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650798
在线人数: 2767

观摩、研讨阅读教学优秀课例暨小学语文中心组第一次会议活动反馈3

发表时间:2008-12-17阅读次数:6270

20081216日,观摩、研讨阅读教学优秀课例暨小学语文中心组第一次会议在南京路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中老师们观摩了三节优秀课例:蒋军晶老师执教的〈〈麋鹿〉〉,徐世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以及南京路小学楚立蕾老师执教的《九寨沟》。以下是参与本次活动的老师们的感受与体会,整理如下

 

 

  有效课堂   促师生和谐发展

                            ——听蒋军晶老师执教《麋鹿》有感

青岛大学路小学  郑志华

今天,我有幸在南京路小学观摩了杭州市临平一小蒋军晶老师执教的《麋鹿》一课,不禁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蒋老师的这节课,弥漫着悠悠的爱鹿情,绽放着灼灼的智慧花,充满着纯纯的儿童味,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说:“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语文课堂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感情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而蒋老师的这节课就是在师生互动中飘溢出了荡气回肠的浓浓 “语文味”。

一、词汇处理,创新、扎实。

蒋教师富有智慧性地编辑组合成的带生字语段是本课的一个亮点,也是最具课程创生价值与推广意义的地方。细细悟来,的确一箭多雕。蒋老师根据文本特点——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难理解的词语、读不准的字音,安排了一段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让学生去读。接着,蒋老师采用了以“义”寻“词”(根据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找相对应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语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习得规律。如此,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最出乎人意料的是蒋老师板书概括段意的词语,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段落并思考出示的整段话和这篇文章的关系。这样以来,将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识字、释义、感知文本,概括大意。语文味、儿童味就在这“读”、“寻”、“联”中初见端倪。

二、策略导引,自主品悟。

蒋老师在第二板块的教学中也是颇费心机:先深入研读再辨别形象最后互动交际。如果一般人来教,一定是让学生读课文,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而蒋老师却是先巧妙地给学生一个参照物——驯鹿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在“文字”中求证: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等于给学生一个“诱饵”,“诱”他们去观察,“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这种发自学生内在的需要”——“我”要弄清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种“需要”驱动他们去自主读书——“我”一定要用心品悟语言,要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老师建议你们不要讨论,自己独立观察、寻找、辨析。”蒋老师的提醒,意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静静的读书“场”,一个细细品味的静态“思维场”,一个独立思考的“思想场”,可以想象当时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景:孩子们时而睁大眼睛盯着“驯鹿图”,时而一字一句地读课文,蹙眉凝思。这样的“静”定能生“慧”:学生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学生的细读品悟是扎实有效的,学生的表达论证是有理有据的。“最是沉静最热烈,语无声处听惊雷。”这样的课堂与时下多为“喧嚣”的课堂相比,给人以“悠然见南山”的妙不可言之感。

三、梯度架构,深入文本。

如果说给学生一个“诱饵”,“诱”学生读书,让语文味、儿童味渐渐弥漫开来,那么让学生充当讲解员、高级讲解员、翻译等角色则让语文味、儿童味更浓。蒋老师这样的安排有梯度的:让学生当讲解员,解说麋鹿的主要特点;当高级讲解员,从容应对参观者提出的有关麋鹿的问题;让学生当翻译译几句古文。难度一步步加深,但始终咬定了“语言”没放松。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多个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角色”,而在乎“语言”,在乎“思维”也。这是一个不断激励学生认真读书、积累语言、活化语言的过程,也是是一个锻炼学生胆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浓浓的语文味、儿童味在这“解说”、“翻译”中尽显,而“抓住事物的特征去描述”这一描述方法的渗透如“春雨润物”显得无痕。正如蒋老师在课上所言:“是啊,读书不能死读书啊,要活学活用。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

四、师生对话,疑中生智

对于麋鹿传奇的经历这一部分,蒋老师处理得很大胆,在老师配合幻灯片范读课文有关段落后,让学生听了麋鹿传奇经历之后,自由发问老师。这样的“自由”会滋生出许多“神奇”。孩子的小脑袋瓜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种思考、发问恰恰是最可贵的。特级教师张康桥说:语文教学要走向发展“儿童可能性”,而思考正是儿童的可能性的家。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内核是其精神生命的品质,而它的标志就是“思考力”……不关注独立思考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一种“寄生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学生完整的品性和健全的大脑。由此可见蒋老师的大智慧。这种民主、宽松的“土壤”,该有多少好奇的种子在萌发呀!学生的问题涉及战争、涉及环保,大多直抵人心、切中要害,引人深思。而教师时而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而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相继死去,而英国的麋鹿却生长良好?”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推测:贝福特公爵是什么样的人、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样的环境中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悄悄地将善良、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五、串词表达,升华情感。

最令人叫绝的是在学生的情感呈奔涌之势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串词语:惊讶、悲伤、高兴、忧伤、愤恨、感动……让学生读相关段落3分钟后发言。从学生的清楚、流畅、个性鲜明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看到了说明文教学的魅力,看到了蒋老师的人格魅力!至此,语文味、儿童味已浓得化不开,它已渗透到每个听者的肌肤里,渗透到每个听者的灵魂里。

“麋鹿还会迷路吗?”蒋老师结课时的幽幽一问,意味深长、令人心颤。麋鹿是否迷路,关键在谁?答案不言自明。就这样,《麋鹿》一课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唯一遗憾的是这些词不是出自学生自主的圈出,而是教师给出,试想为什么要圈出这些词?为什么要通过这些词来表达呢?如果引导学生找出、从学生角度思考也许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听蒋老师的语文课时我的心情是愉快的,蒋老师创设的一个个巧妙的情境,“诱”孩子们去亲近了文本、品悟了文本、超越了文本,让悠悠的爱鹿情在读、思、解说、叩问的过程中荡漾在每个人的心襟,让语文味在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妙语连珠的课堂,震撼生命的力量

——简评甘肃兰州徐世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

青岛八大峡小学

刘文

“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鼓舞人心的”, 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梅里尔.哈明博士对一堂好课的界定,而今天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鼓舞人心的”力量,那就是在徐世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的课堂上。

聆听《生命 生命》,我仿佛也在跟着徐老师静静的展开与文章的作者杏林子的对话,不知不觉在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敬佩、一种赞叹……敬佩作者,身虽残志更坚,她用一种顽强的意志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真谛;赞叹老师,他娓娓道来,不留丝毫牵引的痕迹却带着孩子们潜入文中不单单是读懂了文章,读到了“作者的心”(徐老师语),更读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这种敬佩、这种赞叹最终融汇成一种感动,感动于这篇美文,感动于美文带给学生的受益终身的启示,更感动于徐老师的魅力和他带给我们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他再一次引起了我对做一个好老师,上一堂扎扎实实的好课的思索和揣摩。以下几方面是我的收获,可以说是受益良多。

一、字字玑珠缘何来?——扎扎实实,深研文。

《生命 生命》一课,作者通过三件亲身经历的小事,引发出对于生命的感悟,而徐老师则通过“画出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一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巧妙的指引着学生批文入境,步步深入的解读文本——感受蛾子强烈的求生欲望,感受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感受作者发自肺腑的“最自己负责”的呼声,从而引发珍惜生命、活出价值的呐喊。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我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老师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评价都是那样充满睿智,也更真切的感受到孩子们的情绪逐渐高涨,回答问题一次比一次精彩,直至临近下课时的每人一句“对生命的感悟”,徐老师要求孩子们读完说出自己的名字,俨然是孩子们自己的名人名言,每一个学生都发自内心的表白着,真情流露,让我感到整堂课都涌动着思维的火花,老师的语言字字玑珠,学生的回答妙语连珠。是什么让课堂这样充满活力?是什么让课堂这样洋溢激情?我想最最根本是要有教师对文本独到的认识、思考、感悟。

