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646336
在线人数: 13368

2006年市南区教学研究工作计划

发表时间:2006-06-20阅读次数:5172

在“十一五”的开启年,我区将在市南区教体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学质量优质、均衡地发展”为重点工作,抓住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的契机,继续完善“一点四线”的教师教育培训网络,体现“校本研究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保障,研训一体为手段”的区域教师教育特色,提升全区教学研究质量。启动市南区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优质的软件建设和具有前瞻性的硬件规划并举,使市南区的基础教育在高起点、均衡教育的基础上向优质教育迈进。

一、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开展各类教学研究工作,使全区教学质量得到均衡提升。

1.做好“十五”课题优秀成果的推广工作。

编辑《盘点2005——市南区教育科研2005年度工作报告》,组织优秀研究成果精彩回放周活动,举行“十五”课题研究总结暨表彰大会,树立典型、宣传推广研究成果。对全区几年的课题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地整理与回顾,表彰和奖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果的学校和个人,以此引导全区科研成果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

2.做好“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工作及新一轮中国教育学会教改实验区的申报工作。

在“十五”基础上,继续申报中国教育学会教改实验区,以区域性大课题《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学习型学校建设的研究》为抓手,用区域课题统领各项研究,促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①出台《市南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召开“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暨课题指南发布会。鼓励科研基础比较好的学校独立申报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岛市重点课题,其他学校根据市南区的课题指南自主选择申报课题。同时加强对各校选题的指导与帮助,使学校领会课题指南要点,能科学地筛选和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主要采取举办课题申报人专题讲座、对申报的课题进行理论培训和开题论证等多种形式,使学校能规范地选择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使研究方案更具操作性。

②区域继续实行项目组分工负责制,以教育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为主体,负责组织学校按时开题,组织教育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课题的具体组织与实施等进行论证,确保课题界定准确,研究目标明确,研究重点突出,研究方法科学,预期成果切实可行。按照项目组开辟专栏,为学校课题研究提供科研动态和信息,通过互联网将一些富有创新性、示范性的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研究方案进行交流共享,供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人员学习借鉴。

3.进行立体教研网络建构策略的研究,促校际间教学研究均衡发展。

我区各学科已分别确立了区级、片级、校际间等不同层面教研方式研究目标,初步进行了相关策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发挥“三位一体”区域引领作用,梳理立体教研网络构建策略,以撰写《建设区域立体教研文化》(暂定名)资料汇编为契机,区校携手,使各校研究团队在具体实践中,善于发现、有效归纳、及时提炼具推广价值的相关策略,在策略推广中促进校际间教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4.以“探索有效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核心,各学科进行研训一体化专题研究。

各学科根据不同的特点开展研究,如语文学科:探索“个性化习作”教学方式及各学段习作教学衔接的研究。数学学科:围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专题进行“情景串”课题研究。其他学科就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习习惯、加强教师间协作等专题进行学科研究。充分发挥立体教研网络优势,以各科校本教研展示为主要形式定期归纳、展示研究成果,在广泛、及时交流中促进各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5.以各学科的多样质检为抓手,加强反思教学的研究。

加大区域质检后分析、反馈、矫正的引领作用,引领各校透过质检反思完善日常教学,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分别进行习作与朗读、口算与计算、单词背诵与应用专项知识技能的训练以外,还将继续加强对综合学科质量监控的力度,促进综合学科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面向全体,采用区域先行制定目标,学校跟进广泛发动的方式,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和进度,语文以专项随机质检、数学以每月质检、英语以系列闯关、综合学科以随机质检的方式,促使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实施专项教学研究、教学评价及反思,提高学生专项学习能力;面向个体,采取定点包科,定期、定项区域追踪指导方式,在试验点上与学校共同进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促进均衡发展。

二、以争创“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为契机,在资源整合、优化中完善“一点四线”培训网络,提升区域教师专业化水平。

