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775018
在线人数: 1438

《教育研究方法》论述题

发表时间:2006-06-27阅读次数:3737

 

1、 教育科学研究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理论支撑,是提高办学效益、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一、开展教育科研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才可能产生正确的教育行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开展教育科研,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规律和特点,探索素质教育的办学途径。

二、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教育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教育工作者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使教师自觉钻研教育理论并运用理论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和掌握教育规律。通过解决各种教育矛盾和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

三、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色。通过教育科研不仅可以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强师生员工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使学校不断提升学术文化的水平。通过教育科研,能够出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形成学校的“拳头产品”,从而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四、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校本培训,能够提高广大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他们的教育科研素养。教师在参与科研活动中可以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从培训角度看,参加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培训教师的有效途径,可以说是一种校本培训。(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五、开展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教育科研可以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教育信息,可以进行超前论证,可以开展实验探索,提供科研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可以说,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幅度。

2、 教育科研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意义。

答: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一级方法学、二级方法学和三级方法学,主要有真实验法、准实验法、非实验法、教育统计法、教育测量法、逻辑推理法等,既有定量的研究方法也有定性的研究方法。

1)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者确立正确的思想原则,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

2)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3)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加速研究的进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分析说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答:一、选题,选题本身要有价值,即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有前沿性,看是否有条件,软件和硬件。

二、查阅文献资料,包括查阅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

三、制定研究方案(开题),要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如何选取研究的对象,使用哪些研究资料,具体的研究程序等。

四、搜集整理研究资料,按照计划实施研究方案,搜集整理研究资料,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五、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要有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部分(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结论等)参考文献,附录。

4、 如何撰写教育科学研究报告。

答:1)题目(2)作者单位(3)摘要或叫关键词,写明研究的内容、对象、方法,字数无具体限定,要有英语摘要。然后是正文部分,包括(4)问题提出,可进行文献综述(5)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的数量及其构成、材料和工具、问卷编写的过程,具体的研究过程等。(6)研究结果与分析,是主干部分,包括对研究结果所说明的原理以及对发现的新现象的解释,将前人在本问题上的观点和结论与本研究的结果加以分析比较,并分析原因,对意外的研究结果的研究分析与讨论。(7)结论(8)参考文献,引用的资料必须是公开出版的,不能用内部材料,但硕博答辩通过的论文可以。顺序有两种形式,可任选其一,一种是引用参考文献的先后顺序,用标注的形式,注释,另一种是不在文章中加标注,而是按照作者名字拼音先后顺序列出来,或按英文字母排序,也可以把两种形式分别列出来,但都要按照统一模式下来。需要列的信息包括:期刊类、报纸、硕博论文、网上资料(9)附录,有些原始资料不适合放在正文中,可放在附录中,如调查问卷题目、教育实验中使用的教案,学生课堂上反映做的记录,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原始成绩等。

5、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怎样处理好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关系?

答:定量研究是引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变换来判断研究对象诸因素的关联,最后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它是对于研究对象的属性进行质量上的分析研究,是对于事物量的关系的研究。

定性研究是关于事物性质的研究,是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对于任何科学研究领域来说,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可以说是两种最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无所谓孰好孰坏。在教育研究中,早期的定性研究对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经验总结和深刻的哲学思辨,使人类积累了丰硕的教育智慧和财富。随后的定量研究超越了前期定性研究纯粹的哲学演绎和通俗的理性思辨的局限,促进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技术化,给教育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二者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用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其局限性是在对许多问题的研究中,时常无用武之地,并且对于教育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一筹莫展,用数据等资料难以揭示教育活动内在的交互作用关系,并且由于教育现象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当人们力求做到客观、精确而从某一角度对它进行有限的研究,必然带有某种主观性,不可能是纯客观的。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研究者的要求过高,存在主观性且定性研究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单独使用,都无法解释或回答所有的问题。它们也是两种相互补充的分析方法。但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不应该对立,而应是互为补充的、互相支持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的研究。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而定量研究又为进一步的定性研究创造条件。在定性分析中,需要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精确,以便从量的关系中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作出更为科学的说明;在定量分析中,定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方向,因而,教育科学研究必定要求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

6、 结合某一学科谈谈如何进行课堂的观察和记录。

答:进行课堂观察,一要确定观察的问题,二要制定观察的计划,包括观察内容、对象、范围、地点、时间、次数、方式、手段等,保证观察的效果。三要进行观察记录。

1)记录程序,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事情要有连续性,不能总结性或整体性的记录,尽可能把细节记录下来。

2)记录格式:分4个方面记录:①实地笔记,记录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的事情②个人笔记,记录个人在进行实地观察时的感受、想法③方法笔记:观察时采用的方法④理论笔记:观察者对观察资料初步的整理与分析。

四要整理观察结果。

1)观察者反思: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观察的角度,反省观察时的心情,反思叙述的角度。

2)归类总结:观察多次,进行总结归类。

3)统计分析:可以进行初步统计分析,把重复发生的现象提出来,统计一下。

(该题要结合学科来谈)

7、 如何编写教育测验?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分析教育测验?