其实,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课堂上教师对文本的领悟,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时常常因为教师自己解读文本的不到位而局限住学生的思维。而能做到像徐老师这样理解细致精到,无疑是源自于扎扎实实的潜心研读文本的结果。

陶行知老师谈及语文阅读教学时曾提及:“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思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徐老师正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打开了作者的胸境。从大处看,徐老师每品读完一段(一个小事例),都会引导学生回到课题“生命生命”,每次齐读这个课题,学生都会加深一层的感悟,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带来思索,带来更深一层的感悟,也正是在一个小小的齐读活动中,学生能把自己新有的感触融入其中,是梳理、更是升华。直至结束,当老师带着学生回顾完板书内容,仍轻轻的说了一句:“来孩子们,再读课题,读到你心里去!”此时《生命生命》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啦,对于所有的聆听这堂课的人来说它都无疑是一种鞭策,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再如,在品读“飞蛾挣扎着求生”一节时,当学生已经抓住了“极力”,抓住了“强烈”等词语谈出自己被这种求生的欲望所感动时,徐老师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深究其理,说道“一只小小的飞蛾,在作者杏林子的手中竭尽全力的挣扎,可这两种力量的相差却是天壤之别,然而尽管飞蛾这样的努力,它的生命却只有9天,这样短暂的生命,它还是用了六分钟去挣扎”在这样深入的剖析中,引导学生揣摩,假如自己是飞蛾、是杏林子会有怎样的想法?从而步入作者的心境,触摸作者的灵魂。这样的设计、这样的引导,无不看出徐老师解读文本之深入,揣摩教学之用心。正因为有了这样深入的解读,有了这样精心的设计,才会使得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悟得真切深入。而在品读完三件事例之后,徐老师恰如其分的引入了作者杏林子的简介,身残志坚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无不被这位了不起的作家所感动着,这恰到好处的讲述,难道不是源于老师对文本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研读吗?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上,在与作者这样的心灵碰撞中,学生不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更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试想经过这样一番生命洗礼的孩子们又怎会再有轻生的念头呢?课堂上有教师游刃有余的引导,有师生的思维碰撞,有语言文字的深入感悟,有书声朗朗的诵读,有人文情操的渗透,这样一节好的语文课,源于何处?对教材、对目标、对学生深入全面的研读把握才是硬道理。

二、教亦多术孰为善?——运用贵能验诸身。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教学得法,学生学得才有兴趣,学得才更有收获,徐老师这节课可谓方法灵活多样,目标清楚,效果明显。

1.三件小事各有各法,详略得当、侧重明确。

三件引发生命感悟的小故事,老师分别使用了抓重点词理解法、朗读指导法、老师范读学生倾听感悟法。先是特别细致的品读了第一件事,而第二件、第三件事分别侧重于重读词语朗读和交流感受的方法,详略分明,却各有明确的训练点,让语文的课堂充实生动,让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深入而不流于形式,可谓方法得当。

2.中心明确,万变不离其宗。

刚才提到徐老师每品读完一段事例后,都会引导学生回到课题“生命生命”,再次齐读课题。层层深入,却始终不离“对生命感悟”的主线,让整个课堂有一种在回旋渐进之感,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

3.情境创设,引发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共鸣。

恰到好处的情境创设,能使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深入,试想当杏林子那清秀和蔼的笑脸浮现在大屏幕上时,再当老师轻轻的讲述出,这位看似幸福的作家却是全身关节坏死,手都不能抬的不幸者时,当老师把杏林子那双扭曲却还紧握着笔杆,笔耕不辍的创造了奇迹的手呈现在学生眼前时,那种心灵的震撼,胜过了所有的语言。骤然间,距离仿佛被缩短,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更与作者产生共鸣,课堂上几处情境创设都是非常成功的。

4.板书、创作让学生做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板书都是从孩子的回答中梳理,也都是由学生写在黑板上的;对生命的感悟让学生创作,交流时甚至直接属自己的名字,听起来俨然就是名人名言。在这个课堂上,学生就是主人,课堂是孩子们的,他们不由自主的动起来了,他们深深的融入课文中了,能不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吗?

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关键要看老师怎样用;怎样用才是好的,关键要看是不是适用于更多的人,陶行知老先生用了简单的20字所讲述的,的确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思索。

三、和谐课堂怎立足?——自我修身莫肤浅。

徐老师言辞幽默,语语存真,课堂上他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评价都拿捏得那样恰到好处,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位名师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佩服之余,我不禁又对自己说: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下深功夫,有真才实学,我的课堂才会生动,我的教学才会成功。不难看出从导课开始,从徐老师自己名字中一个“”字,在自嘲中,在闲聊中,学生和在坐的老师都已经被这位不起眼的小老师所表现出的幽默睿智和知识的广博所折服了。“自身的修养”,这便老师的魅力所在,语文老师更是如此。徐老师帅气的板书、幽默的语言、对文本独到的理解这些都是这节课和谐、精彩必不可缺的因素,因此怎样才能有和谐精彩的课堂,自我修身莫肤浅才是硬道理啊!

夜已入深,静静的坐下来,回味着今天上午听过的几节课,感觉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会努力向着这个方向,会努力学习这些长处,做个让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做个课堂精彩的老师!

 

 

 

与 “生 命” 对 话

青岛福林小学   支爱文

    听一堂好课,真的是一种享受!徐老师的课让我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有语文味的课堂;什么叫教师智慧;什么叫以学生为主体;什么叫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幽默是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结晶。徐老师在课前调节阶段,就彰显了自己的个人魅力。他借着自己名字中“”字,让学生猜读音;让学生说说自己长的有什么优点与不足,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朋友似的师生关系。青岛与兰州也因一位说话字正腔圆,和学生聊天风趣、幽默的语文老师而拉近了距离。徐老师最后以一句:“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大胆、积极、与自信。”结束了课前调节阶段,同时也为学生提出了回答问题的要求。为下面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基础。——让我感受到了课堂上鲜活的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引领孩子们探究课文时,徐老师并没有多提问题,只是让学生读文本,抓住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谈感受。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老师的语言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进行鼓励,升华和渲染。我感到老师在激励、唤醒和鼓舞着学生去学习课文中关于生命的三个小故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受到了感化。我感到在研读课文中,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交往互动是那么和谐,那么的激情飞扬。我感受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悟文本,听、说、读、写话语文的巨大魅力。——让我感受到了厚重的生命。

本课教学应该说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听课者,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徐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示了作者杏林子的图片资料在对比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生命的更高境界。一个人不能再拥有完美的躯体了,然而生命还在,就不能放弃,就不能浪费光阴。这引起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对杏林子和杏林子的书的兴趣,和对作者由衷的敬意。徐老师最后的拓展成功的升华了主题,让人回味无穷。——让我感受的了生命的崇高。

    一堂好课,像一首优美的乐曲,总是萦绕在耳边;又似春风化作春雨,滋润我的心田;让我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指引我前行……

 

 

 

我眼中的蒋军晶老师

青岛新世纪学校   方崇彬

“蒋军晶,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省小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全国科研优秀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改之星,浙江省课堂教学能手,杭州市十佳魅力教师,曾参与中华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北师大《环境教育》教材编写……    

接到中心的培训通知,看着这些文字背后透露的信息,我便知道,今天又将迎来一场视听盛宴。于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来到会场。

蒋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的课文《麋鹿》,是一篇说明文。提到说明文,不得不提自己教学中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说明文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大多语言缺乏感染力,甚至有些枯燥。学生经常是学之无味,教者也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策略来解决这一尴尬的问题。而今天,听了蒋老师所执教的《麋鹿》,那么声情并茂,那么有声有色,我不禁为其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坐在会场之中,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听课的老师,而我们正在学习的是一篇说明文。

我想用“有效”二字来概括我对蒋老师的整节课的感受。从初读屏幕中的一段关于麋鹿的文字介绍开始,就是“有效”的体现。别看这一段小小的文字,作用可大着呢!对于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蒋老师不是“任其放逐”忽略掉,也不是出示词语牵着孩子们学习生词,而是安排了一段带有本课重点词语的文字让学生去自读,自读的过程中掌握生词的字音、字形;再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生活的方法理解重、难点词语;还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以来,蒋老师将识字、释义、感知文本,概括大意一并解决,将这段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书贵在有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蒋老师的课上,给予了学生质疑问难、畅叙己见的安全感,从而大胆质疑,乐于质疑。“看屏幕,这是麋鹿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不惟师,不轻信,不盲从。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质疑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启发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自己寻求答案。“不是麋鹿”的答案不是老师说的,也不是书本告诉的,是学生们自己探究出来的。当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时,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其感受到质疑探究的乐趣。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蒋老师在这篇说明文中的“情”的渗透。对于麋鹿的传奇经历,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为我们娓娓道来。课文中一个不起眼的语句,在他的演绎之下,成为了学生们情感喷涌的泉眼。“惊讶、悲伤、高兴、忧伤、愤恨、感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词语出现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并且自然如流水,震慑人心,感人肺腑。这是语文教学的何等功力,蒋老师的何等魅力啊!

