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778358
在线人数: 4777

教育学导论

发表时间:2006-06-27阅读次数:2596


一、 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联系实际谈内在联系。
    相对以往,现代政治与现代教育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这种新的背景中,政治与教育的关系也呈现崭新动向,即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的关系。
①从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来看,现代政治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政治过程,它要求为社会大众提供广泛地、充分地、自由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而且,政治上的这种民主权利也在教育领域得到极大扩展与延伸,最终演进为教育平等的理念与实践。
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三个阶段。二战后,教育平等日益成为各国推行民主政治时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内容。它的表现主要是:
——
就学权利平等
——
教育条件平等
——
教育过程平等
——
教育结果平等
    美国黑人精英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接受教育。像美国传道协会这样的宗教团体从南北战争时期开始,就为一些黑人提供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创办了一批中学以及纳什维尔的菲斯克院、弗吉尼亚州的汉普顿学院和密西西比州的图加卢学院等。到1870年,废除奴隶制还不到10年,一批黑人进入了19世纪60年代最早为黑人创立的高等院校——如霍华德大学、菲斯克学院、亚特兰大大学和莫尔豪斯学院——以及后来于19世纪80年代为黑人妇女创建的斯佩尔曼学院。直到现在,较为保守的黑人贵族认为,最适合他们子女受教育的仍是这些学校。一些主要由白人就读的学校也在黑人精英们的选择之列,但上层社会的黑人如今更愿意去哈佛大学或韦尔斯大学这类选择余地更大的学校接受教育。
   应该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教育平等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它相当程度上还只是对理想的无限接近。正如瑞典教育学家胡森认为,影响教育平等有五组变量:第一组是学习的各种物质因素;第二组是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第三组是家庭环境听某些心理因素;第四组是学校环境中的心理因素;第五组是狭义的学习机会。只要在这些方面还存在差异,教育平等就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来看,教育平等又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它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推动国民的政治参与广度和深度,通过提高统治阶级的文化素质促进政治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平等将政治民主的种子播撒于每个学生的心田,最终使之萌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二、 国家的课程标准的何价值?相对以前有何提高?
   教学大纲或称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选择具体教材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
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说明部分。扼要地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体系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以及教学法的原则性建议等。
本文部分。这是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内容所作的规定,显示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其他。列出教学参考书目、教学仪器、教学技术等的指导意见。有的还列出教师的参考用书。
要正确合理地制定教学大纲,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 研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体系,确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构以及有关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同时,根据科学发展水平,确定需要吸取的新知识、新技能。
2
、 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探寻本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3
、 依据培养目标,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制定比较详细的目标结构体系
4
、 研究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正确处理本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
5
、 研究与本学科相关的学生学习活动方式,把教与学辩证地统一起来。
6
、 探求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总之,随着课程理论认识的深入,我国的教学大纲也日趋成熟和科学。对于教学大纲的制订,目前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一纲一本,即一个大纲一种教材,大纲所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材中充分得以体现。这种大纲常把知识点和知识要求规定得很具体,大纲规定到什么样的深度,教材的编写就达到什么层次,教材编写少有发挥余地,我们以前的教材基本上是这样的。而且,教学大纲本身是从教材中提取出来的,往往先有教材再有大纲。
二是多纲多本,即不同的学校可以选用不同的大纲和教材,同一所学校也可以从不同的教材中选取供不同学生使用的教学内容。所谓因材施教的,不应仅仅理解为教学方法,其实更多的是指课程,就是对不同资的质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其得到适宜自身发展的教育。
三是一纲多本,即一个大纲多种教材。多本教材既具有一定的共同基础,又能够较好地适应不同类型学校的需要。所以,一纲多本的比一纲一本的更上位、更抽象。如果以一纲一本的纲来做一纲多本的应该属于一纲多本的范畴。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实行强迫教育所规定的最低要求,如果按照一纲一本的结构去编制,容易将教育的内容限定过死,难以有更高的要求,对优秀学生而言,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当今教育提供出什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繁荣尤其是物质文化繁荣的同时,年轻一代的确出现了信念危机、价值偏失、道德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客观的、外部情境方面的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也的确十分尖锐地在证明着学校德育的失误,其中也包括对传统精神资源的忽视。
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诗礼之邦,中国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它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精神、民族的道德环境,是以其勃勃生机与现时代融为一体的。因此,中国21世纪的学校德育发展,依然应以积极态度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一) 现实道德及德育问题呼唤中国传统道德精.
    必须承认,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文明正以其强大的工具理性精神、无所不在的数量化、物质化冲击着人的生存空间,它在改变并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它创造了发达的物质也鼓励了人对物欲的追逐,这同时也在淡化着人文精神,也冷漠着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道德精神的维护。这种情况导致了人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如西方人本主义觉醒,如罗马俱乐部对人类困境的忧虑。但呼唤又何曾有效地遏制住人的超越社会可提供性的病态物欲?在当前我国繁荣的经济形势下,这一切似乎正在复演。对年轻一代而言,物质环境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的娇宠,唯升学以求的生活目标的畸型,更显示出一种人格发展的困境。环境与家庭正在扶持一种特殊人格:以依赖为前提的虚假主体性,它潜移默化地在苛求环境、苛求他人的过程中任性地扩张,发展为自私狭隘、惧怕艰苦、心理脆弱的自我中心式人格。

