔是“丶”。
夫:与熟字“天”比较,“丿”要出头。
3、 学生再写两个,小组交流。
[点评:此处采用先练后导,先尝试后点拨的方法,让学生先练写再组织交流体会,教师做必要的指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