蒋老师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必须具备的那份细腻:对文本的细腻,对备教的细腻,对学生的细腻……这一刻,讲台下的我们也个个变成了他的学生,他让我们学到了许过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为我今后的说明文的教学点亮了一盏明灯……

 

 

 

简简单单教语文

青岛朝城路小学   魏锦婷

有幸聆听了徐世老师的《生命生命》这堂课,真是恍然大悟,这不正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吗?徐老师的课堂上没有过多华而不实的修饰,让人真正感到语文课堂的朴实。

一、教学环节的简单——四读课题。

一读是解题后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师: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这是生命创造的奇迹。……这是台湾作家杏林子的感悟。

老师在引用杏林子的一句话,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启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二读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极力、挣扎”等词语,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通过激情导读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从而表达对生命的思考之后再来二读课题,学生就会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作者的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怀。

三读是在体会砖缝中的香瓜子顽强的生命之后带着理解再读课题,感叹生命的顽强。

四读是在总结课文提炼升华时齐读第一段,带着对生命的思考,用简短的一句话写出对生命的感悟之后再来齐读课题。领悟作者生命的深层思考,感受她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的积极人生态度。

感悟: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其中或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表达了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思想。对题目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从各个角度进行审视,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题目本身的深刻含义一下子看不出来,但通过反复读,能悟出潜在的道理,因为真理往往藏在一个又一个问号的背后。徐老师这简简单单的齐读课题,循环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学生每读一遍,感受就会更深一层,直至最后刻骨铭心地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对于课题的朗读看似简单,但是一遍一遍的朗读却让学生在感受文章的同时,通过朗读展现出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慨。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一步一步到达高潮。

二、教学手段的简单。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徐老师的主要做法是:读——想——画——抓。

“读”即“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以上词语”;“想”即“想一想,用以上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概括说说文章写了哪几件事”;“画”即“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子”;“抓”即“你抓住了哪个词”。说写了哪几件事,实际是通过读分清层次,弄清脉络;画感悟最深的句子,实际是在层中找重点;“抓住了哪个词”,实际是在重点句中抓重点。从段到句,从句到词;整体入手,步步深入。

徐老师整堂课全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学生的朗读有三十遍之多。对比常见的现象是读过议过之后的万事大吉,徐老师却在议过之后仍然让学生读,如[出示一段话,学生读“虽然生命短暂……更加光彩有力。”]师生研讨之后,“再读刚才那段话”。

从而让我感受到默读或朗读后,师生再议,而研讨之后必须再读。这后一个读才可能真正到位。

正是在这一遍遍的朗读中,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关注、理解、引导,而学生也在读中体验,读出了自己,发展了语感,提升了认知,这正是教而无痕,学而有得,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聆听了徐老师的课,我一定会把“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去不懈的努力。

 

 

生 命 的 礼 赞

——听《生命 生命》一课有感

太平路小学   王 蔚

十二月的青岛,寒风刺骨,可坐在南京路小学礼堂中听课的我却如沐春风。因为有幸聆听到了全国阅读课一等奖获得者——徐世、蒋军晶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我被他们那精湛的教学艺术、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所折服。特别是徐老师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把生命这一人生永恒的主题阐述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令听的我感动不已。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是领会语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怎样指导学生一步步读出感情?这节课,徐老师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学生初步感受“跃动的生命力”时,老师先让学生读出自己画的带给作者对生命思考的句子。当学生读出后,老师马上引导:“自由读这句话,读着读着,若有一个词跳入你的眼睛,就抓住它,看能体会出什么?”每当学生们抓住词语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时,老师就进行适时而恰当的评价或是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感染,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这里老师并未告诉学生哪个词应该读的重一些,哪个词应该读的轻一些,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就这一句话,徐老师通过指读、自由读、学生范读、齐读、边读边想等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读了6遍。即使如此,学生也乐此不疲。他们在这种富有鼓励性和感染力的学习情境中,个个跃跃欲试,学得兴趣盎然,一遍比一遍读得饱含深情。当学生感受到了生命力的强烈并读了出来之后,老师又恰地运用语言创设情境:“你知道飞蛾的生命有多长吗?只有9天。可它就为了这短暂的9天,却在不断地挣扎,若你是那只被握在手心里的飞蛾,你会对自己说什么鼓励自己飞出去?”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不断入境,诱发他们进行设身处地的真切体验,让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在畅谈之后的再读课文第一段,学生的内心情感就与文本、作者的情感相通,读的劲更高了,情更浓了,使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以情为线,深化主旨

   “生命”一词,内涵极其丰厚。这节课,徐老师以其敏锐的语感,紧扣对“生命”的认知和感悟这一情感主线,深入开掘,精心提炼。使学生不仅把握了“生命”的表层意思,更领悟到了它的深层意蕴。老师采用了让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知,作者资料补白,作者照片引入等多种感性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深植于自己的情感、想象和心灵,在发展语言文字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尤其是对课题“生命”的感悟和理解。既如“层层剥笋”,又似“步步登山”。每当一件事情的感悟到达一定的深度后,老师都会适时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生命 生命,让生释放情怀,表达对生命的赞美、珍惜与敬畏之情。那一声声对“生命”的深情呼唤,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引向纵深,将课文的情感升华到及至。

语文是美的,语言是有温度的,在老师的课堂上,我真切的触摸到了语言的温度,感受到了语文的美。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使自己教授的语文课堂充满情趣,获得高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将文本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脑海之中,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教师、作者、学生三方情感的和谐统一,这应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生命的思考,价值的体验

——听徐世老师执教《生命 生命》有感

青岛德县路小学    王春莲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让成年人回答起来都要深思许久的问题,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并能感悟到生命的价值。而这都源徐世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一课。老师对文本的全面解读,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无一不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经过认真的梳理后,有如下几点感受最为深刻:

一、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诉只会扼杀孩子的一切。而在老师的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课上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围绕“生命”讲述的三件事,画出感受深的句子,讲一讲三件事分别给自己关于生命的什么感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文,并感悟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二、课堂教学中
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从本节课来看,老师既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夯实了基础,又引导学生透过文中的重点词句来领悟了文章表达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热爱生命、在遭遇挫折时与命运抗争。

文中的三件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叙事+感受的段式来记叙。但在教学设计上,老师却体现了层次性。在感悟飞蛾求生时,让学生角色转换,把自己想像成被抓住的极力挣扎的飞蛾,然后设问:飞蛾啊,你只有短短的九天生命,为什么还要挣扎?”“飞蛾啊,你会在心里说什么话来鼓舞自己?”学生们在角色互换中,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出飞蛾的求生欲望,对文本的体验非常真切。在感悟瓜苗破土时,则是用语言创境,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而在感悟“倾听心跳”这件事时,则是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了杏林子微笑着的照片,讲述了她的坎坷一生,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与不幸命运的抗争,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

