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31681089
在线人数: 9980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进展与问题

发表时间:2006-06-28阅读次数:3942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一)背景

11999, 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政府行为。(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看法)

课程改革的前期工作

现状调查      国际比较

                                  形成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引进竞争机制                                               课程标准类项目

强调广泛合作        组建课程改革国家项目                   综合研究类项目

                 重视基础研究                  强调课程专家

1.     国际趋势2、现状反思家     与各项目组专 

3.需求分析交流与合作           的不断对话

4.学科发展5.学生特点

义务教育调研就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对9个省(市、区)16000多名中小学生、2000名校长和教师以及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进行了调研。

国际比较对北美、欧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以来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4、在国务院的直接指导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20016月起,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Ø经国务院同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Ø教育部颁布《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Ø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Ø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等21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

Ø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Ø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

Ø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Ø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等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

Ø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Ø教育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v国务院转发《体改办等部门〈关于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    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Ø教育部部长令《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

Ø国家计委、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价格管理办法》的通知

Ø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推广中小学经济适用型教材意见》的通知

Ø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的通知

Ø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实施《中小学教科书幅面尺寸通用标准》和《中小学教科书用纸、印制质量标准和检验办法》

Ø国家计委、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中小学教材印张中准价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即将(新近)颁布的文件:

Ø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Ø地方课程管理指南

Ø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Ø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意见

以上文件基本构建了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二)基础教育课程的方案与目标

1、 

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2、  培养目标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终身学习;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3、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转 变 课 程 的 功 能

传授知识(大纲)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标准)                 

目标之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的课程设置: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v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v初中阶段设分科和综合课程,由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

目标之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目标之五: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几点突破

1、促进课程综合化:学科重建

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2、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分析与反思。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充分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建立适合于个体的学习策略。

3、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学生的评价:

1.基础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诚实、公正、尊重他人)、公民素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学习的技能、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2.学科学习目标——以数学为例)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教师的评价

v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参与和共事能力

v反思与计划

学校的评价:学校领导发展与规划、制度与管理、教学研究

4、  调整课程政策

改革多年来国家大一统设置课程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政策。

促进地方、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发展。

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

5、  有效地组织实施

先实验后推广,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校长、教师、学生与家长、社区共同参与。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以校为本,发展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统筹规划,网络联系

二、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进展

(一)进展

120019月始,在29个省(市)的42个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启动新课程实验,47万(0.5%~1%)中小学生进入新课程。

220029月,实验规模扩大到570个县(区)、市(其中省级实验区528个),895万(18%~20%)中小学生进入新课程。

320039月,实验规模扩大到1642个县(区)、市(新增实验区1072个),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

420049月,全面实施新课程。

(二)新课程推进的教师培训

Ø教育部对各省、地教育部门及国家级实验区的骨干进行培训

Ø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新课程推进的骨干人员培训

Ø各实验区负责对参加新课程全体校长、教师的培训

哪种培训是基于教师已有实践知识和智慧的?

据不完全统计,有16000余人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有200多万人参加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为372国贫县组织了有数十万教师参加的新课程培训。基本实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三)教科书审查与选用

1、初步建立新课程的教材管理制度,已审查通过的新课程实验教材平均每个学科6~7种。

2、要求在课程改革实验区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主要由学校校长、教师、学科专家、家长代表组成,规范选用委员会的选用程序,力求教材选用过程的公正、公开。            

(四)新课程专业队伍与基地建设

15所大学和中央教科所设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地,立足国情,深入研究,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专业支持作用。

(五)重视对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研究与指导      

针对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成立了40多个专题项目组,在全面跟踪实验、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决策建议;同时,深入课改第一线,与实验区的教师共同推进新课程

(六)新课程实验过程的评估与监控

200112月、20033月教育部两次组织由各方人员(包括《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媒体的记者)组成的评估组赴21个省的 23个国家级实验区,与校长、教师共同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近百万字的评估报告。为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

 

