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市南教育研究网,本站访问人次: 40668779
在线人数: 21769

身未动 心已远

发表时间:2009-02-23阅读次数:2735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20091月,在教育局的安排下,我有幸来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阵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因为颇有游于圣人之门的感觉,因此生怕怠慢了此行,以免空手而归。一周的时间里,虔诚地捧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现在,再次翻开学习记录,我在想,游于圣人之门,必将要有一己之言,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发出新的声音,再孜孜不倦践行之,这才是此行的目的。

6天的学习,时间紧凑、内容充实,既有对国际国内教育形式的分析,也有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阐述,既有对教师自我发展途径的探索,也有对教育教学实践操作的指导,教授们的博学、睿智、幽默让我们深深地折服。让我们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王斌华教授所作的题为《学生评价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讲座,案例丰富、观点鲜明、针对性强、贴近教学,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甚至在某些方面,让我警醒。

王教授提到,目前,我国的学生评价存在五种不正常的现象,注重书面测试(纸笔测试),忽视其他测试手段;注重容易量化的评价目标,忽视不易量化的评价目标;注重死记硬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分数名次,忽视起点与进步。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荒废了一些杰出的人才,并列举了一些调查结果,而这样的结果,无疑是让我们震惊和心痛的。因为我们知道,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是不具竞争力的。我们的评价,究竟该何去何从?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进行改革:

1.改革评价主体,重在民主参与,让学生认识自我。

要改变由上而下的直线式评价关系,扩大评价的民主性,让学生有较多接近评价的机会,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家长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等都作为评价的内容。例如:我的自画像、爸爸妈妈眼中的我、我们都想对你说、送几颗小星星等。

当然,在以往的在主体评价实践和改革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种评价的实效性很难评估;其次,同学、家长评价往往目的和标准不明确,使评价散、大、空,难免流于形式,有时家长感觉教师推卸责任,而教师感觉家长不负责任;此外,学生互评时往往注重成绩和等级,有时同学之间互不服气,评价成了“挑错”和“指责”,教师经常要为此做调解工作。 我认为多主体评价是必要的,但在今后的评价中可能要注意三点:首先,评价者(同学、家长等)要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标准;其次,要分清楚哪些内容适合多主体评价,哪些内容不适合多主体评价,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多主体评价;最后,在多主体评价,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描述,强调品评和反思。

 2.改革评价的方式,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各门学科评价方法必须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把各种评价方法,如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过程评价等综合起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可做参考:

a. 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如将语文的评价、考试分为语言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表达卡等考察方式,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考试采取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平时的测验中可实行免考制度,如平时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以选择免于参加测试,这是给学生的荣誉,激励了学生在平时努力学习。虽然这种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在评价中注重平时成绩的思路是可以考虑的。

b.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可以详细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通过具体材料的对比,看到自己的发展变化。

c. 墙报类评价。这一评价方式虽然简单,但与学生朝夕相办,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争取进步。

d .情况评价表。一个学生在学校,他的方方面面都更受到关注,学生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家长也需要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评价表的形式。绿如曲线图表等,反映学生学习状态和成绩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

e. 爱心交流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使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爱心卡”的诞生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3 改革评价的内容,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后者一方面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业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如有的美术教师将学科教学目标中的非学业内容提炼出来,如学生是否对美术有兴趣,其创造性怎样,在生活中探求美的愿望和能力的高低等,在日常教学和评价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方面给予关注。

我们一般利用统一的评价手册定期对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同学的相处、劳动、关心集体等方面。但是,这些评价内容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也没有将非学业评价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多评价项目显得空洞和不切实际,操作起来也费时费力。而且,没有在学科目标的指导下形成规范和有效的纪录,难以形成对学生整体和深刻的认识,削弱了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 因此,应结合学科学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的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这个是值得好好进行研究的。

 

评价是一个很庞大复杂的系统,要改革必将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我想起了央视对万科董事长王石先生攀登世界第八高峰――马纳斯鲁峰的跟踪采访,在到达进山口的最后路程时,记者问王石先生此刻的感受,王石先生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向往,摘下帽子,向上用力一挥,指向隐约可见的雪峰,豪壮的说到:“登山是一项危险的、充满挑战的运动。我不知道此行会有怎样的困难和危险,甚至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但我此刻的心情是,身未动,心已远!”言语间,满是胡髭的脸上浮现爽朗自信的笑容。听了王石的话,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震,潜藏在心底的某种渴望也蠢蠢欲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刻,有的不是畏惧和退缩,而是向往和征服的渴望,这是一种多么乐观可贵且令人尊敬的精神。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艰难探索的今天,我们的学习、尝试和改革不也正需要这样的精神?思想往往会走在实践的前面,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在想,是否能够付诸实践。