三、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

语文课标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从徐老师的课堂上,时时传来的是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既有整体感知的轻声自由读,又有思考感悟时的用心默读,更有带着理解、感悟的大声朗读。不同形式的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听一堂好课,胜读十年书。我会不断的反思,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听徐世老师语文课感悟二三

青岛市实验小学   张瑾

16日上午第二节聆听了徐世老师的语文课《生命 生命》。很爱听徐老师上课,听着听着便忍不住眯起眼睛,嘴角上扬,一副万分欣赏、心满意足的样子。这是我在听到自己欣赏的好课时常常不自觉出现的一种单纯而傻乎乎的表情。记得上次王崧舟老师在给我评课时说了一句似有禅意的话——“一个人只能看见他想看到的,看课也是如此。”然后他微微一笑,有些俏皮又仿佛深藏着大智,那时我的脸上就是这样一副万分崇拜的样子。

“一个人只能看到他想看到的”,的确如此,我们每个人在看课之前都已有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一定的理解,这种“先见”是我们看课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对课的评价也都建立在这种先见之上。我自己感觉对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思想知之尚浅,所以对老师教学的解读有可能会有些片面和偏颇,下面就拣几个要点说说老师和他的课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吧。

一、高效的词语教学。

在“检查预习、初读感知”环节老师是这样安排的,先出示三组包含生字的新词,分行读、齐读,订正读音;然后提出读课文要求:1、轻声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以上词语。字音读准,句子读通。2、想一想,用上以上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概括说说文章写了那几件事?这里学习和读书看似是可以独立操作的两个环节,其实却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这篇课文是一篇很有思考深度的哲理散文,共写到了三件事。如果放手让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不得要领。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把词语分作三行并让学生分行朗读,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的暗示,待到读课文时提到“边读边在文中相关段落画出以上词语”的要求,则是对一段讲一事的一种无声的引导,到学生按老师要求用上给出词语概括课文主要事件时,学生们就已经在无意识中很积极地学会了针对这种文体按段抓主要词语概括大意的方法。不得不说,在本课的词语教学中徐老师匠心独具,在这种网状的词语教学中既夯实了文字基础,又对学生暗授机宜,巧妙而高效。

二、体会重点句子的各种方法策略信手捻取,收放自如。

从网上徐世老师自己写的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中来看,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是一个难点,而教会学生体会重点句子含义的方法又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从徐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明显地看到了他在这方面的着力和用心。

课文共四段,前三段一段一事例,每一例生命现象中都有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用词表达往往含义深刻隽永。第四段,更是直抒胸臆,字字珠玑。面对这样的教材课例,老师没有一成不变地读—思—说—品,而是完全顺应学生的理解及时点拨,随手取法,或顺流而下,或激流勇进,跌宕起伏,却又步步为营。

掐指算一算,在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过程中,老师使用的方法策略近十种:抓关键词法——“读着读着,哪个词语特别鲜明地映入你的眼帘,让你受到触动,把它抓出来”;入境朗读体会法——“再读这句话,读时就想你手中就有这样一只飞蛾在挣扎着,它求生的欲望是那样强烈!”;想象体会法——“杏林子只需稍一用力,它的生命就会走向尽头,在这千差万别的力量对抗中,他仍在挣扎着。如果你是飞蛾,你在心里是怎么对自己说的?”“如果你是杏林子,看到飞蛾这样的举动,你想说什么?”;直抒自己感受法——指名读“那小小的种子……”一句,谈体会到了什么;从朗读技巧牵出内心理解的方法——“同一句话,重读词语不同,读出的感受就会不同。你想怎么读?为什么?”;范读创境体会法——“听你们读,我也想读,下面这段我来读,请你用心听着,这件事又带给了他或者带给了你什么思考?”;带着问题细读理解法——“那么,怎样才是好好使用生命,不糟踏生命?静静读这一段,读出你的理解。”……方法种种,不一而足。

学会一种或几种方法、运用一种或几种策略不难,但像老师这样根据需要把各种策略信手拈来,灵活运用的境界,恐怕不单是“惟手熟尔”所能实现的,大概更像是庖丁解牛,“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他摸清的是学生的机理、教学的规律,而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所以课才会上得这样赏心悦目,合乎韵律,“莫不中音”。

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让其绽放绚烂的教学机智及人格魅力。

写这样一个小标题不是因为老师上了“生命”这样一个题目的课例而应景而哗众取宠,我有真切的感受和足以作出这种推测的依据。

这是从网上看到的老师的简历——

徐世,男,198112月生,兰州市东郊学校教师,从教6年。先后两次荣获甘肃省语文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获最佳教学智慧奖和个人一等奖。

仅仅六年的教学生涯,仅仅27岁的年龄,如果老师不是一直潜心教学研究,反复打磨自己的教学风格,怎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取得这样有分量的成绩?如果老师不是一直对自己的发展负责,不断锤炼自己的人格魅力,又怎能让一个个异乡的孩子因为一节课就深深喜欢上他这个黑黑瘦瘦的年轻小伙,同时又给听课老师们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是我从许老师的课上听到的,也是从徐老师的身上所看到的。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杏林子这么做了,徐世老师这么做了,我想我也应该这样去做。

 

 

 

 

简单、真实的精彩课堂

——有感于徐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

朝城路小学 孙良

今天,有幸在南京路小学聆听了两节精彩的、各具特色的阅读课,在这两节课上,我既被课堂上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所感动,又被两位老师灵活、灵动的教学智慧所折服。下面,我主要就徐世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谈谈我的感受。

“生命”,一个多么严肃、沉重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孩子而言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无疑是很难的。但在老师的课堂上我确实感受到了老师对教材把握的深入浅出,体会到了什么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一遍遍地诵读,一次次的升华着自己的情感,最后水到渠成地感悟到“如何珍视生命”这样一种深刻的道理,老师的这种教育不着丝毫痕迹,却又真实、扎实。在这种简单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语文爱好者,教师对于语文乐在其中,悟在其中,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走进扎实、个性化的语文中去,使学生获得心灵启迪。但是,这种“简单”又必须建立在教师的“不简单”上。在老师的课堂上,没有过多的音乐、图片来渲染情境,但我却无时不在感动,无时不在震撼,老师那富有穿透力、感染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语言,深深的感染着学生,也打动着我们每一位听课者。在听课中,我特别记下了老师的一句评价语:“你有一双慧眼,一颗敏感的心。”我想,这是老师对于学生的一种极高的评价,而老师又何尝不是一位“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敏感的心”的老师啊!正是有了老师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深刻的感悟,才能呈现出这样一节充满着人文气息,充满生命跃动的课堂。

这节课的真实、有效还在于教师完全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了学生,课堂上教师没有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去一步步地完成自己的教案,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的去关注学生读书的收获,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上体会到成功感,甚至本节课的主要板书都是源自于学生的真实表达,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老师做的,只是对学生的感悟做出精彩的点评,高度的概括和提升。在这样真正把学生当做主人的课堂上,学生怎会不主动的参与其中,课堂又怎能不充满活力呢?