答:一、确定测验的目的

二、制定编题计划

三、编写测题

1、  客观题:是指评分标准和评分过程都是客观的。

其优点是:(1)有明确的标准答案,评为简单、准确,节省人力、物力。

2)这种题在限定的时间内可以包含足够的试题数量,保证对所测内容的覆盖率。缺点是:客观题不容易编写,客观题不适合测量学生的综合评价,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2、  主观题:没有唯一的评分答案,题型:作文、论述题、分析题、说明题。

3、  其优点是:(1)适合测量学生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2)编写题来比较简单(3)这种题目可以克服学生对知识的简单背诵而得高分的现象。缺点:没有明确答案,评分困难而且不可靠。题目数量少,对所测内容的覆盖面小,不能保证内容效度。

选择题的4点原则:(1)根据测验目的选择题型(2)题目的取样要有代表性(3)各种题目类型要合理搭配(4)施测与评分要尽可能的省时省力。

4、几种主要题型的编写

1)选择题(多项、单项)

两部分:题干:直接的问句,也可能不完全陈述;选项:包含至少一个正确答案。

注意问题:题干的意义要完整,题干的陈述要简单明确,错误答案要有迷惑性,选项不要互相重叠,互相包含,要注意题干与选项之间在逻辑和语法上的联系。

2)论文题:题目的范围应事先限制好,题目的数量要适当,内容要具体。在编写题目同时要拟定出较具体的答案和评分标准,对这种题目一般不要出任选题。

5、合成测验

1)检查题目是否符合双向细目表

2)检查题目的叙述是否正确,清晰,内容有无科学性的错误。

3)检查题目难度是否恰当,数量是否合适。

4)检查内容是否彼此独立,没有交叉。

6、编辑测验的形式

1)按题目类型组合式测验

2)按难度递增,直线式难度递增(一道比一道难)或者是螺旋式难度递增(渐难)

3)按题目所测量的内容组合题目,把某一内容放在一起。

(本题根据笔记整理)

8、 教育实验中有哪些无关变量,应该如何控制?

答:除实验变量以外的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而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有时也叫无关变量。

1)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机体变量(2)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环境因素(3)实验者效应,包括实验者的期望、性别、形象等因素所产生的系统误差。(4)被视者效应,学生知道自己参与实验,有意识改变了原有的行为方式而影响了实验效果。

控制:(1)盲实验:单盲(主视、被视一方知道在做实验)、双盲(主视、被视都不知道实验)

2)指导语(3)消除无关变量(4)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5)无关变量作用的抵消(顺序效应),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顺序不同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6)无关变量作用的平衡等。

9、 掌握不同类型的教育实验设计的思路。(出一个问题自己去选设计思路。)

答:(一)单组前后测设计

实验组:前测Y1---实验处理X---后测Y2

Y1Y2进行比较,如Y2高于Y1,则说明实验处理产生积极效果。

Y1Y2进行比较,如Y1Y2基本相似,则说明实验处理无效果。

缺点:实验过程中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历史---在这段时间基础上,除了实验处理影响结果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结果。

成熟---自然因素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智力水平会有提高,自然成熟,造成实验设计科学性的水平很低。

(二)时间序列设计

对一个实验做周期性的一些列的测量并在这一时间内进行实验处理,看实验处理的结果是否发生非连续性变化,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优点:学生的成绩是由多次测验得到的,可以防止一次测验而出现的偏差,能够在实验处理前评估学生成熟的趋势,对需要反复测量的学生定期发生的行为而且无对照组的情况下用这种设计比较合适,可以看出连续变化的趋势。

缺点:由于这种设计是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因而不能控制与实验处理同时发生的偶然事件的影响,同时由于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多次测验,容易导致学生厌烦、疲劳而影响实验结果。

(三)实验组对照前后测设计(真实验设计),是我们提倡做的实验设计。

优点:(1)由于安排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因而可以控制历史、成熟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那么这些因素也会对对照组产生同样的影响。(2)进行前测有助于在实验处理前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缺点: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参加前测有可能会产生反作用。

(四)实验组对照组配对设计

优点:(1)用配对的方法分组比随机化分组更为严格,能更有效地控制内在的无关变量。

缺点:应用这种设计要想选择一些完全相同的配对是比较困难的,这种方法常用来研究一些特殊的群体。

(五)多因素实验设计

有很多种模式,只介绍一种:如研究某一种教学方法与年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