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897172
在线人数: 10889

中标学校教学研究工作计划—德县路小学

发表时间:2006-10-26阅读次数:1085

 

德县路小学教学研究工作计划

 

2006年下半年,我校教学研究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南教体局“十一五”规划有关精神,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扎实开展各项研讨活动,切实提高校本教研工作的针对性,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                                                     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网络教研为平台,以研讨活动为载体,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主线,切实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                                                     工作目标:

1、细化教学常规管理,改进质量监控方式。

2、加强教学研究,丰富学科活动,发展学科特色。

3、以学科教研组活动为突破口,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大外出教研的监控力度。

4、不断改进和完善教研组活动制度,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团队教研文化。

5、深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风格课的基础上加大常态课研究力度。

6、实化 “教学六环节”的要求,继续开展系列化的研讨活动。

三、                                                     具体措施:

()   夯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不断创新校本教研的形式和机制,以创建反思型合作团队为基础,充分挖掘和盘活教研组优势,发挥教研组长的引领作用,提高三级教研网络的实效,突出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继续抓好抓实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真正让校本教研成为新课程实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关注高效能,构建反思、合作的教研文化。在语文、数学人员较多的学科继续提倡学段式教研,英语、体育、艺术等其他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全员综合教研,创设条件为教研组长压担子,加大教研组长管理教研组的力度,教研组长要带领全组教师根据学校的研究重点,研究确定一个教研专题并组织全组教师开展有效活动,同时带领本组教师加强组内的听课交流, 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深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以每位任课教师培养学生一个良好习惯为底线,将学习习惯的培养细化到课堂教学中,并通过听课、教学质量监控等对教师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追踪指导。期中,每位教师要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小结。

4、实行典型引路,中心辐射,全面协作的教研策略,继续加强研究课和示范课的研究过程管理,形成“一个关键问题,全组探讨;一人上课,教研组研课”的由点及面的研究氛围。在语文、数学学科尝试开展“同上一节课”的同课异构式教学研讨活动,其他学科每人上好一堂风格课,继续开展每月一个研讨活动,不断丰实三级教研内容,根据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继续围绕轻负高效开展 “常态课教学研讨”活动,各位老师应就研讨专题在教学教研上下功夫,讲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导处从各教研组研究活动的参与度、效度等方面进行量化。

(二)完善学科课堂教学规范,形成教学常规检查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1、加强督导检查,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及时了解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并向年级组、教研组进行反馈。

2、广泛开展进课堂听课活动,完善校内听课制度。

3、量化听课节数,构建听课管理网络:教研组长听本教研组内成员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5节。同时,组织好本学期新教师了解性听课常态课课堂教学交流两项重点听课活动。

4、继续建立课后反思的机制,要求每一个任课老师每月至少填写一张教学反思表,各教研组及时收交并组织交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反思能力。

(三)丰富学科活动,积极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发展学科教学特色。

1、与教研组一起组织好各种学科竞赛与展示活动:如语、数、英优秀学科作业评比、在校级比赛的基础上组织参加语文学科的“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数学学科的小学生数学竞赛等活动。

2、继续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诵读、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以学科教研组活动为突破口,加强教研组建设。

1、本学期教研组共设10个教研大组,每个组须认真制订教研组计划,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把自主、互动、共享作为教研的核心理念,把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作为教研的根本目的,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运作机制。学期末整理出系列化、重点化的教研组,推荐优秀的教研组材料。

2、给老师们搭建研讨交流、互助成长的有效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开放活动:向本教研组开放、向本级部开放、向学科教研组开放、向全校开放、向家长开放……形式多样,层层推进。

3、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评价方法,尤其要加大试卷命题的研讨与改革力度,突破课改重点、难点 ,努力提升教师把握课标、分析教材的能力。

4、积极组织参加区级语文、数学、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活动。

() 细化“教学六环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在细化“教学六环节”要求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相应的展示交流活动,发现典型,树立榜样。

2、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的话题式研讨,周周渗透、月月交流。

3、建立诚信体系,提高责任意识。

要求教师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实践城市精神,提高责任意识。提出教学“五要”——备课要精:精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学法;上课要实:立足学生实际,追求教学实效;教学要活: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氛围活跃;辅导要细:课后辅导耐心、细致;考核要严:教学态度严谨,严把教学质量。

(六)常规工作规范、精细

1、完善多元监测,定期进行随机质检、阶段监测,探索多样化策略。

2、尝试进行级部内教师的分工命题。及时进行质量分析,查漏补缺。

3、新教师要尽快熟悉教材、理解教材,吃透《课标》精神,高质量地备好课。

4、每月进行一次备课、作业的检查指导,找准矛盾点,确定出发点,不断调整、完善研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