欣赏了这样精彩的课例,反思自己的语文课,确实还存在着太多的不足,比如走不出固有教学模式的套路,对教材解读的不到位等等,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就更应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探索、研究。

 

 

 

读中感悟   教活语文

金门路小学  石晶

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了由兰州徐世赟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和由杭州蒋军晶老师执教的《麋鹿》这两堂精彩的课,不禁为他们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教学风格所折服,为他们导学、导读、导法、导思的教学手段而钦佩!两位教师,一位激情澎湃,引导孩子读中感悟;一位沉稳智慧,用大量的材料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但静下来细细咀嚼这两节课,又感受到这两位风格迥异的教师在两堂课的某些方面,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谨将我的几点听课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读中感悟,体现教师的指导技巧。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而文本正是学生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

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徐世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正是紧抓文本,通过自由读全文、边思考边读、读感受深的句子、感悟后再读等多种读法,不但让我们在整节课上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更看到了学生先由将课文读得充分、再到读得精彩,直到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深刻感悟这一过程。尤其令我难忘的是,随着三件事儿的学习,老师都引导学生回到课题《生命 生命》并齐声朗读,而学生们三次齐读课题时所蕴含的感情及最后一遍不能抑制的赞叹,情不自禁的赞颂,更加反映了老师带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的教学技巧。而蒋军晶老师执教的《麋鹿》这一课,在对麋鹿外形特点这一处的朗读指导上就更让我佩服其技巧的娴熟了。老师先让学生读有关于麋鹿外形的段落,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让他们辨认图片上的麋鹿,来让学生初步抓住其外形的特点,尤其是“虚晃一枪”,使学生在初次辨认失败后,更能激发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对介绍麋鹿“与众不同”的特点的词句的关注和主动研读。然后,老师又通过聘请“讲解员”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激发学生不但知道麋鹿外形的特点,并且能介绍出来。并通过设立不同讲解员的级别,激励学生做到“知识要活学活用”,如通过:麋鹿有哪些“鹿中之最”?哪里说明麋鹿适合生活在湿地之中?这些问题,既紧紧围绕了文本,又给学生以上升的空间和梯度。最后,老师带领学生们再次回到文本,体会“作者在写作中抓住其特点,尤其是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一好的写作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又进行了写作的指导。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真正向我们展示了---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授方法。

二、即时评价,迸发师生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

活动,往大里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徐世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是一篇有关生命感悟的文章。老师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评价语有“你真有一双慧眼,这个词找的很准确”、“通过你的朗读,我们体会到,飞蛾是用尽自己所有的力气,在为它的生命而挣扎。”“让我们先给他掌声!”、“让我们带着这种震撼,再来读读吧!”;在学生交流感悟、体会时,老师又充满激情的、不失时机的进行提炼与升华:“是啊,我们自己的生命,要自己做主!”、“生命是珍贵的,也是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老师那充满激情的激励语言,就像蜜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源泉。那灿烂的笑容、亲切的体态语言,不但拉近了这初次合作的师生们的距离,更激发学生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精彩的发言。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这一点,在老师的课堂上也充分的体现出来了。在介绍日本作家椋鸠十这一环节时,学生们对“椋”这个字的读音产生“空白点”,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或让孩子们查字典,而是鼓励大家“猜”。生一:我查过字典,知道这个字读“掠”。老师很不讲情面地说:很好,对于不认识的字你知道查字典,但我告诉你,你查错了!(学生们一阵哄笑)生二:我猜这个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它应该读“惊”。老师:这个同学猜的很有道理,她知道形声字有一半是声旁,所以她读半边儿,而且我们很大一部分汉字是形声字。但很遗憾,你猜错了!(学生又是一阵笑)此时的蒋老师,非但没笑,而是不失时机、字正腔圆地读出作者的名字,学生们齐刷刷,洪亮的跟着老师齐读两遍。我想,这时的学生,在老师这“冷幽默”的点评下,在上两次错误的对比下,一定会将这个字牢记在心的。整堂课,老师点评妙语连珠,及时到位,看似信手捻来,但都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学智慧的结晶。

三、拓展延伸,发掘文本蕴含之魅力。

老师的《生命生命》这一课中,在充分研读文本对生命的赞叹及歌颂

后,老师不失时机的出示了作者林杏子一幅甜美的半身照片,引导学生想象:文章表达的对生命的热爱和赞颂,和这甜美的笑容,是不是因为作者是一个充满幸福的人?而随着图片的进一步补充和老师的进一步介绍,让学生们惊叹于这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之情,竟是出自一个十二岁就因疾病而全身瘫痪的人!那激情澎湃的文字、四十多本著作,竟是出自一只扭曲变形,永不能伸开的手!而正是老师这于作者介绍的拓展,让学生们在健康与病痛、普通与顽强的生命之间,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从而对《生命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而在《麋鹿》一课中,老师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就麋鹿的传奇经历进行了大量的延伸与补充,如麋鹿从古至今的数量上的变化、生活区域的变迁、不同年代政策及战乱对它的影响和当今麋鹿的生活、发展现状,并通过麋鹿数量的曲线图及老师提问的方式,了解和消化这些拓展的内容,并促使学生结合课文,最后达到“有一种情感压也压不住,一定要交流出来”这一境界,并通过学生的交流,反映出他们“真的读懂了。”使一篇介绍麋鹿的文章,最终在道德情感上也得以升华。

四、学法指导,体现水到渠成之功效。

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中,常感到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有一定难度。不是

语言繁琐,抓不住重点,就是过于简单,概括片面。而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巧妙的通过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们能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内容。如老师在新授环节,通过出示一组词语,先让学生正确朗读,在读熟的基础上,再布置新的任务:用以上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概括说说文章写了哪几件事。学生借助老师精心挑选的词语,既读准了字音,又串联成事,而文章正是通过这三件事,来写对生命的感悟的。这样一来,学生借助关键词语,自然而然就归纳出文章的只要内容。学生既没有感到压力,老师更没有教的费力。而老师所教的《麋鹿》一课,由于篇幅较长,老师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分外形、习性、经历三部分进行整理,并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学习。在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发现—这段文字与课文的“关系”,就是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看似随意的一句过渡语,其中蕴含了学法的指导,显示了教师教的智慧。随即,老师又适时的结合板书,教给学生依据板书的三个方面,用一句话说说。由此,学生们又依据老师有层次的学法指导,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种段意串联的概括方法。

 

 

 

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别样魅力

——南京路小学教学年会学习体会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蔚

今天,非常有幸聆听了甘肃郑州徐世老师和浙江杭州蒋军晶老师的课堂教学,不禁再一次赞叹名师课堂教学的魅力,也让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语言诙谐幽默,极具感染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深入,我陆续聆听了不少全国名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听他们的课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总感觉意犹未尽。课下仔细品味,发觉名师的语言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具有诙谐幽默、富有感染力的特点。徐世老师的声音充满磁性,课前交流诙谐,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课上的声音深沉,又引领学生走进对“生命”的思考。而蒋军晶老师的语言则如细细的春雨,洋洋洒洒地撒播到学生的心田,其中也不乏幽默的语言风格,让我自叹不如。

二、文化底蕴丰厚,旁征博引。

很多名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文化底蕴丰厚。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使得他们的文学素养很高,以至于走进他们的课堂就像走进了文学的殿堂。我一共听过蒋军晶老师两节课,一是《泉城》,二是《麋鹿》,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泉城》一课蒋老师将自古以来史书上对趵突泉的记载呈现在课堂上。100多年前,900多年前,1400多年前,3500多年前,将学生记忆带到了几千年前的古国,感受趵突泉那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体会课文中四个“永远”——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好象永远不知道疲倦似的。多么深刻地理解,多么深入地引领,这源自于教师对文本独到的解读,更源自于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

刚拿到《麋鹿》一课的课文,我粗略地读了读,感觉就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没什么感染力的一篇文章。但再听蒋老师的课堂教学,才发现原来这篇课文也可以上得有滋有味,有血有肉。蒋老师以国内外动物小说家的介绍开课,几个猜测就将语文味十足的一道“开胃菜”呈现在学生面前。课上,蒋老师又以活泼的形式导学生解读古文中对麋鹿的记载,抓住了麋鹿外形、生活习性的特点。从麋鹿的传奇经历,以贝福特公爵资料的补充引领学生对“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求占有。层层的引领就像攀登阶梯,使学生的理解逐层深入。

曾经听蒋军晶老师介绍过,在上大学期间,他就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以至于在他的课堂上,在他的评价语中,随处可见文学的影子。这些都让我这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深刻地感受到,要想当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利用业余时间去大量阅读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独到地解读文本,而这正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

