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669672
在线人数: 22305

洋为中用,通过学习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理念

发表时间:2009-02-23阅读次数:2878

2009117号,我有幸参加了市南区教体局组织的教育名师访学活动,在为期近一周的访学活动中,我们聆听了十位教育博士专家的专题讲座,所涉及的内容有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的现状分析,有多元智能教学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享…,因为一直对国外教育教学感兴趣,所以我想通过学习谈一下自己对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所教育学系吴遵民教授为我们开设的讲座,结合他介绍的终身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动向谈一下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终身教育理论自19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已经走了过近40年历程 。吴遵民教授从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的大背景出发,通过对美、日等先进国家立足于终身教育背景,并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下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新思路和新途径。

教授的切入点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和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贯彻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先进教育理念的主要场所。当代中国探索教育改革的一个原点就在于研究课堂,研究课堂的改革理念。本次讲座即试图通过对当今一些世界发达国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趋势和动态的分析,来梳理和明晰课堂教学改革的国际发展方向,同时结合我国课堂教学的实际来进行一些有益的分析和比较,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一、有感于“国际教学理念的变革”。
综观世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学校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其又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首先就教学理念的变革而言,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又基本上与以下一些关键词有关:如“培养公民素养”、“关注个体”、“关注过程”、“结构开放”、“效率监控”等等。而我们的教育中确实是缺少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的培养和教育的环节,或者说直接就没有涉及到。

(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的培养和教育“让我们深层面进行反思。

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同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所谓公民教育,其又包含以下八个内容,即公民自我教育的能力、公民对家庭的责任、公民对民主价值的追求、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公民处理经济生活的能力、公民对社会统一与多样的适应、成熟公民社会的形成和环境保护等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换言之,上述8种价值观的培养又形成了各国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
    
比如,英国在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同时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即首先把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英国是一个倡导“绅士风度”的国家,这个民族的文明素养亦为世界所公认。但是综观英国的学校教育课程,却几乎很难找到专门的德育科目。德育一般就渗透在教学工作中并同步进行。而澳大利亚也同样不设专门的道德或公民教育的课程,所有的公民教育内容都穿插在政治或法律等的课程中进行。法国的历届政府亦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他们的做法则是把一些道德原则贯穿于各项班级活动及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并且在选拔教师时首先注重德才兼备的原则。比如他们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要处处成为道德的典范。日本的学校虽然开设有专门的公民道德课,但文部省强调道德教育要谋求与其它学科保持密切联系,并强调道德教育要日常性地深化和渗透到其它学科,换言之其它各学科都兼有道德教育的任务。 我们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是否也应当渗透这种道德教育呢?如何渗透呢?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做出深刻的反思和规划。
    
去过欧洲的人一般都对德国的环境之干净与漂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干干净净的街道、绿色葱笼的草坪、雄伟的建筑,这都给人们以清静安宁之感受。德国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而随着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环境问题,如6070年代的水污染,7080年代的核废料处理,当前的臭氧层破坏等,他们都制定有相应的环境教育的重点。由学校推动的环境教育不仅成为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而且也进一步推动了环境整治活动的开展。然而在德国的学校,环境教育完全是采用渗透式的方式进行的。换言之他们没有设置专门的“环保”课程。这种融环境教育于各科教学,乃至学生日常生活的方式,起到的正是“润物细无声”与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潜在的方式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更深的影响。具体地说,他们采取客观课题研究的形式,如在兴趣小组开展《水质破坏与莱茵河的疏导》的研究课题;又如通过平时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科目的学习,在调查与实验中贯穿环保意识;再则是通过劳动,德国中小学每周都举行室内大扫除,其虽由清洁工来做,但师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干净的环境,比如随时拾起垃圾,保持环境优美等,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能更加持久、深入地影响学生关注环境的意识形成。我门的教育与实际生活又有多少接轨呢?生活中的数学真正用到生活中了吗?

