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笔名剑先、容庐等。1897年2月9日生于山东诸城县,1957年11月29日病殁于济南。1918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纪念》之后,陆续发表小说《一叶》、《黄昏》、《春雨之夜》、《霜痕》、《山雨》等。解放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省文化局长、民盟济南委员会主任等职。
《湖畔儿语》要写小顺在湖畔向“我”叙述他家走向贫困的境况以及自己可怜的生活遭遇。描绘了那个时期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父亲由安分的铁匠变成了伺候偷吸鸦片的小伙计。后母为了生活去做最苦不古的出卖肉体的事。先时那个白手的小顺如今竟然同街头的小叫花子差不多。是社会使他们变得如此悲惨,还是变化无端的命运使他们难违抗。作者以“家庭啊!家庭的组织与所遇到的命运。堕落啊!社会的生计的压迫呀!”向社会提出了控诉。小说的开头有大篇幅的景色描写。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用。把小顺一家命运的悲惨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如此夸大“爱”是“美”的力量,一方面是“五四”前后流行的“美育”思想的艺术放大,一方面也是他个人感情世界真切体验的尽情泄露。王统照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与故事的写实性掺杂并存,他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在一开始写作白话小说时就坚持这种写法,是特色,也是初期现代小说不够纯正而留下的过渡痕迹《湖畔儿语》加强了社会现实感,从一个有家不得归的儿童视角,侧写贫苦母亲被迫卖淫的困境,以及这种特异的人生环境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严重戕害。
小说中关于沉沦和生存的关系的发挥,最足以表现此篇的哲理深度,也是最耐人寻味的笔墨。反思能够使人深刻——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当我们再一次沉浸在小说中,再一次感受小顺懵懂中对生活的理解时,我们当会变的深刻。
《湖畔儿语》作为现实主义小说,能够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