了科学依据。

()新课程的经验交流与研讨

两次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并在深圳、哈尔滨、福建南安、北京等地多次召开全国性经验交流会,以及数十个专题研讨会,及时探讨、解决实验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八)新实验区发生的变化

1、对新课程提出的理念和目标,教师认为

完全可以:142%;暂不能实现:124%;创造条件,可以实现:722%,不能实现:12%

2、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程度:

完全适应:333%;基本适应:623%;有一定差距:44%

3、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程度:

很适应:232%;基本适应:748%;基本不适应:17%;很不适应:02%

4、对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教师认为:

能做到:328%,暂时不能:67%,可以做到:59%;很难做到:15%

5、学生眼中的教师:

老师上课时经常鼓励学生提问题吗?

经常:84.5%;偶尔:14.8%;从不:0.7%

老师能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吗?

能:64.3%;有时:30.2%;偶尔:4.4%;不理解:1.1%

6、对课程标准使用情况的调研:

200338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组织了大规模调查研究,接受调查的教师人数达6886人,涉及42个实验区,覆盖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1)对《标准》中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您的认同程度如何?

96%的教师表示非常或比较认同标准的理念和思路。

非常认同:44.9%;比较认同:51.1%;一般:37%,不太认同:0.2%,完全不认同:0.1%

2)您认为《标准》中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是否很好地体现了纲要的精神?

96.8%的老师认为标准很好或较好地体现了纲要的精神。

体现很好:55.4%;体现的较好:51.4%,一般:3%。体现较差:0.1%,没有体现:0.1%

3)您认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理念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贯彻和落实?

81%的教师认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理念完全能实现或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实现。

完全能实现:4.9%;经过努力能实现:76.1%;实现难度较大:18.4%;难以实现:0.6%

4)《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述课程目标,您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怎么样?93.8%的老师认为标准从三个维度来阐述课程目标很好或较好。好

好:59.5%;较好:34.3%,一般:5.8%,较差:0.4%

5)您认为《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有关内容要求,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能否实现?

91.1%的老师认为内容标准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之后,能够得到实现。

太难:1%,有一定难度:483%,难以适中42.8%;比较容易:7.3%;要求过低:0.7%

6)《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是否有利于教师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行为?

好:84.6%,一般:14.6%;差:0.8%

7)《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是否有利于教师结合实际以及可利用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好:54.2%;一般:41.7%;差:4.1%

8)《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善学习方式?

号:68.2%;一般:31.3%;差:0.5%

三、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学段间存在差异。

1)地区差异

教师对课程改革完全适应:省会(38.6%)、地市县(28.8%)、镇(22.8%)、村(11.6%)。

教师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新课程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省会(38.6%)、地市县(28.8%)、

                                                        镇(22.8%)、村(11.6%)。

2)学段差异

    与小学教师相比,初中教师对课程与教材的适应和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与方式的认可程度相对低,评价变化的程度小。

2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滞后,影响课程改革纵深发展。

1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目标与目前课程评价制度严重脱节。

2新课程评价本身可操作性较差。新的评价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过程评价、成绩的给出缺乏科学完整的量化依据。既然是评价,成绩的给出就必然有甄别的意义,尤其是面对我国目前的中考、高考的具体选拔功能,这样的成绩是否科学、合理?

3由于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滞后,初中学生家长对新课改心存疑虑。

    初中学生家长有些担心很担心比例分别为:29.6%8%

    小学生家长分别为:8%0.3%

3.课程资源匮乏、课程内容偏难抑制了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

   2001年调查,实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缺少课程资源缺乏指导缺少政策和经费保障

   2003年调查结果是: 缺少课程资源时间紧、任务重缺乏指导

某些教材存在问题小学识字任务较重、初中数学、科学课教学内容太多,偏难、班额问题

4.某些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影响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某些教材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忽视了相应阶段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例如初中化学:化学实验、现象、用途的堆砌,而少有理论指导和归纳的总结。

何为科学,如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