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718631
在线人数: 4840

探究中发展 启迪中提高——浅谈学生的数学探究性学习

发表时间:2006-06-25阅读次数:2239

 

青岛太平路小学   刘名萱

叶圣陶先生晚年答记者问时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道出了教学的目的,这也就必然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有的人也许会说,探究是科学家的事,至少是成年人的事,小学生的任务是老老实实学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基础知识。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如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时分别是 22 28 岁,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也只有 26 岁。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在启迪中提高。

一、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究的能力,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教师要承认并信任学生中潜藏着的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只要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有周长的平面图形,然后复习已学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介绍长方形的特点,最后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选出一种最简便、最科学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学生能够做到的。

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好习惯。

学生对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适应的阶段,探究性学习也是一样。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的学生来说,突然有意识地让他去探究一种新知,这无异于让他建造一座空中楼阁,毫无根基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就成为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根据需要,在课前通过学生的调查、了解、测量等活动,获取有关的感性认识,并让学生在这些相关知识中探求新知,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如,在教学“年、月、日”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查阅少儿百科全书、童话故事大王、上网等),查找有关“年、月、日”方面的,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新授课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学生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讲解。学生研究自己找到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更来劲,更感兴趣。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要促进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知识。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连贯性,新知是已知的延伸、发展或转化,每个知识都有其生长点,也有相关知识的连接点。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就能发现、探究。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人类对数学长期探索的结果,但是儿童学习数学却不能只记住结论就行了。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最终总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事实上,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体会到“怎样想”和“为什么这样想”,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教学中应将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激发、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探究知识。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确立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因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解答这些由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做往往能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或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会激发出学生更大的潜能。因此,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的转变,这也就意味着我们 21 世纪的教师应以培养实干家为己任,而决不能培养高学历的书呆子。新世纪的学生是充满智慧的一代,教师要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的智慧火花。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长此以往,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