学校德育虽然不断地完善着理论、追求着实效,但似乎触及不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由于物欲与道德不再对立,所以德育的形式主义只获得了些虚浮的形式,而并存的庸俗现实的道德德育却几乎已经在堂而皇之地贬抑着形式。一个半世纪以前,落后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还是以中国道德精神创造了即使被战胜,绝不能被征服的奇迹,而时下有许多物欲的年轻人虽有不被战胜的保障,却坦率表达着已被征服的道德心!而德育对此却麻木不仁。众所周知,我国正在发生第二次人才断代,而贫困的德育对此似乎也未曾觉察,还不惊心吗?
    那些比我们率先发达的国家的哲人们,在呼唤人性复归的时候,曾惊异地赞叹过东方道德精神。不是一宗血脉,自然会对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东西也不可思议,而我们竭诚引介西方道德与德育理论的同时,是否也该重温自己的优良传统呢?道德与德育问题,呼唤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二) 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必须体现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梁启超先生曾清楚地认识到形质的文明易,精神的文明难,这是不以形质为完全性文明的观点。但崇尚科技贬抑人文的倾向却至今还在迫使着人们建立现代化,即西方化的偏见,由此偏见所至,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精神资源的认识、理解、价值判断的确不容乐观。近来有一大堆泊来自西方新潮的超现实的新名词、新观念、新思想颇为活跃,它们似乎要表明一种判断:在世纪之交的转瞬之间,西方化就会代替五千年文明所形成的东方特色。21世纪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它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物质文明落差还将必然存在,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中的道德精神却是完全可以自豪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诚然,在越来越小的地球村里,日本人已经敏感地把教育目标确立为培养世界中的日本人,中国的新一代当然也应成长为世界中的中国人。21世纪中国的学校德育虽然必须借鉴世界各国的德育精华,却绝不能舍弃中国特色,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应成为学校德育的执着目标。
(三)文化中国和华人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含蕴
    现代科技文明的确以其巨大的张力把世界变小了,中国文化通过多种媒介濡化至世界各地的华人群体及个体,也以其强大的涵化功能渗透到异质文化群体及个体,一个博大开阔的文化中国不仅局限于世界华人而且影响至世界各民族和地区。因此,华人教育必将成为世界教育中的优秀一族。对此,许多理智的外国人也十分清楚。客观存在着的文化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华人教育之优良传统,其渊源深厚的中国道德精神,作为人类教育之宝贵财富,无疑应当在中国这片文化沃土上得以弘扬、传承,并率先创造出新世纪的辉煌。当然,对待中国道德精神,不能像前些年亚洲大学生辩论儒家思想能不能抵制西方歪风一样,仅限于实用主义式的工具论或口舌之争。因为我们主张弘扬中国道德精神,并非把它当作一种实用的工具,可操作的武器,而是主张培养年轻一代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人格。
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一) 依然要创设中国化的德育环境
(二) 把中国道德精神作为德育之素质目标
(三)在具体的活动中弘扬中国道德精神
展望21世纪的中国学校德育,如何确定其发展路向,固然可有多种的抉择、找到多视阈的启示,但却不能撇开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道德评价标准是否有相对性?有无绝对的道德标准?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依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的善恶判断和评论,表明褒贬态度。道德评价对道德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并作出裁决,分析判断哪些行为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对善的行为给以赞扬、褒奖,对恶的行为加以批评、谴责,进而帮助人们明确自己承担的道德责任。它可以揭示一个人行为的善恶价值,判明这些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否符合道德理想,从而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弃恶扬善,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道德评价在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道德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人们道德评价的能力,道德评价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标志着一定道德体系原则,规范被人们接受的程度。道德评价也是个人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它贯穿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实践活动中。
道德评价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个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善恶观念,因而有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作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以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作为道德评价的基础。没有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善恶标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以前的伦理思想家,在道德评价的标准问题上,或者片面夸大道德评价标准的绝对性,把它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或者片面夸大道德评价标准的相对性,把它看成是主观随意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力图掩盖道德评价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以及不同民族之间,有不同的善恶标准。道德评价的方式包括舆论、内心信念等。
发挥道德评价的社会作用,对于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提倡,都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评价是人们对客观道德行为反复认识的一个过程,也是不断地把道德行 为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相对照,看其是否相符合的过程。对一个道德行为作 出客观的正确的评价,不仅要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且应全面考察行为的 动机与效果 ,以及其他各种有关的因素。

 

五、管理中的制度问题。
学校规章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以条文的形式,对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作出的规定。学校若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无从谈起。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师生员工日常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人文管理的基础,对形成个人的自律习惯,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力求以现代管理观念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调动和鼓励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为目的,将先进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力求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自律与他律有机统一。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对于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然而,学校教育中,还有很多感性化的、非强制性的因素,况且,也不大可能将学校工作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包罗无遗地规范出来。因此,无论是管理还是教育,学校都应力求在文化的意义上展开,仅有以权力为特征的文化还不足以为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受教育者提供充足的阳光、土壤、水分。将管理制度建立起来,无非是想充分发挥他们的明示、暗示教育作用,并通过合理制度、方案的持久有效的执行和不断的完善对学生的情感、信念起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学校良好的文化环境,真正提高学校人文管理的水平,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持续发展。
学校管理既要注重组织体制和规章制度的建设,更要注重教育管理的人文意蕴。由于每一规章制度都涉及到每一行为主体的利益所在,因此要建立被每个人所接受的规章制度本身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以说离开了人文精神,任何一项规章制度的出台都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要在依法、高效、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管理的机制。
   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自我规范的依据,是学校持续发展和创办一流学校的制度保障。
学校的管理,是"人人管理"而不是"人管理人"。规章制度不是摆设,重在实施、落实。我们相信,随着学校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和认真实施,我们学校一定能够办得更好,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