三、语文味十足,耐人回味。

蒋教师富有智慧性地编辑组合成的带生字语段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细细悟来,的确一箭多雕。首先,生字在新语境中的再现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习得规律。新语境的出现使学生学习生字有了新的生长力量,在鲜活的语境中,学生不断接受语言的视觉反应并形成语感。其次,字词理解的基本功训练形式生动,在反解释中让学生感悟到新词的意思。同时又对课文内容做了梳理,提前对于课文结构作了方向性的引领,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降低了难度,同时又学习到概括内容的方法。

徐世老师的语文味则体现在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朗读课文的指导上。学生抓住重点句中的词语谈感受,读重点句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这都是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而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听心跳后的感受,徐老师则通过作者资料的补充引导学生感受杏林子的坚强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让学生写下对生命的感悟更像是《名言集》,层层深入的感受并反复品读课题也是语文味最好的体现。

 

 

 

听《生命生命》一课有感

青岛莱芜一路小学           高晓琦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获得者徐世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从容的应变,睿智的语言,不露痕迹的设计让我深深折服,我不禁感叹:语文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老师是艺术家,而学生,是最终的受益者。

一、        语言的艺术。

《生命生命》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的一篇散文。虽言语不多,却字字珠玑,抒写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要真正读懂这篇文章,读进作者的内心,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倾听徐老师的课,作为听者的我却和在座的学生一起被深深带入课文情境之中,跟着老师在文字中徜徉,感受着,震憾着——这,便是徐老师教学语言的魅力。

“‘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这是生命创造的奇迹。’这句话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句对生命的感悟。”课始,老师动情地的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出课题,为后面学文铺设了感情的基调。而后,老师时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时而和学生一样是阅读文本的读者,时而就是作者本人,用心动情的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自始至终,老师的语言感染着听者,我想,这样的语文课,本身就是一堂语言的欣赏课,学生怎能不从中自主感悟,收获多多?

二、        教学的艺术。

(一)     字词教学多层面,多角度,关注学法指导。

回顾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对生字词的教学大多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在讲读课文时在对重点词进行品读理解。本节课徐老师的字词教学却非常清新、质朴、务实,给我启示。首先,老师出示三组词语(值得学习的是,这三组词分别来自文中的三个故事,重点字词恰恰包含其中,可见老师的良苦用心),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这些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用以上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概括说说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这样的读书要求,使学生既完成了重点字词的自学,又关注了文章的内容大概,同时训练了抓重点词语概括段落大意的阅读技能,课堂教学省时高效,学生训练扎实。

(二)     阅读教学重感悟,讲学法,关注学生内心。

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默读这三件事,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子,想一想,三件事分别带给作者也带给你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生: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边读边用眼睛看,读着读着,有一个词就突然跳到你的眼中,让你有感受。抓到它!

学生静心读书。
生:“极力”,我感到它对生命的渴望。

师:孩子,你读出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指名板书:求生的欲望)
师:还抓住哪个词?
生:“挣扎”,它想留住自己的生命。

师:那是想留住生命的跃动。

师:飞蛾的平均寿命只有九天,可是为了这九天,它却挣扎了两分钟!如果你是这飞蛾,你会想什么?

生带着感受齐读。

师:为了生命,飞蛾极力挣扎双翅。如果你是杏林子,看到这只飞蛾,你会想什么?飞蛾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带着震撼,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细读老师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片断,不难看出,老师的主要做法是:读——想——画——抓——读。“读”即默读体会;“想”即“想一想,三件事分别带给作者也带给你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画”即“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子”;“抓”即“你抓住了哪个词”;最后,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再次美读。“画感悟最深的句子”,实际是在层中找重点;“抓住了哪个词”,实际是在重点句中抓重点;从段到句,从句到词;整体入手,步步深入。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得到了读书方法的指导,获得了心灵的震撼,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总之,老师的课充满智慧,充满激情,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在今后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反思、提高,也为我的学生创建一个语文学习的乐园。

 

 

 

阅读课堂:有情、有趣、有思的感觉真好

贵州路小学  安璐

今天在南京路小学参加教学年会,我有幸聆听了三位老师执教的语文课,真是受益匪浅。其中杭州市临平一小蒋军晶老师执教的《麋鹿》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蒋军晶老师的课堂师生交流和谐自然,老师的语言生动幽默,特别是老师的评价语充满智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可以说一直处于思维的“亢奋”状态,整堂课不时博得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而在这掌声的背后,我觉得是老师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对教学目标的精心设计和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

教师富有智慧性地编辑组合成的带生字语段,在开课伊始使人眼前一亮。老师没因学生是高年级的学生,而将字词教学“忽略”,而是根据文本特点——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难理解的词语、读不准的字音,安排了一段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让学生去读。接着,老师采用了以“义”寻“词”根据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找相对应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语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此,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而生字在新语境中的再现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习得规律。新语境的出现使学生学习生字有了新的生长力量,在鲜活的语境中,学生不断接受语言的视觉反应并形成语感。最出乎人意料的是老师板书概括段意的词语,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段落并思考出示的整段话和这篇文章的关系。这样学生对于主要内容的概括(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其实已经站在了统领全文的高度,学生不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这样一来,将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识字、释义、感知文本,概括大意。这也可以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老师第二板块教学:深入研读,辨别形象,互动交际是颇费心机的。我们教学麋鹿的外形部分时,一般是让学生说说麋鹿外形每部分的特点,而学生只是把书上的句子读一读,至于是否真正理解并没有有效落实。老师没有这样简单处理,他巧妙地给学生一个参照物——驯鹿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在“文字”中求证: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样紧紧地扣住了语言文字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有关词句进行判断,这样就使学生能够细心阅读文本,潜心领会文本。这也等于给学生一个“诱饵”,“诱”他们去观察,“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这种发自学生内在的需要”——“我”要弄清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种“需要”驱动他们去读书——“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要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老师的课关注到了学生间的差异,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梯度,比如让学生充当讲解员、高级讲解员、翻译等角色。老师这样的安排有梯度的:让学生当讲解员,解说麋鹿的主要特点;当高级讲解员,从容应对参观者提出的有关麋鹿的问题;让学生当翻译译几句古文。难度一步步加深,但始终咬定了“语言”没放松。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多个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角色”,而在乎“语言”,在乎“思维”也。这是一个不断激励学生认真读书、积累语言、活化语言的过程,也是是一个锻炼学生胆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

对于麋鹿传奇的经历这一部分,老师处理得很大胆,在老师配合幻灯片范读课文有关段落后,让学生听了麋鹿传奇经历之后,自由发问老师。这样的“自由”会滋生出许多“神奇”。孩子的小脑袋瓜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种思考、发问恰恰是最可贵的。

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老师调动了起来,思维也处于活跃的的状态,朗朗的读书声中流露出学生的情,一个个精彩的提问回答是思维碰撞出的火花,这样有情有趣有思的课堂怎能不和谐?怎能不高效?则能不令人难忘!而老师执教的《麋鹿》一课是让语老师们大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的说明文,如何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这一直困扰着很多老师,回味着蒋军晶老师的这节课,我想不论什么题材、体裁的文章只要我们找对了方法,何愁学生不喜欢语文呢?