(二)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小班化与分层教学的收获与体会
  
现代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对学习者个性的关注与促进。由于学习者自身条件和学习兴趣的不同,表现在对知识的接受上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理论归理论,在班级教学中教师真要面对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学生,还要同时做到因材施教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此已有一些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的努力和探索。
  
探索之一是努力推行小班化制度。如一些国家借出生率下降的趋势,首先在一些中小学推行小班化授课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规模上限制班级人数。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来看,班级规模一般限制在2030人以内的为多。
  
美国还为此专门制定了小班化的法律,如联邦教育部于19875月通过了一项名为《1998年降低班级学生人数暨教师素质法》的法律。根据这项法律的有关规定,美国政府于1998年开始实行缩小班级规模计划,这也是美国1999年联邦教育部拨款法案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前总统克林顿的提议,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拨出12亿美元用于帮助地方学区在此后的7年中聘用10万名新教师。而这一举措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把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人数减少到每班18名左右。此后,克林顿总统又向国会提出,追加2亿美元预算,从而使2000-2001 学年的项目经费达到了14亿美元,以帮助学区再延聘8000名新教师。上述举措受到了学校教师的普遍欢迎。教师们在美国联邦教育部举办的网上 “教师谈”中,都对缩小“班级规模”的举措表示了赞成的态度。他们认为,如果要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并对其进行因材施教,而若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和帮助,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个性教学水平,这简直是难以做到的。
日本文部省对小班化制度也做出了规定。在日本,一个教学班的标准人数为40人,即使哪怕有41位学生也必须分成两个教学班。而事实上,日本的小学一般人数都控制在三十人左右,这与近年来日本社会的少子化趋势又有着密切的关联,英美的这些做法对我们启发的确很大,教学追求的是一种扎实的作风。我门每个人都知道一对一教的良好效果。

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主体性、差异性的又一改革措施是实施分层教学,其目的是在教学方式上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力、已有基础及学习偏好等来进行有效的教学。
“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多样性的学习差异,如根据学生在学习时对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不同学习类型的偏好和实际能力,而将学生的课程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层,其每一层又代表着某一级的学习水平和深度。而学生则可以从教师所提供的多种学习任务和课程中进行自主选择。需指出的是,这种分层并非是由教师根据某种标准对学生进行的固定划分或分班分组,而是由教师编制课程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或同时进行多种选择。“分层教学”的课程模式力图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创造一个学生能自主控制的学习氛围,并为每一位学生所选择的学习层次提供学习帮助。尤其重要的是,在“分层教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现了真正的互动。
   
以最底层的C层为例,处在这一层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某一话题的基本理解能力。如这一层的学生越积极,教师分配的任务也就越多样。其既为动手操作型的学生(即擅长通过操作实践的方法来学习的学生)提供手工制作任务,同时也为视觉学习者提供音像资料,以及为听觉学习者提供各种报告。总之,不论是通过动手操作还是通过阅读或听讲才能学得最好的学生,都能从这些可供选择的任务中,挑选出符合自身偏好的学习方式,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对处在B层的学生在于培养他们比较复杂的思维能力,其首先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他们曾在C层水平阶段已经学过的东西,懂得如何运用选择、引起或发现更多的体验、认识和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找出答案。教师只充当一个帮助者或教练,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这对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都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至于处在最高阶段的A层,则是培养学生更复杂和更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这一层级中,学生要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现实世界中有争论的主题进行评议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把研究与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
对于向学生指派任务的完成程度,一般都通过师生之间一对一的口头检查来评估,其间并可帮助学生改正在思考中出现的错误。在课下,教师每天都会安排个别化的面谈时间,以使学生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美国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和实验教师对上述模式的总体评价一般都很高,他们认为分层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强化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同时也能够像一名教练一样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无疑,这对学生的发展十分有益。
   
日本也同样进行着分层教学的实践。日本的初中班级在进行数学课和英语课的教学时亦都是按照学生的志愿分为高、低两个层次教学。由于日本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学校不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在考试后给学生排名次,因此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所学的层级。
   
我国的一部分中学也在进行着分级教学,但是其打着“素质教育”的牌子,走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老路,瞄准的目标亦是“升学率”。反思我们一直也在进行的分层次教学,但真正落实得还不够好,其实更多的关注了中上的学生,我们更多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帮助。

通过学习我们应当不断反思不断探索,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从教学实际出发,将所学知识灵活的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