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790122
在线人数: 30588

校本科研“十重十轻”不可取

发表时间:2006-10-25阅读次数:2005

 

                                           彭盛金/作者

现在,校本科研如火如荼。每一座校门旁边,都会有一块块闪闪发亮的钢、铜或者是大理石牌,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等等。校本科研,不仅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标志,也是给社会、家长们看的质量鉴定书。它一方面说明学校走的是科研兴校之路,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软件不软、质量过硬。总之,这一块块“金字招牌”是学校的品牌,形象的象征。于是,有的学校不惜花数十万,重金打造,那么,这一块块诱人的金字招牌到底含金几何?其背后,有没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微瑕呢?据笔者考证,还是有的。不妨举出校本科研的“十重十轻”现象,供关心教育改革、教育科研的读者一起反思。

一、重形式轻制度

有的学校校本科研制度不完善,没有规划,随意申报,不能从学校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碰到什么就报什么。如果要他拿一份学校的教科研奖励条例却很难捧得出,对评奖条件、奖励等级、奖金数额、评审组织与办法等等更是模糊不清。

二、重数量轻质量

有的学校,校长就像是科研所所长。一校申报了几十个科研课题,形式是越多越好。国家、省、市、区、校级一网打净;语、数、英、体、美学科样样全能。真是“感情深,一口焖”,胃口大得很。一所学校的力量好像比一个国家级研究所的力量还要大。但是,真正对新课改、新课程有帮助的、能组织力量深入细致研究好一、二个重点课题的却寥寥无几。

三、重领导轻人才

有的学校科研课题的申报人都是校长一人,一所学校的市级评估报告中写到:校长一人担任了上十个课题,而一些第一线的专家、行家和学科带头人只是配角。有的学校校长的课题看的重,要钱有钱,要时间有时间;其他人的课题看得轻,要钱就停,要人无门。

四、重规划轻校本

有的学校重外轻内,对国家、省、市、区级规划课题很重视,喜欢迎上,喜欢跟风;而对学校学科带头人原创的、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科研课题不感冒,不鼓励,不提倡,任其自生自长,自取灭亡。

五、重智育轻德育

有的学校对英语、数学、语文、体育、美术等有关文化知识的科研课题很重视,而对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德育课题却看得轻。有的学校德育科研是零课题。

六、重讲座轻点评

有的学校在开展校本科研中重视请专家来校搞讲座,“两小时、钱数千,对全体教师来一个‘满堂贯’”,而很少有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学校开展的校本科研进行点评指导的。

七、重时尚轻特色

有的学校没有自己的传统优势,就跟在别人的后面,别人申报什么我也报个什么,别人交多少费我掏多少钱,自然也时间到,科研成,不费心,奖牌领。没有自己学校的个性特色,只是浑水摸鱼、自欺欺人。

八、重理论轻操作

有的学校的科研论文多是三段论。开头名人名言,中间几件事例,结尾一点体会。很少有具体的可操作过程案例。洋洋千言万语,不过是废纸一堆。

九、重结论轻行动

   有的学校承担了课题,根本就没有组织实质性的行动科研,一年后也结题了,老师们根本不知道何人、何时研究了什么,只似是而非地知道有这个名称。

十、重文本轻反思

有的学校搞校本科研十分重视出论文集。仿佛有了一本自编的论文集(没有书号)也就结了题,可以画上一个圈。这种三段式:开头写报告(申请),中间睡大觉(不理),结题印资料(出书)的校本科研比较普遍,他们根本没有反思,根本没有把结题当做新的起点去开创新局面。

笔者认为:科研兴校,校本先行。真正的校本科研应该是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的科研,是最普遍、最实用的科研,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意义十分巨大,因而它不仅是一个学校的金字招牌,而是对一所学校办学质量是否诚信的考验。校本科研“十重十轻”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