楚立蕾老师执教的《九寨沟》一课,老师语言优美、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字词教学扎实,注重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徐世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抓住了“生命生命”这个文眼,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学生通过学习情感一步一步加深。

充满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堂,洋溢着教师与学生智慧的课堂,流淌着情、趣、思的课堂,感觉真好!……

 

 

 

走向理想的课堂——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听蒋军晶执教《麋鹿》有感

      初识蒋军晶老师是观看他在全国小语会上执教《月光曲》一课的录像,当时就被蒋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他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所震撼;再听《麋鹿》一课又被蒋老师挑战说明文教学的勇气和他充满精致和谐之风的课堂所折服。

《麋鹿》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教材中一篇常识性课文。课文条理清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说明文,真正读懂文本,是一直困扰说明文课文教学的难题。蒋军晶老师执教的《麋鹿》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善于引导,情趣交融,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听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课始,老师根据文本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将难理解的词语、读不准的字音,独具匠心的安排了一段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让学生去读。接着,老师采用了以“义”寻“词”、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语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此,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最出乎人意料的是老师板书概括段意的词语,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段落并思考出示的整段话和这篇文章的关系。这样以来,将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识字、释义、感知文本,概括大意。

在认识驯鹿后,老师又以游客身份提问,课堂互动,探讨麋鹿生活习性。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颇费心机。如果我来教,一定是让学生读课文,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而老师先巧妙地给学生一个参照物——驯鹿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在“文字”中求证: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一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看到的是一幅那么动人的场景:孩子们时而睁大眼睛盯着“驯鹿图”,时而一字一句地读课文,时而低头深思。老师的提问,意在激起学生静静的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细细品味、静静思考的习惯,就连认真听课的我也拿起课文认真研读和学生一样在书中找起了答案。可以想见学生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学生的论证是有理有据的,学生的学习是有滋有味的。

让学生充当讲解员、高级讲解员、翻译等角色教学环节的设计让课堂中的语文味、儿童味更浓。老师的安排有梯度:让学生当讲解员,解说麋鹿的主要特点;当高级讲解员,回答参观者提出的有关麋鹿的问题;让学生当翻译译几句古文。难度一步步加深,但始终没放松语言文字训练。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多个情境。这是一个不断激励学生认真读书、积累语言、活化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学生胆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浓浓的语文味、儿童味在这“解说”、“翻译”中尽显,而“抓住事物的特征去描述”这一描述方法的渗透如“春雨润物”显得无痕。正如老师在课上所言:“是啊,读书不能死读书啊,要活学活用。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在“润物细无声”中老师又渗透了学法和写法的指导,这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受益无穷的。

 

 

 

 

关注细节,精彩课堂

听徐世老师执教《生命 生命》有感

青岛宁夏路小学  吴德辉

     今天有幸参加教育中心和南京了路小学举办的优秀课例研讨活动,并聆听了甘肃徐世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一课。徐老师的智慧、幽默、深刻不仅打动了学生,也打动了听课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和老师无拘无束,共同学习,大家在和谐的氛围中,深刻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这不仅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更是一堂发人深思的人生教育课。在我看来,徐老师的成功之处是不仅从大处着想,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还从小处着手,关注细节,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一、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有效触动学生心灵。

   在我们常见的课堂上,老师精心准备了评价语,过渡语,说得漂亮,说得深情,但总感觉只是为了说而说,只是为了课堂的完整,对学生没有太大的触动。徐老师在课堂上给与学生十足的关注,尊重了学生不同的感受。他认真倾听了每个孩子的发言,机智地给与评价,学生就在这样的鼓励下,大胆探究学习,思维更加活跃。

如在学习生字词语的时候,徐老师出示了三行词语,请学生领读。第一个学生读完之后,徐老师说:“你读得很准确,尤其是第一个词语——动弹,其中弹读了轻声。就这样读词语,字正腔圆,掷地有声。”这样的评价看似简单,但其中却透着智慧,他肯定了读词的学生,让他有一种成功的感受,同时他强调了难读的词语,强化了认识,同时这样的评价也是对大家的指导和鼓舞。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徐老师给大家出示一段话,描写的是飞蛾在作者手中极力挣脱。徐老师让大家仔细读一读,看看哪个词突然跳入你的眼中,让你特别有感触。有个学生说的是“挣扎”一词,并阐明触动自己的理由:挣扎表明它极力想挣脱,体现了它很强的求生欲望。徐老师由衷地赞叹:“你有一双慧眼,一颗敏感的心,你能读出来吗?”学生更加精彩地读书,老师并没有结束他的评价和引导,他说:“老师要表扬你,给你个奖励,请你把‘求生的欲望’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的活动舞台又增加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透过文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其背后蕴藏的精神力量、情感意蕴。

在课堂中最后一个细节也让人印象深刻。学生联系作者的简介再一次认识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之后,老师让大家用简短的语言回答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的问题:生命是什么?这是一次有效地利用课文留白进行的读写结合,学生在赏析文本的基础上再一次审视生命,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老师提出了一个建议,在说完自己写的内容之后,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这个细节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其实这个小小的举动对学生来说就像一次郑重的宣言。学生说:“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这样的回答让他自己都为之骄傲。

   由此让我感觉,有的时候精彩的课堂实际就是表现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其实来源于教师对细节的关注。

二、            关注文本中的文字细节,挖掘情感激发点。

        教师还很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他精心的预设文本、教学过程中的细节。

        在学习生字词语之后,徐老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有效地过渡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上。“轻声读,想想用上以上词语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说说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这样刚刚读过的词语就成了有效的提示,几个词语串联成课文的主要内容。由此让我们感受到徐老师的教学机智,他每一个步骤目标是很明确的,每说的一句话也是很有目的的。

在赏析文本的时候,徐老师也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背后的情感。学生谈到了“挣扎”,老师总结学生的理解体会,挣扎体现了飞蛾的“求生欲望”,老师鼓励学生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进而剖析:飞蛾的生命有多久呢?9天,只有9天!为了这短短的九天,它挣扎1分钟,2分钟……它为什么要挣扎?你的飞蛾,你会在心里说什么?怎么鼓励自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把自己当作飞蛾,说出了对生命的珍爱。老师总结:生命不易,再难再短,也要好好地活着!课堂上,老师对“挣扎”的关注,看似课堂上不经意的细节关注,其实是教师的精心预设,紧紧抓住文本,设计细节,在教学实践中是精雕细刻,由浅入深,让学生层层剥落词语表面的面纱,学生才感受到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一位专家说:“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徐老师正是关注了细节,学生才能在这样智慧的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才尽显活力和生机。反思自己,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认真研究教材,学会关注细节。

                                         

 

 

不同的课相同的感受,领悟语文教学真谛

青岛市实验小学

邱皓琨

今天有幸聆听了蒋军晶与徐世两位教师的语文课,听后感触颇深,从中受益匪浅。

老师的《麋鹿》一课与老师的《生命.生命》一课,虽然教学内容各不相同,但当我静心思考时,却从中不难发现两节课的共同之处。

共同之处一:遵循教学规律,坚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是阅读教学原则。然而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却常常忽略这一原则,经常抛弃从整体入手这一环节。平日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让课堂出彩,力显与众不同,老师们往往从课文当中的某一个“点”切入,再进行层层剖析。这样做看似是“删繁就简、直奔中心”,但往往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还不知道文章内容,不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又怎能进行感悟?

今天的两堂课,我们看到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运用了这一教学原则。老师的《生命.生命》一课,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读读课文,想一想,概括说说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这个问题就是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在老师教学的《麋鹿》一课里,同样也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在检查预习时,出示了按照课文内容缩短的三段话,整个字词的学习都是紧紧围绕这三段话。在初读环节即将结束时,师问“这三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说:“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又问:“谁能用一句话来讲讲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个问题也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由此我想到,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时,对于原本对的、规律性的东西仍然要坚持,毕竟我们的课堂是重在学生学会了什么。如果这样思考,我们也就会走出对“出彩”的理解误区。我们也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朴实”。

共同之处二: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

对于语文训练,叶圣陶先生发表过深刻的见解:“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的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他还说:“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的练,积日累月的练,练得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张志公先生也讲过:“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在每一堂课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今天两位老师的课上,我们都时时感受到了那浓浓的语文味,处处看到了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