2006年,我区将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教育中心将根据评估标准,对我区区域和学校教师教育的特色进行梳理,完成区域教师教育特色评估报告。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着眼点,以下四线并举的方式,展开全方位教师培训工作。

1借助基地,高层次培训

借助中国教育学会市南区教师发展培训基地,聘请专家继续开展高层次培训。对教育中心专业人员和学校业务干部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培训者和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和管理能力;对区级名师工作室主要成员开展培训指导,发挥名师工作室在区级层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学校科研骨干开展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暑期进行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基地专家对部分骨干教师的跟踪培训,实现我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依托高校,高学历培训

加强与青岛市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区域教师的学历水平。共同开办艺术专业本科班,认真做好艺术专业本科班的管理工作。三月份正式开课。

3.深化课改,多专题培训

①开展项目组专题培训。借助中国教育学会市南区教师发展培训基地的专家力量,根据全区“十一五”课题研究重点,将学校的立项课题划分为三个方向,使专家能够根据学校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②开展校本教研组织者的培训。针对目前各校校本教研组织者的需求,我区将依托竞标学校,依据各校学科特点,采用“同质分组,实践研究”的策略,对校本教研组织者进行培训。促使这支队伍成为校本教研的引领者、组织者、促进者。从而提高各校教学研究质量。

③开展每月学科系列培训。针对教材版本多、内容新这一现象,我区将以“研究教材、把好备课关”为核心,以学科或年级为单位每月进行“教材解析式”培训,提升教师深钻教材、设计教学的能力,提高平日常态课教学质量。

继续搞好以“师德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题的全省中小学教师新一轮全员培训,做好年底组织全省统一考试的工作。

4.立足校本,多元化培训

①启动“每周一读”工程。鼓励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读经典著作,做校本研究”的活动,以积极扎实的实践研究为省市教科研论文的评选做好准备。

深化和完善“教师发展学校”这一特色模式。在继续成立新的教师发展学校的基础上,探索区域教师发展学校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的策略。

③倡导团队协作,资源共享。加强校际交流,继续发挥新课程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学校团队的研究力量,教育中心论坛——校本研修专栏为平台,以“信息快报”为媒介,加强区域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④发挥省、市、区校本培训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自主申报展示校本培训现场。探讨既适合我区实际,又具有本校特点的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

三、以制度保障和评价引导为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教学质量。

1.制度保障

①指导各校建立科研评价机制,出台《市南区科研实验教师管理办法》,引导教师把课题做在课堂上。组织指导学校根据《办法》修改原有的课题管理制度,使之更符合本校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实际,对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工作的质与量进行明确规定,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年底将举行“市南区科研管理工作研讨会”,探讨学校科研制度创新的思路与途径,以及教科研管理活动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总结学校工作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

②尝试建立校本教研自评制度。以“教学五环节”为核心,建立以“评价教学五环节研究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自评制度。使学校管理者在对教研组“教学五环节”落实情况的评价中,加大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提高教师的自律意识及自主管理的能力。教育中心将组织各校进行自评制度的交流,并根据制度不定期地参加学校校本教研活动,以学校的自评制度为主,帮助学校评价校本教研质量,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③建立校本培训巡视制度,出台《校本培训管理手册》,定期检查学校校本培训开展情况,加强对学校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

2.评价引导

①根据省、市教研室工作安排,我区在举行教学能手评选、学科优质课评选的基础上,选拔、推荐优秀教师,参加省、市级优质课比赛。同时完成学科首席教师的认定工作。为骨干教师搭建锻炼、成长的舞台,以此促进教师整体的发展。

②开展第三次初级科研实验教师资格认定活动。

③开展新一轮“三型教师”认定活动。在修订《市南区“三型”教师评估标准》的基础上,下半年认定新一轮“三型教师”,构建市南区教师专业人才库,打造区域教师梯队。

④评选第二批市南区校本培训示范学校。根据《市南区校本培训规定》、《市南区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动态管理办法》要求,在对首批区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十二月份评选第二批市南区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市南区教育中心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