对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感悟就是一种语文训练,在老师的课堂上凸现了这一点。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南瓜种子生命力顽强这一段时,让学生先来读读文章,并划出作者对生命思考的句子,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同样的一句话,重读的词语不同,带来的感受也不相同,请学生再读读这些句子,说说自己重读的词语是那些,体会到什么。学生就是在这种言语训练中,自读自悟,理解文章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学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这也是语文课上进行语文训练的最重要的目标。这一点,在老师的课上有了很好地体现。当学生在认识麋鹿后,老师又以游客身份提问,课堂互动,探讨麋鹿生活习性。
    师: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判定是否是麋鹿。当看到真正的麋鹿,你也要像讲解员一样,把它的主要特点介绍给大家听。
    (多媒体出示一头麋鹿,学生准备,教师下台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当讲解员,向大家讲解一下这麋鹿的外形特点。
    1:麋鹿的角尖指向后方,蹄子宽大,尾巴长,体重可达200公斤!
    师:好的讲解员能抓住重点来讲,这位同学能当一级讲解员。现在的讲解员挺难当的,参观者会自由提问,只要你能自如地应对参观者的提问,那你就是高级讲解员了。来,谁想来试试?
    师:导游,今天我来到麋鹿自然保护园很高兴,听说这麋鹿喜欢生活在湿地环境当中,麋鹿身上哪些特点让它适合在湿地环境中呢?
    2:麋鹿的尾巴像驴一样长,可以驱赶蚊苍,所以它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3:因为麋鹿的脚似牛,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湿地的土比较软,比较容易陷进去,所以麋鹿容易跑过去或者跳过去。
    ……
    师:想不想当特级讲解员?我一路参观过来,发现保护区里插了很多牌子。上面有很多字,可都是古文(媒体出示:海陵县多麋,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为泥,牡者有角,麋喜泽,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我不理解它的意思,你们能帮我翻译一下吗?来,小组之间可以自由讨论讨论,待会儿来讲解!这个讲解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了。
    (学生自由讨论,师巡视指导。稍后,学生踊跃发言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出来。)

教师在学生获得文本知识后,让学生活学活用,以游客提问互动的方式,探讨麋鹿生活习性。学生饶有兴趣,并且能有层次表达。先是能大致说出自己的所学(一般的“导游”),再是能针对别人的问题进行解答(“优秀导游”),最后不仅把古文读懂,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别人(“特级导游”)。这种层层深入,自然流露的“讲解”形式,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增强训练的趣味性,顺利实现了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训练目的。

看了两位教师的课,我们也深深理解了崔峦老师所讲得语文课要上得扎扎实实。

“‘观摩’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就一定能不断提教学素养,就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和高效性,就一定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麋鹿》评课

青岛太平路   袁隽

1216上午,在南京路小学,我十分有幸地聆听了,来自浙江省杭州市著名语文老师蒋军晶老师的一堂语文课《麋鹿》。这堂课很好地显示了蒋老师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风格,从中我获益匪浅。

一、从课前激趣,老师就注重激发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给同学与动物有关的作家与作品。 1、西顿《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2、椋鸠十,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其代表作有《独耳大鹿》、《消失的野犬》、《雁王》和《老鼠岛的故事》3、沈石溪,《斑羚飞渡》。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书籍。

二、在新授课时,蒋教师出示集中了本文生字词的小短文让学生阅读。把本课的生字用红色标出,引起学生的注意,读准字音。在学生初读后,并没有像我们平日里教学那样,拿出生字单独认读,而是采取了通过字义,寻找生字进行认读的方法。

如:解决“逾”字的意思与读音。问:表示超过古稀(七十岁)只年的我们可怎么表达?

生:年逾古稀                      

从文中找出与“跋涉”一次相近的词语?

生:颠沛流离

这样方法,不再是单纯的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而是结合了每组生字的字义字音,通过学生的理解来找到合适的词语,既要会读又要会说会理解,给学生留下更深刻地学习印象。

    三、概括文章内容时,教师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多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段意。由于课文内容比较长,蒋老师十分有心,把课文浓缩成三段文字,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相对应的段落,帮助学生抓住三大方面。启发学生思考,这三段话跟全篇课文有什么关系?再进一步点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指向板书)蒋军晶老师总是不断提醒孩子们主义他的手势,充分利用手势帮助学生解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又指导了学生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学习掌握麋鹿的特点时,教师出示一张动物图片,让学生生判断是否是麋鹿?为什么不是?说出不是的理由。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阅读文本之后回答。并对生回答给予及时准确的点评。拓展点拨:写文章时也应该像今天这样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去写。

在了解了麋鹿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后,教师采用小小讲解员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更牢固的掌握麋鹿的特点。由易到难逐层加深,探究节节拔高,从普通讲解员到高级讲解员,利用古文再来了解麋鹿的特点,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考理解能力,加深巩固所学知识。

五、在学习麋鹿的传奇经历时,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提问的权利交给了学生,通过读书你有哪些问题要问老师?(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资料搜集)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又对学习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补充,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了解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对课文又有了更深刻地了解。

六、在最后感悟语言中,教师给出了学生几种情绪惊讶、悲愤、高兴……,让学生再度课文,感悟文章,看看你读到了怎样的情绪,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自己的感悟各抒己见,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又帮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妙不可言  情趣盎然

                      ——聆听蒋军晶老师《麋鹿》一课有感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  俞嵘

蒋军晶老师所执教的《麋鹿》真的是一堂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引人入胜的语文课,这堂课中教师教学环节设计之巧,教学方法运用之妙,着实令人折服。反复咀嚼这堂课的点点滴滴,总觉得亮点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太多。选出三处和大家一起交流:

亮点之一:一篇独具匠心的短文——一举多得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了一篇短文,这篇短文经过教师的巧妙运用,发挥了它的多种功能,可谓一举多得。

1.高效地进行了识字教学。教师很巧妙地把《麋鹿》一课的生字融合在这篇短文里,学生在反复读这篇短文的过程中,课文中的生字也反复再现,在学生的头脑总留下烙印,实现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功能。

2.高效地进行了词语的理解。这篇短文里还包含着课文中不少难理解的词语,教师利用了以“意思”寻“字词”的方法,先说出字或者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短文中找,并且有的还结合生活实际加深理解(与“逾”字的理解)降低了词语理解的难度,同时又很好地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学习规律。

3.高效地进行了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我觉得这是这篇短文运用得最精彩的地方,教师板书概括短文每个段落的词语,让学生找出相应的段落,并且引导学生思考短文与所学课文的关系——是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板书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时相对容易。其巧妙之处就在于教师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丝毫没有让学生感到难度。

如此一来,这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自编的短文实现了识字解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等多重功能,它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亮点之二:一个妙趣横生的情境——触发学生的兴奋点,促学生咬住词句不放松

教师在教学“麋鹿的外形特点”一部分时,先用语言设置悬念“如果教室里突然出现了一头鹿……”,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紧接着教师出示了一幅鹿的图,让学生观察,“是不是麋鹿”,学生似是而非;再接着教师说“这头鹿又名‘四不象’,它是不是麋鹿?”,学生一听是“四不象”,马上比较肯定地说是“麋鹿”(因为课文中介绍麋鹿又叫四不象),此时教师又说“大家被我迷惑了,它虽然也叫‘四不象’,但不是麋鹿。请大家对照课文,看看它为什么不是麋鹿?”顿时,学生的兴奋点被触发了,兴奋点的触发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得学生主动反复地品词析句,寻找答案,课堂的语文味更浓厚了。

亮点之三:一处大胆的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麋鹿的传奇经历”一部分时,教师处理的很大胆,让学生自己读这部分,找出问题,然后向老师发问,教师对答如流,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文本研究之深。在一问一答中,不仅引发了学生难能可贵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个有价值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学生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资料,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学生情感刚刚被触发之时,教师又出示了一些表示人物内心情感的词语:惊讶、高兴、悲伤……,这一举动使得学生埋藏于心的情感流恣意流淌,当让学生再读课文谈感受时,学生的情感迸发。就这样,一篇说明文的情感价值目标实现了。

总之,这堂课的设计之妙就在于处处触发着学生的兴奋点,处处设计在学生的心坎上了;对学生的指导却又隐性而无形,润物无声;同时又体现着浓厚的“语文味”。教师教学功底之扎实,文学修养之深厚,对文本的研读之深入,解读之独到,使得这堂语文课妙不可言,情趣盎然。确实彰显名师的风范,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